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費城街道辦事處歷史悠久,春秋時期,為魯國的一個邑,秦朝時為薛郡地。西漢初年始歸費縣,居東海郡,東漢為列侯食邑,清乾隆年間,為城關社。1949年,全縣劃分10區72鄉(鎮),費城屬第一區,轄13個村(街),1958年9月改為城關公社,1963年又改為城關區,下轄7處人民公社,1981年改為城關鎮,1985年撤區並鄉改稱費城鎮,2010年2月,費城鎮改為費城街道辦事處。
地形地貌
費城街道辦事處屬丘嶺地形,共有大小山頭30餘座,山脈主要有鍾羅山、文山等,鍾羅山為最高峰,海拔525米。河流主要有溫涼河、浚河、青龍河、許家崖水庫乾渠等,小二型以上水庫達10座,其中,許家崖水庫為山東省第四大水庫,時任山東省委書記的著名書法家舒同親筆題寫——許家崖水庫,碑刻現矗立於水庫東岸。
交通
費城街道辦事處區位優越,境內兗石鐵路橫跨東西,蒙台公路縱貫南北,327國道穿越中部,東距京滬高速公路出口25公里,北距日東高速公路出口10公里。費馬路、費朱路、費芍路、費芍西路與各鄉鎮相通,交通便利,運輸發達。
經濟狀況
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通過“培大、扶中、促小”的方式,實現了東部工業園區和西部循環經濟區的“兩翼齊飛”。羅欣陽光醫藥包裝、遠通汽貿等企業項目的投產,強力推動了區域經濟的大發展。魯南建材、盛豐紙面石膏板廠等循環產業的發展,有效提升了工業經濟的科技含量和競爭力,實現了項目費城大跨越。
按照“做響一產品牌、做強二產實力、做大三產規模”的思路,全面發展壯大區域經濟。優質農產品基地和品牌農業建設發展迅速,工業經濟不斷做大做強,第三產業穩步發展,進一步鞏固了基礎財源,壯大了骨幹財源,培植了新興財源,拓寬了增收渠道,財稅收入大幅提升,2012年底將突破二億元大關,實現了實力費城大提速。
社會事業
全力以赴配合縣裡抓好“兩河”治理改造工作,切實改善人居環境,全面提升城市建設水平,打造高標準的濱水城區。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以社區建設為載體,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全面提升。
各項強農惠農補貼扶持政策全面落實,新農合、新農保惠及百姓;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辦學、醫療條件顯著改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趨完善,“三下鄉”活動紮實有效,民眾文化生活健康開展,社會更加和諧穩定,實現了和諧費城大提升。
旅遊開發
整合中華奇石城、沂蒙石林、天景湖、叢柏庵等旅遊資源,傾力打造集旅遊、休閒、餐飲、生態觀光為一體的旅遊強鎮,實現了宜居費城大發展。
天景景區和沂蒙石林兩大拳頭項目交相輝映,呈現出自然與人文有機融合的美妙景觀。該景區萬畝梨園景色美、無限風光仙人洞、鬼斧神工南天門、古費明珠天景湖等景觀令遊人留連忘返。
歷史人物
主要有明代御史王雅量,清末地主王煥,清末秀才王贄,中共費縣工委第一書記王宗一(自由街人),革命人士方蘭亭。被全國婦聯譽為“鋼鐵十姊妹”的周成美(曹家莊人)等。
所獲榮譽
先後被國務院經濟普查辦公室授予“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先進單位”;被國務院農業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授予“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先進集體”;被省環保局授予“省級環境優美鄉鎮”;被省民政廳授予“村民自治模範鄉鎮”;連續多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五個好’鄉鎮(街道)黨(工)委”、“招商引資先進單位”、“全市民營經濟明星鄉鎮”、“臨沂市文明生態鄉鎮”、“臨沂市百萬農戶致富工程先進單位”、“平安臨沂建設先進鄉鎮”、“臨沂市社會文化先進鄉鎮”;被市委、市政府授予“2010年度鄉鎮經濟社會發展一等獎”;被市紀委、監察局授予“臨沂市農村黨風廉政建設‘三級聯創’先進單位”;被市旅遊局授予“明星旅遊鄉鎮”。連續8年被縣委、縣政府評為“紅旗鄉鎮”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