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年

賀年

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

基本信息

簡介

賀年賀年

向人慶賀新年。 胡樸安 《中華全國風俗志·江蘇·南京採風記》:“正月元旦至初五日,此數日中,每飯必先祀祖。親戚友朋,互相賀年。”

賀年片

賀年片又稱“拜年貼”、“賀帖”或“賀年帖”。據史料記載,中國最早的賀年片可追溯到秦漢時期,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當時,人們在互相拜訪時先要呈上用竹木削成的條刺,寫上自己的姓名、籍貫、身份,相當於現在的名片。因以竹木削成,故稱“名刺”、“名謁”或“通刺”。清代史學家趙翼在《陔余叢考》中記載:“古人通名,本用削木書字。漢初謂之謁,漢末謂之刺,漢以後雖用紙,而仍沿用刺。”

東漢以後,造紙業的發展為名片的製作提供了新材料。文人雅士開始在紙卡上繪製一些象徵吉祥的花卉、人物等圖案,寫上自己的姓名送給親友,以此賀歲。到了唐宋時期,賀年片除了沿襲“通刺”的舊稱外,又叫“飛帖”或“門狀”。據史籍記載,唐貞觀盛世國泰民安,唐太宗於新年時大宴文武群臣,並用赤金壓製成賀年卡,鐫刻御書“普天同慶”作為賜賞,恭賀佳節。一些達官顯宦也仿效之,贈與不便面拜的親朋好友。及至宋代,送賀年片已很時興,並創造出單片、合頁、連頁等式樣。南宋末年文學家周密在《癸辛雜識》中介紹:“節序交賀之禮,不能親至者,每以束刺簽名於上,使一仆通投之,俗以為常。”《清波雜誌》載:“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可見名片拜年之盛。明朝天順年間,出現了用“梅花箋”書寫的賀年片,叫做“片子”,是用印有梅花圖樣的箋紙裁成長三寸、寬二寸大小的卡片,上端書寫受片人姓名,下端簽署祝賀者姓名、地址,中間寫上“恭賀新禧”、“萬事如意”之類的祝辭,於農曆正月初一在朋友間互相贈送賀年。當時的人們認為還是親自登門拜賀方顯親情,不見面而贈片的做法曾一度受到非議。故而《燕京歲時記》中有“親者登堂,疏者投刺而已”的記述。清代康熙年間,人們又習慣用紅色紙板製作賀年片,以象徵喜慶、吉祥,稱之為“紅單”、“賀年帖”。寫上賀詞、名址後裝入當時盛行的錦盒裡送給對方,以示鄭重。

古時的投刺太濫,近乎是廣為散發。但因為都是主人親筆書寫,往往一張賀年片,就是一帖精美的書法或繪畫作品。內容多是“恭賀新禧”、恭賀新春”和“新年快樂”之類的傳統賀詞和福祿壽禧、吉祥如意、五穀豐登、年年有餘等吉祥圖案。解放後,賀年片不斷推陳出新,有單片、折頁、挖洞、凸凹版和撒銀點金等;圖案豐富多彩,有戲劇、舞蹈、體育、風景、文物、建築、工藝品等;表現手法上有中國畫、油畫、木刻、年畫、剪紙、漫畫、攝影等。篆體、隸書、行楷、草書等書法無所不包。還有一些特種工藝賀年片,如手工繪製、麥稈、羽毛貼上等,獨具一格。更有一種將電子技術與賀年片結合在一起的電子音樂賀年片,翻看卡片能奏出優美動聽的音樂,十分精美新奇。

賀年片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時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賀年食品

賀年食品賀年食品

年貨1:乾貨

臘腸、臘肉、鹹魚是許多廣東人過年必不可少的傳統食物,更是過年必備的年貨之一。

年貨2:零食

喜慶的事和喜慶的節日少不了零食,這是中國人的傳統。尤其是過年,更是少不了零食。春節前,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購買一些朱古力、水果糖、西瓜子、餅乾、葡萄乾、蘋果乾、夏威夷果等糖果和乾果類零食。

年貨3:酒類

一年一度的春節,很多子女選擇給父母或是家中的其他長輩購買保健酒作為節日大禮。

年貨4:飲料

飲料是過年過節餐桌上少不了的飲品,市面上的飲料品種非常豐富,可樂、果汁、牛奶、乳酸飲料等。

年貨5:糕點

新年期間,大家除了吃盡各式賀年糖果外,亦不會放過各款糕點美食,如蘿蔔糕、芋頭糕、年糕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