基本信息
作者:劉懷榮 著
叢書名: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62112 鋼鐵股份和法國
出版時間:2007-7-1
版次:1
印次:
頁數:419
字數:300000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開本:
定價:36 塊
內容提要
本書是在朱自清《詩言志辨》、趙沛霖《興的源起》及20世紀賦、比、興研究的基礎上,把賦、比、興這一蛆詩學概念置於中國詩學和民族藝術思維的視野中,對它們的發生源頭作了初步的破解,並在將賦比興作為中國古代最基本的三種藝術思維方式的前提下,對不同歷史階段歧叉紛呈的賦、比、興及與之相關的一系列詩學問題作出了童新的解讀,從而使賦、比、興作為中國詩學原生體系和基本構架的事實得到較為清晰的呈現。具有一定的獨創性,對於中國詩學研究的深化和21世紀中國文論、詩學話語體系的重建,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意義。
本書是關於研究“賦比興與中國詩學研究”的專著,具體包括了:賦的文化發生與詩學生成、賦的語言學分析及其詩學生成、原始舞蹈兩大功能的統一與比字本義的轉變、從典禮儀式到詩體的轉換、賦體的詩性特徵與賦的形式化等方面的內容。
作者簡介
劉懷榮,男,1965年4月生。山西嵐縣人。1992年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青島大學教授、文學院副院長,兼山東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詩經學會理事,山東省中國古代文學學會副會長。已出版《中國古典詩學原型研究》、《中國詩學論稿》、《20世紀以來先秦至唐代詩歌研究》等學術專著,與人合著有《忠烈人格》、《兩漢大文學史》、《唐代文人心態史》、《從<詩三百>到元曲的藝術生產史研究》、《文化名人與旅遊》等,主編《中國文人心態史》叢書(第二主編)、《唐宋元詩詞曲名篇解讀》、《新型綜合性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改革的教學實踐與理論研究》等,在《文學遺產》、《文史哲》、《社會科學戰線》、《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等刊物發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論文100餘篇。曾獲山東省高校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北京市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第三)及山東省省級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首位)等科研、教學獎勵。2004年被評為山東省高等學校首屆教學名師,2005年獲山東省優秀青年知識分子榮譽稱號及“賽魯晚報杯”山東高校十大優秀教師提名獎。
導論第一章一、問題的提出
二、20世紀以來的賦、比、興研究
三、儀式學派與原型批評的啟示
四、賦、比、興研究的三個基本原則
第二章賦的文化發生與詩學生成
一、賦與貢賦制及原始祭禮的關係
二、賦犧牲古制溯源
三、賦之初義的語言學考察
四、賦犧牲古制產生的文化背景
五、賦犧牲古制的確立
六、賦的語言學分析及其詩學生成
第三章比的文化發生與詩學生成
一、比與原始舞蹈及祭禮的關係
二、男女雙人舞與比的本義
三、集體拉手舞與比的本義
四、原始舞蹈兩大功能的統一與比字本義的轉變
五、《易》比卦的政治文化智慧
六、比的思維積澱與詩學生成
第四章興的文化發生與詩學生成 一、興與原始祭禮的關係
二、興的本義與興祭的特點
三、興祭的民俗遺存
四、興祭的文化淵源
五、興祭的宗教體驗與心理特徵
六、興祭的歷史命運與興的詩學生成
第五章賦、比、興的原初關聯與“六詩”本義
一、巫文化:賦、比、興的搖籃
二、賦、比、興的原初關聯
三、從典禮儀式到詩體的轉換
四、賦、比、興與采詩制度
五、賦、比、興與風、雅、頌之關係
六、孟子“跡熄《詩》亡”說的文化意義與學術價值
七、“六詩”次序與《毛傳》標興
八、賦、比、興詩體佚存考
九、興詩在“六詩”中的獨特地位
第六章賦、比、興與詩教及詩言志的發生學關聯
一、早期詩歌的文化功能及其演化
二、詩教的文化根基與不同形態
三、賦、比、興與詩教及詩言志的關係
四、賦、比、興的幾組相關概念
五、賦、比、興與詩教、詩言志發展方向之異同
第七章賦與中國詩學的發展演變
一、獻詩、賦詩與賦的思維傳統的轉化歷程
二、縱橫遊說、諧辭隱語與賦的思維傳統的發展
三、先秦辭賦:賦的思維傳統的文體形態
四、漢大賦:賦的思維傳統的藝術升華
五、賦體的詩性特徵與賦的形式化
第八章比興與中國詩學的發展演變
一、比興的原始異同及與賦的區別
二、比興藝術思維早期演進的三個階段
三、“香草美人”思維方式與比之關係
四、漢人以喻釋興的由來
五、唐人比興藝術思維的發展
六、唐以後比興藝術思維的深化
第九章興與中國詩學的發展演變
一、《毛傳》標興在中國詩學史上的地位
二、物感說:興的審美體驗特徵的初步自覺
三、“言意”問題的提出與發展
四、“言意之辨”與興的匯流(上)
五、“言意之辨”與興的匯流(下)
六、唐以後中國詩學的幾種代表性理論
七、司空圖詩論對興的理論深化
八、嚴羽“興趣”說對興的審美本質的把握
九、興在王士禎“神韻”說中的核心地位
十、王國維“境界”說對古典詩學的總結及其與興的關聯
結語:賦、比、興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