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簡介
資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礦產資源開發進入衰退或枯竭過程的城市,所以也有專家稱此類型之資源型城市為“資源衰退型城市”。
一般可使用累計采出儲量已達當初測定總量之70%以上或以當前技術水平及開採能力僅能維持開採時間五年之城市就可將其稱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當然此定義也可能在未來進行修正。
特點
資源枯竭型城市,具有四大共性特點:
一是隨著資源枯竭,產業效益下降;
二是產業結構單一,資源產業萎縮,替代產業尚未形成;
三是經濟總量不足,地方財力薄弱;
四是大量職工收入低於全國城市居民人均水平。
由於資源產業與資源型城市發展的規律,資源型城市必然要經歷建設——繁榮——衰退——轉型——振興或消亡的過程。因此,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經濟轉型是個世界性的難題,資源枯竭型城市都面臨著如何尋找新出路的問題。
外國現狀與對策
現狀
資源枯竭城市轉型問題是世界各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都經歷過或正在經歷的突出問題。在工業化的初期和中期,更是一個有代表性的問題。歐洲、美國,也包括日本,近代歷史上礦業曾很發達,也造就了發達的礦業經濟,形成了成熟的有關礦業經濟的法制與文明。例如,德國魯爾礦區和法國洛林礦區就曾是著名的煤鐵之鄉。但是,在工業化過程中,歐洲和日本的礦業已經逐步式微。然而,這些國家的礦業城市並沒有隨著礦業的消亡而衰落,而是通過國家政策引導和產業結構最佳化,合理解決礦業城市的歷史遺留問題,成功進行了經濟轉型,擺脫對本國和本地區礦產資源過度依賴的束縛,使傳統的礦業地區再次復興起來,走向區域經濟平衡、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從國際上看,資源枯竭城市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問題,有的已得到很好的解決(比如德國、法國、日本),有的正在合理地解決(比如義大利、希臘和西班牙、美國)。他們的經驗教訓可以成為我們的攻玉之石,為更好地解決我國資源型城市發展中的問題,提供了寶貴經驗和借鑑。
代表性案例
傳統上,歐洲和美國的一些資源枯竭城市,如德國魯爾礦區和法國洛林礦區,曾經是現代化工業的"糧倉"和"血站",也是帝國主義爭霸戰爭的導火索。隨著後工業化的到來,"煤鐵之鄉"已經沒落,傳統工業價值已經轉移,但通過國家政策引導和產業結構調整,這些地區卻又鳳凰涅槃般復興起來。以下介紹一些國際上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的案例,以期對我國有一定借鑑意義。篇幅所限,介紹將非常簡略。
魯爾(煤鋼城)。克虜伯公司的發祥地,曾經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重工業區。二戰期間盟軍主要的轟炸目標。列入我國中學地理課本。從以煤炭和鋼鐵工業為中心的資源型生產基地,轉變為以煤炭和鋼鐵生產為基礎、以電子計算機和信息產業技術為龍頭、多種行業協調發展的新型經濟區。
法國洛林(煤鋼城)。法國歷史上以鐵礦、煤礦資源豐富而著稱的重化工基地。通過實施"工業轉型"戰略,發展成為法國吸引外資最主要的地區。
美國匹茲堡(鋼城)。美國鋼鐵之都,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的發祥地。通過改造傳統產業,植入現代產業,產業結構逐步由重型轉向輕型和服務型。
美國休斯敦(油城)。曾獲"世界能源之都"稱號。通過產業鏈延伸和拓展,以及建立宇航中心,完成了從單一石油資源型城市向集資本、技術、智力於一體的綜合性大都市的演變。
美國洛杉磯(油城):促進下游產業發展,帶動農業的開發,使靠近沙漠的季節性牧場變成糧、棉、蔬菜、水果生產基地;飛機製造業、軍械工業迅速興起;已建成替代產業群。
日本九州(煤城):20世紀60年代初,日本在該地區興辦一批現代化開發區,吸引大批企業遷入九州開發區,並按新產業政策興辦一批企業,使九州地區轉型為日本新的重要高新技術產業區。
英國威爾斯(煤城):通過改善地方經營環境,給予優惠政策措施,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通過招引高新技術和旅遊產業等投資大項目,成為高新技術和旅遊產業發達的地區。
