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繼增

賈繼增,男,出生於1945年,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委員,農業部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歐盟項目評審。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賈繼增
[1]賈繼增,1945年出生,博士生導師,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委員,農業部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歐盟項目評審,國家自然基金項目評審。1982年獲得中國農科院作物遺傳育種學碩士學位。自1979年起,一直從事作物種質資源研究,曾先後承擔國家攻關計畫、國家自然基金、“863”、歐盟、“973”、“948”等國家、國際重大、重點項目。[2]

科研情況

研究方向與主要研究內容:“基於基因組學的種質資源研究”;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小麥基因組學研究、生物信息、等位基因發掘、分子標記發掘與利用、種質創新等。
現承擔課題: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基金重大項目“稻麥玉米重要基因的鑑定、發掘和高效利用研究”;973項目“農作物核心種質構建、重要新基因發掘與有效利用研究”,正在主持的有948項目“小麥新型分子標記的開發及基因作圖”;國家863項目“主要農作物虛擬分子設計育種”,在該項目中主要負責從小麥EST中開發通用的分子標記,目前任務已基本完成。這種通用分子標記,正是本項目中進行核心種質基因多樣性研究與構建水稻、小麥比較遺傳圖譜所需要的分子標記,因此可以說上述項目的研究結果正是本項目的研究基礎。
主要研究成果及業績:(1)將植物基因組學的原理與方法套用於種質資源研究,提出了基於基因組學的種質資源研究方向、研究內容與研究體系。與同事共同創建基因組種質資源學研究基地。(2)發現了5個小麥抗白粉病新基因,並對其進行了作圖與標記;糾正了國外對抗白粉病基因Pm12的錯誤定位。將12個已知抗白粉病基因轉移到我國的優良品種中,培育出兩套攜帶抗白粉病基因最多的近等基因系,上述材料已用於我國小麥抗白粉病育種,基本解決了我國小麥白粉病抗源貧乏的現象。(3)提出用螢光原位雜交與RFLP相結合鑑定小麥外源染色體的方法。(4)大規模開發小麥第三代新型分子標記—EST-SSR,促進並解決了我國小麥分子標記依賴國外的局面。(5)用分子標記研究小麥基因組遺傳多樣性,發現了小麥的B基因組遺傳多樣性最高,D基因組最低。同一基因組不同染色體的遺傳多樣性也不一致。
近年來先後獲得全國科技先進工作者(1997);全國先進農業科技工作者(2001);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003)。相關的獲獎成果有(1)小麥遠緣雜交中外源染色體的分子標記鑑定,國家科技進步3等獎第一名(1996);(2)小麥遠緣雜交中外源染色體的分子標記鑑定,農業部科技進步2等獎第一名(1996);(3)中國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評價與利用,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集體獎(2003)。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0餘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的相關代表論文有:
1.小麥21條染色體RFLP作圖位點遺傳多樣性分析,中國科學(C輯),2001,31:13-21
2.基於抑制消減雜交方法的小麥抗白粉病相關基因表達譜,科學通報,2002,47(16):1237-1241
3.Identifyingthealienchromosomesinwheat–LeymusmulticaulisderivativesusingGISHandRFLPtechniques,Euphytica,2002,127:201-207
4.Analysisofmicrosatellitesinmajorcropsassessedbycomputationalandexperimentalapproaches,MolecularBreeding,2003,12:245-261
5.101newmicrosatellitelociderivedfromESTs(EST-SSRs)inbreadwheat.TAG,2004,108:1392-1400[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