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縣仙人洞

費縣仙人洞

在費縣城南15公里處的許家崖鄉以東,玉環山之陽,有古廟一座,曰叢柏庵,創修於明嘉靖十六年(1537)至三十七年(1558)。重修以後,又逾2年,始立玉環山叢柏庵碑記,今猶可考。及至清代,屢次重修,載之甚詳。廟宇中有玉皇殿、泰山殿、關公殿、靈官殿與金姑殿等。近百年來,迭遭戰亂,相繼傾圮。

簡介

費縣仙人洞

景點介紹

此地懸崖環列,危岩欲墜。上有蒼松圍繞,下有銀杏凌空,林木茂密,青苔掩映,山光嵐氣,令人迷戀,故歷代遊客共推勝地。叢柏庵北有深邃山洞,可容千人,半明半暗,幽曲穹窿,南北兩門,中間相通,還有天窗,上下兩層。三伏盛夏,洞中寒氣襲人,入內小憩,氣爽神清,別有天地,猶如仙境,因名仙人洞。
明代天啟二年(1622)武英殿大學士張四知(明末閣老)在此避暑時,留有"四面青山一線天,玉環高戴彩雲間,遠隔鹹陽三千里,避秦何必入桃源"的詩句,至今廣為傳誦。廟院中古銀杏一株,挺拔聳立,高約40米,樹幹直徑2米,枝葉茂盛,果實纍纍。樹下有井,曰"響水泉",冬暖夏涼,清澈如鏡,素有"醴泉"之稱。泉中青蛙鼓而無聲,當地人有"仙人洞的蛤蟆乾鼓肚"之說。下有小橋,曰"仙人橋"。再下有養魚池,曰"八卦池"。人行橋上,青山倒影,池水蕩漾,似駕彩虹。
沿路向上,殿前有石階24級,寬約5米,或緩步其上,或坐而稍息,清風拂面,景色宜人。西僻有青楊樹一株,雙乾並生,粗若罐口,高約5米,狀如華蓋,亭亭玉立,四時常青,含翠欲滴。順溝向西,有石如屏,勢如刀劈,高約6米,寬約8米,此乃當年張四知題詠之處。再向下行,有1966年所築塘壩,名浪池。每當雨季,蓄水滿盈,兩岸垂柳,鵝鴨遊行,鳶飛魚躍,蘆葦叢生,更顯山明水秀,草木爭榮,有人題兩聯以志感懷,其一為"鳶飛魚躍高深共賞,山環水抱仁智同歸"。其二為"仙人洞上松不老,玉環山下水長流"。歷代文人雅士,吟詠仙人洞詩文頗多,傳今者唯有明朝張四知、孫盤石、薛南村、王桂峰與清代張翹南、吳連城周鳴謙、劉樂同等人的10餘篇。近百年來,還有書法家陳鴻文、李以成等到此寫作。解放後,又成了勞動人民遊覽觀賞的勝地;且有學者專家來此考察。古老的洞府經常飄溢著歡聲笑語。
景物奇巧,別有情趣者,細述之,計有蒼松掛壁,古洞仙境;盤道通幽,岩石四拱;銀杏挺拔,懸崖瀑布,山音互應;玉環高戴,夕照霓虹;宮殿參差,層次分明;天橋回還,不翼而升;摩崖題字,巧奪天工;叢柏披雪,妙趣無窮。屈指算來,竟有18景之多。更有奇觀,非時時可見,一曰"佛光"。所謂佛光,是雨後的一種自然現象,與天上的虹霓差不多,是接近山崖而形成的一種半圓光環。此種現象多出在一早或一晚,是山中的嵐氣,受到日光的折射,到一定程度才出現神奇光環。筆者曾經多次看到過出現在仙人洞石崖上的佛光,如入仙境,置身於天地之外。仙人洞只能隱約可見,峭壁蒼松如同掛了彩練,格外鮮艷。有人說,在適當的距離中,還能把人的形象映在佛光中。大約可持續5分鐘,霞飛光散,復了舊觀。二曰"雪景",最能引人入勝。因為這裡石崖高聳,古柏遮天,叢樹蓊鬱,諸峰環列;每當大雪紛飛,銀裝素裹,別有不可言狀的樂趣。一時有一時的變化,一日有一日的不同,並且陰晴晝夜各異。大雪晴,旭日東升,但見雪日交輝,光芒四射。樹枝上下如雲如霧,石崖上似冰似玉。少傾,積雪融化,微風吹動,則雪煙四起,縷縷可觀。……一日之中,變幻無窮。若是天飾樹琉,更是好看。樹的枝幹蒙冰,如同玉樹一般。東方日出,銀光滿天,舉首四望,燦如琉璃世界。三曰"松濤"。風力較大時,猶如遠方的沉雷,抑或連發的排炮,又似浪濤滾滾,或似鼓樂相奏,時大時小,時斷時續,令人難以形容。四曰"雨景",五曰"霜葉"等。

周邊環境

建國以來,周圍的荒山禿嶺,已全部綠化。樹木種類從多,以及山果樹等。尚有天然的藥材,如何首烏、天南星、紅娘子、地骨皮、青水香等幾十種。植被覆蓋蓬蓬密密,鬱鬱蒼蒼,如一道綠色海灣,等待著遠來的遊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