西班牙伊比里亞老礦區。由於新的地質找礦發現而再生。
義大利歷史名城。幾乎都有礦業開發的傳統,第三十二屆地質大會野外地質路線注意到地質學與城市發展的關係。
希臘伯羅奔尼薩半島褐煤礦區。現營礦山。礦工占該市人口的10%,雖然生產經營壽命僅25年,但企業已經充分進行規劃,包括近10平方公里礦區復墾造田開發現代化農業的計畫。古希臘文明到處都有大理石的貢獻。
轉型對策
從國際幾大重點轉型區域的轉型經歷來看,不同的政治經濟體制下的資源型城市轉型方式是不同的,轉型方式的選擇往往紮根於更深層次的社會圖景之下。從全世界資源型城市轉型經驗來看,其政策取向主要可以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美國式的。美國是市場式,政府很少做具體的轉型控制,主要做好規劃和服務工作,城市是興盛還是衰敗,更多通過市場力量和企業自身發展目標決定。
第二類是歐盟式的,以法、德為代表。主要是政府領導式,政府成立專門委員會和其他組織;制定詳細的目標、計畫和政策,通過政府各部門、社會各界的通力合作,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地區產業進步和經濟發展,最終實現區域經濟的騰飛。轉型模式的選擇,既和經濟體制有關,也和社會背景有關,和產業發展經歷、地理區位、市場結構、城市規模、文化背景等也有深刻聯繫。
第三類是日本式的。日本是產業政策指導下的產業援助,政府根據國內外市場的變化情況和煤炭產區的具體實際,制定和修改產業政策,設定目標和措施。
第四類是以前蘇聯和委內瑞拉的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為代表的自由放任型模式,政府幾乎沒有採取轉型的措施。特別是前蘇聯,國家的體制是計畫經濟,政府不參與轉型,資源型城市只能停止發展。
中國對策與困境
政策
一旦被國務院發布確定為資源枯竭型城市,中央財政將給予這些城市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支持。
根據國務院的要求,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工作由省級人民政府負總責,省級人民政府要加強對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工作的領導和支持。
國務院還要求資源枯竭城市要抓緊制定、完善轉型規劃,提出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工作的具體方案,進一步明確轉型思路和發展重點,為全國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探出一條新路。
困境
經過短短几十年的發展,中國資源型城市逐漸受到資源枯竭的威脅,因為自然資源作為不可再生資源,資源生產量逐年減少,而且在開發建設各資源城市時只考慮資源的開採,而忽略了城市發展的條件和因素,導致了諸多問題,資源型城市面臨著複雜多樣的困境,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城市發展的資源環境基礎出現危機。隨著資源的枯竭,生態環境惡化,耕地退化、鹽鹼化和沙化,水資源需求告急等問題也接踵而至。
2 資源型城市區位條件差,自我發展能力較弱。該類城市基本上都是依資源開採地而居,缺乏一般城市的開放性,經濟體系處於封閉狀態,城市其他社會服務功能緊緊依附於主導資源產業,缺乏自主運營的空間。
3 資源枯竭型城市產業高度的單一性,或者稱為非均衡性。資源型產業既是主導產業,又是支柱產業,城市對資源產業的依賴性很大,造成城市的發展受到限制,城市功能不全,第三產業以及可替代產業發展落後。
4 礦業城市在管理體制和利益機制上矛盾突出。礦業企業創造的利稅地方城市留成很低,容易造成企業辦社會,政府辦企業的本末倒置、功能錯位的狀況。
因此,中國的資源型城市,為了扭轉資源漸趨枯竭,減少資源開採收益下降對城市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改變對自然資源的過度依賴,使資源型城市擺脫“資源富城興、資源竭城衰”的困擾,進行經濟轉型是必要的。
面臨的挑戰
資源長期的依賴,接續與替代綜合產業鏈的發展空間受到限制,單一資源發展路徑在“城市自我深化”的鎖定過程也使產業轉型存在著不確定的風險,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增加了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難度,具體表現在:
