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源
《藝文類聚》卷四十七南朝宋·何法盛《晉中興書》:王猛少貧賤,鬻畚為事。嘗至洛陽貨畚,有人於市貴買其畚,云:「家近在此,可隨我取直。」隨去,忽至深山。此人曰:「且住,當先啟道君。」須臾猛進,見一公踞胡床,頭白,將從十許人。有一人引猛,云:「大司馬公可進。」猛因拜老公。公曰:「王公何緣拜。」即十倍售畚直,發人送猛出山。既出顧視,乃嵩高山也。
《晉書·苻堅載記下》附《王猛》:“王猛字景略,北海劇人也,家於魏郡(漢高帝12年置,治所在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少貧賤,以畚(即簸箕)為業。嘗 貨畚於洛陽,乃有一人貴買其畚,而雲無直,自言家去此無遠,可隨我取直。猛利其貴而從之,行不覺遠,忽至深山,見一父老,鬚髮皓然,踞胡床而坐,左右十許人,有一人引猛進拜之。父老曰:‘王公何緣拜也!’乃十倍償畚直,遣人送之。猛既出,顧視,乃嵩高山也。”
釋義
王猛出身貧寒,小時候曾經以販畚為業。一次王猛遠到洛陽賣畚,碰到一個要出高價買畚箕的人。那人說是身上沒帶錢,便自言:“家去此無遠,可隨我取直”。王猛隨那人走,直入深山,忽見一老者,鬚髮皓然,踞床而坐,左右有侍者十幾人,有一人引王猛進拜,老者說:“王公何緣拜也”於是出了十倍的價錢買畚,並派人送行。出山後,王猛環顧四周,才認出是嵩山。後遂用“賣畚”指賢士貧賤或隱逸。同源典故
王猛畚 賣畚嵩岑示例
唐 李白《留別王司馬嵩》:“呼鷹過上蔡,賣畚向岑嵩。”唐 羅隱《南園題》:“病憐王猛畚,愚笑隗囂泥。”
人物簡介
王猛(325~375),字景略,北海劇(今壽光東南)人,十六國時前秦政治家、軍事家。初任中書侍郎,參掌機要。後轉任尚書左丞,又遷侍中、中書令,領京兆尹,繼而任吏部尚書、尚書令、丞相等職,在任十六年之久。史稱其“宰政公平,流放屍素。拔幽滯,顯賢才。外修兵革,內崇儒學。勸課農桑,教以廉恥。無罪而不刑,無才而不任。庶績鹹熙,面揆時敘,於是兵強國富,垂及昇平。”當時有副對聯評介王猛與東晉謝安曰:“關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蒼生望謝安”,稱他們為中國一南一北兩位賢相。故事
王猛賣畚晉代的王猛,宇景略,北海人,家住在魏郡。
王猛年輕的時候,家境十分貧寒,不得不在洛陽以賣畚來維持生活。畚,就是用竹、木、鐵片等做成的類似簸箕的器具,專門用於盛垃圾之類的東西。王猛每天到街上賣畚,很被人瞧不起。
一天,有一人來買畚,主動出了很高的價錢。王猛見狀,心中十分高興。“可是,我沒有帶錢。”買畚的人說,“我家住得離這兒不遠,你要是真想賣,就跟我到家去取錢。”
王猛本不情願,但又考慮到那人出的價很高,自己會有大利可圖,便答應了。
“請跟我走吧。”買畚的人說。
王猛跟著那人,並未覺得走了多遠,但卻進入了深山之中。突然,王猛見一位老翁,頭髮和鬍鬚全白,端坐在椅子上,有十多人侍立在他兩側。
王猛正在發愣,有人來引王猛前去拜見。王猛連忙上前叩拜。
老翁見了,勸阻道:“王公何必要拜呢?”
老翁說畢,給了王猛十倍的畚錢。王猛見老翁給了這么多的錢,正準備推辭,但老翁卻派人送王猛回去。
王猛告辭了老翁,出了門。待他回頭一看,發現自己原來是身在巍峨高山之中。
後來,“王猛賣畚”這一典故,用來形容人未得志時,生涯寒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