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49年入團,1951年在華東革大參軍,1956年入黨,1953年畢業於空軍第九航校氣象專業,立三等功一次,留校任教員。1955年初,送北京氣象學校學習高空氣象探測,時任學生會主席,評為甲等優等生,優秀團員。1956年9月調空軍氣象專科學校(大專)任教並進修(獲大專畢業同等業歷)。1963年授上尉軍街。先後執教高空、地面氣象觀測,大氣物理等課程,受過多次隊前、會議嘉獎。
主要業績
1969年冬,轉業到蘇州冶金機電修造廠,歷任車工、新生隊指導員,宣傳科、技術科、檔案科的助理工程師、政工師等職。轉業後保持我黨我軍的光榮傳統,艱苦奮鬥,探索拼搏,1979年被評為蘇州市級先進個人。1985年開始負責本廠的普法教育,本廠和他屢評普法先進,1987年出席江蘇省工礦企業普法經驗交流會並作大會發言,1988年江蘇省委宣傳部、司法廳合署授予“普法先進個人”榮譽。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在領導和地震部門支持下,他千方百計尋找群測群防的“有效手段”。利用現成的地質鑽孔,親手創建了列入國家地震井網的“蘇20井”(原名蘇州369井)及其輔助觀測井。這兩口井均系“變廢為寶”的成果,為國家節省了一筆投資,由於它位於較靈敏的“穴位上”,監測效果較好,在地震同行中頗有名氣。1978年初,蘇州369井剛剛建成時,受當時條件制約,缺乏自動記錄儀。他學習大慶精神,“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自己動手製作“簡易水位計”,用它成功地搶記了1978年7月23日夜發生遠在千里之外的,台灣東海的7.4級強烈地震信號,打響了該井監測地震的頭一炮。在《地震戰線》(代號2-280)1979-5期上,他以《深井水位對地震的反應》為題作了報導,該文成為“蘇20井”的成名之作,被有關書刊屢次列為參考文獻之一。為了從紛繁的觀測資料中“沙裡淘金”,提取有價值的地震前兆異常信息,他先後赴上海、南京、北大等處拜師求教,運用專業知識對資料作深入分析,經過潛心鑽研,終於總結出一套《蘇州369井水位變化的分析》,這套方法有共性,先後在江蘇省、蘇魯豫皖(華東區)等專業會議上交流,在培訓班上介紹,並發表於《江蘇地震工作通訊》1980-1期(第17-26頁)。《地震學刊》1991-3期第2頁末段說:“華東井網是全國地下水微動態研究開展得最早的井網之一,包括:1979年賀煥榮完成的井水位固體潮、氣壓效應方面的研究,繼後……”。這篇文字客觀地記載了他在國內領先研究些問題的歷史。這一成果已收編入《中國地震地下水動態觀測網》一書的相關章節。他長期堅持業餘地震測報和純義務的學術研究近三十年,利用蘇20井監測地震,為千家萬戶的安危站放哨,先後發表學術論文和有關報導10多篇,最近,他和花晶同志合作的《淺談發震時間和潮汐引力和關係》一文,被中國地震學會第10次學術大會錄取,其摘要刊於《國際地震動態》2004-6期(B)(第93頁)。其全文刊於《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2005-1期(第18-21)。自蘇20井有記錄以來,本區域曾發生4.9級以上破壞性地震4次,每次都在蘇20井上顯示了前兆異常,他們均及時向地震部門作了報告,為短臨預報提供了難能可貴的資料,得到地震部門的獎勵(包括“江蘇省地震戰線學術大慶先進個人”(1978)、江蘇省地震局授予“井網工人先進個人”(1987)等榮譽)。國家地震局安啟元局長曾親自來蘇20井蒞臨指導,讚揚他們“為維護人民利益做了大好事”。哈薩克斯坦的地震專家也到井上考察過。國內同行(北起黑龍江,南至廣東)曾紛紛來訪。《中國冶金報》、《地震報》、《地震》月刊、《江蘇工人報》、《江蘇地震工作》、《西北地震學報》、《蘇州報》、蘇州人民廣播電台和電視台等10多家媒體作過報導,鼓勵他們為人民的安危站好崗。他是江蘇省地震學會、中國地震學會會員,曾任蘇州市地學會和地震分會理事。現任蘇州市姑香苑社區第二黨支部委員,老科技工作者協會會員,繼續為社區建設發揮餘熱。有關事跡已入編《中華傑出人物大典》、《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歷史的回眸》、《全國優秀復轉軍人傳略》等文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