1 資源型產業生產收益遞減規律的存在導致城市發展失去資源收益的支撐
由於資源型企業的投入成本都是可變的,當面臨資源減產後,不管投入如何增加,產量的絕對量是下降的,從而使企業的收益遞減。由於資源開採一般遵循“先上後下,先易後難”的原則,隨著資源開採深度的加大,開採成本也越來越大,也會造成收益的遞減。
2 大量沉澱成本的存在使資源型產業結構呈現剛性
在資源開採過程中,設備、鑽井、洞室等資產約占固定資產總量的35%,資源性固定資產具有很高的技術利用鎖定性,這部分資產不能完全回收利用,很少能轉作它用,形成沉澱成本。沉澱成本的存在加大了企業退出枯竭資源行業的機會成本,也就缺少了進入其他行業和市場必要的固定資本的支撐,只能低效率地運營,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產業結構的剛性,使資源性產業的退出存在很大障礙。
3 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間關聯度較低
資源枯竭型城市三種產業結構的比例失調,第一產業基礎薄弱,第二產業比重過分偏大,第三產業則發展緩慢、滯後。而且資源型產業都屬於中間投入型產業,產業關聯的特點是後向關聯度低,前向關聯度高,乘數效應小,難以帶動下游產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限制了資源型產業對地方經濟的關聯帶動作用,使得城市經濟過分依賴資源型產業,轉產難度大,造成畸形的城市經濟結構。
戰略方式
1 採取多元發展戰略,發展循環經濟,跳出產業衰退循環
資源型產業處於產業鏈的上游,利潤率很低,資源的消耗使城市的積累能力弱化,生產成本不斷提高,對資源的強烈依賴又導致在市場分工中只生產初級產品,產業結構產生不斷低級化的惡性循環。在這種情況下,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高效循環的利用資源,同時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培養接續產業,變資源優勢為市場優勢、產品優勢,進而形成特色的產業鏈優勢,而且把利潤轉移到關聯行業和其他產業,積極發展高新技術、化工、食品、紡織、醫藥等其他的支柱產業。
2 實施產業結構最佳化戰略,確保產業政策與城市政策的統一
調整和最佳化產業結構,是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重要途徑和首要任務。首先根據社會經濟環境以資源型企業供給結構和非資源型企業供給結構為重點調整產業結構,同時,正確發揮城市政策對需求結構的引導作用,堅持資源條件的可行性、產銷雙方的一致性、經濟效益的擇優性,以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為方向,有選擇地發展一批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經濟的整體競爭力。同時鞏固第一產業農業的基礎地位,推進農業技術改造,制定適當的扶持政策,改組改造第三產業,加快發展新興的第三產業,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實現經濟結構的多元化,最終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3 實施集約整合戰略,探尋資源枯竭型城市發展的新途徑
現階段,資源型城市的一個顯著特徵是資源型企業過多過小,大約是15萬個,地方小企業和國家大型資源企業兩者互相封閉,形成了明顯的兩元結構,造成了資源管理難,資源浪費大,經濟效益低,安全隱患多的現象,因此,政府應該鼓勵集約化經營開發,通過改組改制和改造,整合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和更深層次參與國際競爭,以外向型經濟牽動,加速與國際接軌。
產業方向選擇
世界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歷程表明,社會經濟發展必然伴隨著城市化的過程和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然而,對於一個資源枯竭的城市,內需嚴重不足,人才引進難度大,城市缺乏吸引新型產業的前提條件,又怎么實現現代化產業的轉型呢?針對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特點,新產業的選擇必須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新的產業必須是勞動密集型的,不能是簡單的資本密集型或技術密集型的產業。因為資源枯竭型城市在轉型的過程中,不僅要解決發展問題,同時要解決就業等民生問題。
