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九歌

《賀蘭九歌》是 明代作者潘元凱寫的七言古詩。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賀蘭九歌》

作品原文

賀蘭九歌(1)

【其一】

西有山兮郁巑岏(2),虜呼駁色曰賀蘭(3)。

壁立萬仞羅岩巒,形勢蜿蜒如龍蟠。

高低遠近雪漫漫,六月峰頭猶苦寒。

嗚呼一歌兮歌未闌(4),征人早已淚闌乾(5)!

【其二】

黃河西來幾千里,濁浪如山日夕起。

晝夜不捨向東流,滾滾滔滔不暫止。

吁哉一水隔中原,戍客思鄉愁欲死(6)。

嗚呼二歌兮歌聲悲,未知何日是歸期?

【其三】

漢唐渠水流潏潏(7),冬則涸兮夏則溢。

不知何代興屯田(8),千載人勞至今日。

獨憐貧戶無牛耕,納稅輸官賣家室(9)。

嗚呼三歌兮歌聲哀,輪台之詔幾時來(10)?

【其四】

黑山嵯峨列烽火,往來官軍日巡邏。

胡寇出沒本無常,守卒朝昏不敢惰。

山頭遙望白雲飛,慈親舍在江之左(11)。

嗚呼四歌兮歌悠悠,孝子思親何日休?

【其五】

十月嚴冬雪花墮,空中片片如掌大。

衣單不耐朔風吹,三十年來渾碎破。

得錢市酒飲數觥,酒酣激烈歌楚些(12)。

嗚呼五歌兮歌孔多,窮通由命奈爾何!

【其六】

黃沙磧里本無春,此語看來卻是真。

要知何日歲華新,但看斗柄回指寅(13)。

桃紅李白見無因,極目衰草剩荊蓁(14)。

嗚呼六歌兮歌酸辛,邊人征戍難具陳。

【其七】

塞下由來非樂土,況復城中多斥鹵(15)。

四衛居人二萬戶(16),衣鐵操戈御驕虜。

一夜軍書傳檄羽(17),平明出戰聞鉦鼓(18)。

嗚呼七歌兮歌轉苦,南望鄉關淚如雨。

【其八】

季冬歲事已闌珊(19),回首家鄉涕泛瀾。

音書無由報平安,思親痛切摧心肝。

籍居營伍身屬官,敢辭從軍行役難。

嗚呼八歌兮歌欲殘,仰天南望還長嘆。

【其九】

八月風高天氣涼,寒衣不見來家鄉。

行行征雁向南翔,書成無由寄北堂(20)。

憑高矯首雲茫茫,關河阻隔遙且長。

嗚呼九歌兮歌已闕(21),倦客思歸欲愁絕!

作品注釋

(1)這首《賀蘭九歌》選自《弘治寧夏新志》(《嘉靖寧夏新志》亦收錄此詩)。

(2)巑岏:山高銳峻大貌。

(3)虜呼駁色曰賀蘭:唐《元和郡縣圖志》曰:“山(指賀蘭山)有樹木青白,望如駁馬,北人呼駁為賀蘭。”宋程大昌《北邊備對》又云:“山之草樹遠望青碧如駿馬,北人謂之駿者曰賀蘭,故名。”

(4)闌:盡。

(5)闌乾:縱橫散亂貌。

(6)戍客:離開家鄉守邊的人。

(7)漢唐渠水:指寧夏平原的漢延渠和唐徠渠。潏潏:水湧出貌。

(8)不知何代興屯田:屯田,自秦漢代以來,政府利用軍隊或農民、商人墾種土地,征取收成以為軍餉,稱屯田。有軍屯、民屯、商屯之別。寧夏移民屯田始於秦朝。

(9)輸官:交送到官府。

(10)輪台之詔:輪台,古地名,即今新疆輪台縣東南;詔,皇帝的命令。輪台之詔,典出西漢武帝晚年頒發的《輪台罪己詔》。漢武帝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正式頒布的被譽為“仁聖之所悔”的詔書。詔書中深陳既往之悔,否定了部分臣子主張將戰爭繼續升級的計畫,表示當今政事,最要緊的應當在於“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決意把行政重心轉移到安定生產方面來。這是漢武帝晚年為了挽回當時的危局所做的措施之一。

(11)江之左:長江下游以東地區,即今江蘇省一帶。

(12)楚些:《楚辭·招魂》是沿用楚國民間流行的招魂詞的形式而寫成,句尾皆有“些”字,為楚人習用的語氣詞。後因以“楚些” 指招魂歌,亦泛指楚地的樂調或楚辭。

(13)斗柄回指寅:斗柄,亦稱“斗杓”。指北斗七星中的第五至第七星,即玉衡、開陽、搖光三星。第一至第四星象斗,第五至第七星象柄。四季中入夜時,斗柄有不同指向,《鶡冠子·環流》云:“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寅,12地支之一,五行為木。方位是東,四季為春。斗柄回指寅,就是從春開始,經過了夏、秋、冬四季即一年,又回到了春天。那么斗柄也從東方開始,經南、西、北轉了一圈,回到了東方即寅位。斗柄回指寅,大地回春。

(14)荊蓁:荊棘,叢生的多刺植物。

(15)斥鹵:鹽鹼地

(16)四衛居人二萬戶:明初,寧夏不設府、州、縣,而是建立了一套嚴密的“鎮衛制度”,即總鎮——衛——所——屯堡——烽堠體系。大致以5600人為一衛。當時寧夏總鎮下轄五個衛(詩中寫的是四個衛),即鎮城寧夏衛、寧夏前衛、寧夏左屯衛、寧夏右屯衛、寧夏中屯衛(號為寧夏內五衛),約2萬多人。

(17)檄羽:官府用以徵召曉諭或聲討的十萬火急的文書。

(18)平明:天剛亮的時候。鉦鼓:古代行軍用的兩種樂器。

(19)季冬:冬季的第三個月,即農曆十二月。歲事:指一年中應辦的事。闌珊:衰殘,將盡之意。

(20)北堂:古代士大夫家主婦常居留之處。《詩·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毛《傳》:“背,北堂也。”後因以北堂為母親的代稱。

(21)闕:通“缺”,空缺。

作者簡介

潘元凱,字俊民,明代嘉禾(今福建建陽縣)人。洪武初曾任知縣,後謫戍寧夏。長於吟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