第二,選擇的產業必須是內生外向型的。因為資源枯竭型城市如同羸弱的病人經不住大補。如果簡單發展內向型經濟,必然受到內需不足的嚴重製約。因此,資源枯竭型城市發展的產業必須是既能拉動內部人員就業,又能為銷往外部地區的產品提供服務。
第三,新產業必須符合新的發展觀。新產業的選擇必須是能夠帶動地方經濟全面發展的產業,即必須是關聯程度高的產業,通過一個產業的發展能夠帶動一系列產業的綜合發展。
第四,新的產業必須是符合新的市場需求的產業。
中國城市情況
2008年第一批
繼2007年12月24日,國務院制定出台《國務院關於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後,國家發改委於2008年3月17日確定了國家 首批資源枯竭城市,共有12個城市被列入。 包括阜新、伊春、遼源、白山、盤錦、石嘴山、白銀、箇舊(縣級市)、焦作、萍鄉、大冶(縣級市)、大興安嶺。
其中中部地區典型資源枯竭城市3個,分別是焦作、萍鄉、大冶(縣級市);
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城市5個,分別是阜新、伊春、遼源、白山、盤錦;
西部地區典型資源枯竭城市3個,分別是石嘴山、白銀、箇舊(縣級市);
典型資源枯竭地區1個,為大興安嶺。
12個國家首批資源枯竭城市,其中有8個城市是從60個典型資源型城市中選出的。
目前我國共有煤炭、森工、石油等各類資源型城市118個,其中煤炭城市63座、有色金屬城市12座、黑色冶金城市8座、石油城市9座。2003年8月,國家發改委《資源型城市經濟結構轉型》課題組從118個資源型城市中確定了60個典型資源型城市,其中玉門被列為首批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石油城市。
2009年第二批
為落實《國務院關於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7】38號),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2009 年3月,國務院確定了第二批32個資源枯竭城市。
中央財政將給予包括此前確定的12個資源枯竭城市在內的共44個城市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支持。
第二批32個資源枯竭城市名單為:
一、地級市9個:山東省棗莊市、湖北省黃石市、安徽省淮北市、安徽省銅陵市、黑龍江省七台河市、重慶市萬盛區(當作地級市對待)、遼寧省撫順市、陝西省銅川市、江西省景德鎮市。
二、縣級市17個:貴州省銅仁地區萬山特區、甘肅省玉門市、湖北省潛江市、河南省靈寶市、廣西壯族自治區合山市、湖南省耒陽市、湖南省冷水江市、遼寧省北票市、吉林省舒蘭市、四川省華鎣市、吉林省九台市、湖南省資興市、湖北省鍾祥市、山西省孝義市、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森工)、內蒙古自治區阿爾山市(森工)吉林敦化(森工)。
三、市轄區6個:遼寧省葫蘆島市楊家杖子開發區、河北省承德市鷹手營子礦區、遼寧省葫蘆島市南票區、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遼寧省遼陽市弓長嶺區、河北省張家口市下花園區。
2012年第三批
為進一步加大對資源枯竭城市的支持力度,經國務院批准同意,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財政部界定了第三批25個資源枯竭城市。同時,根據《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確定了大小興安嶺林區9個縣級單位參照執行資源枯竭城市財政轉移支付政策。
2012年,三部委印發了第三批資源枯竭城市名單和參照執行政策縣級單位名單,明確有關省級人民政府要按照《國務院關於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的要求,切實加強對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工作的領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工作機制,研究出台配套政策措施;要把推進轉型工作情況納入資源枯竭城市人民政府主要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體系。要求各資源枯竭城市要以轉型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編制好轉型規劃,明確轉型戰略、思路和重點,建立工作機制,用好中央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
城市名錄
2008年、2009年、2011年,國家分三批確定了69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縣、區)。為支持資源枯竭城市轉型,國家發改委設立了資源型城市吸納就業、資源綜合利用、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和多元化產業體系培育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中央財政給予69座城市財力性轉移支
付資金支持。中央財政累計下達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303億元,其中2011年資金135億元,為資源枯竭城市增強公共保障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資源枯竭城市名單 | ||||
所在省(區市) | 首批12座 | 第二批32座 | 第三批25座 | 大小興安嶺林區參照享受政策城市9座 |
河北 | 下花園區 | 井陘礦區 | ||
鷹手營子礦區 | ||||
山西 | 孝義市 | 霍州市 | ||
內蒙古 | 阿爾山市 | 烏海市 | 牙克石市 | |
石拐區 | 額爾古納市 | |||
根河市 | ||||
鄂倫春旗 | ||||
扎蘭屯市 | ||||
遼寧 | 阜新市 | 撫順市 | ||
盤錦市 | 北票市 | |||
弓長嶺區 | ||||
楊家杖子 | ||||
南票區 | ||||
吉林 | 遼源市 | 舒蘭市 | 二道江區 | |
白山市 | 九台市 | 汪清縣 | ||
敦化市 | ||||
黑龍江 | 伊春市 | 七台河市 | 鶴崗市 | 遜克縣 |
大興安嶺地區 | 五大連池市 | 雙鴨山市 | 璦輝區 | |
嘉蔭縣 | ||||
鐵力市 | ||||
江蘇 | 賈汪區 | |||
安徽 | 淮北市 | |||
銅陵市 | ||||
江西 | 萍鄉市 | 景德鎮市 | 新余市 | |
大余縣 | ||||
山東 | 棗莊市 | 新泰市 | ||
淄川區 | ||||
河南 | 焦作市 | 靈寶市 | 濮陽市 | |
湖北 | 大冶市 | 黃石市 | 松滋市 | |
潛江市 | ||||
鍾祥市 | ||||
湖南 | 資興市 | 漣源市 | ||
冷水江市 | 常寧市 | |||
耒陽市 | ||||
廣東 | 韶關市 | |||
廣西 | 合山市 | 平桂管理區 | ||
海南 | 昌江縣 | |||
重慶 | 萬盛區 | 南川區 | ||
四川 | 華鎣市 | 瀘州市 | ||
貴州 | 萬山特區 | |||
雲南 | 箇舊市 | 東川區 | 易門縣 | |
陝西 | 銅川市 | 潼關縣 | ||
甘肅 | 白銀市 | 玉門市 | 紅古區 | |
寧夏 | 石嘴山市 |
評審標準
2008年3月,國家發改委公布了第一批資源枯竭城市名單。由於競爭激烈,資源嚴重衰竭的銅川市都未能入選。而以“白銀速度”聞名的白銀市則在市政府的強力推進下,擠進首批名單。中央政府感到了壓力。為保證公平確定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國家發改委與國土資源部、財政部制定了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界定工作方案及標準。
根據該方案,界定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工作遵循歷史貢獻大小、問題突出與否、類型能否兼顧、定量為主界定等原則。
界定工作分三個步驟。首先,綜合已有研究成果及地方申報意見,確定備選資源型城市名單。這相當於資源型城市的資格審查,即有些城市雖有資源開採,但不具備資源型城市的基本特徵,不能進入備選名單;地方沒有申報的,也不予考慮。
第二,在備選的資源型城市名單基礎上,根據資源儲量指標直接遴選出資源枯竭城市名單。
第三,對其餘城市再根據資源儲量、採掘業發展、民生情況、財政經濟情況等四大類20項定量指標體系,參考定性指標進行綜合打分,最終根據分數排名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