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國家的王侯
拉科齊出生於一個具有愛國傳統的貴族世家。他的父親拉科齊·費倫茨一世是特蘭西瓦尼亞大公,1676 年因參加貴族反哈布斯堡王朝的密謀而被處死。他的母親茲里尼·伊洛娜是匈牙利歷史上傑出的女英雄。1685年,她指揮了著名的反抗奧軍的蒙卡茨堡戰役,堅守城堡達三年之久,在匈牙利戰爭史上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範例。在蒙卡茨堡整個被圍期間,拉科齊和他的母親朝夕相處。城堡陷落後,母子兩人一起被擄到了維也納。
拉科齊在維也納由科洛尼奇紅衣主教托養,從此和母親分離。以後他被送到捷克南部一座小城市的耶穌教會學校念書,14歲中學畢業,到布拉格攻讀哲學。他勤奮好學,思想敏捷,在那裡不僅學習哲學,還涉獵神學、物理學、建築學以至軍事學。兩年後,因他的兩個姐姐為爭奪繼承權而起糾紛,拉科齊被召回維也納,曾一度混跡於貴族上流社會。但不久他就轉到義大利,在羅馬求學。那時,他對宗教表現了濃厚的興趣,皈依天主教,反對耶穌教。1694年,即18歲那年,他被準許攜帶奧籍妻子回匈牙利定居。
被解放後的困境
1526年,匈牙利王國對抗奧斯曼帝國的第一次摩哈赤戰役失敗後,匈牙利國土被分裂成三部分:多瑙河和蒂薩河之間是土耳其直接占領,西部和北部歸神聖羅馬帝國的哈布斯堡王朝的斐迪南一世統治,向土耳其人繳納貢賦,東部的特蘭西瓦尼亞則作為土耳其的附屬國由未成年的匈牙利國王日格蒙德·亞諾什占有。1686年,匈牙利一部分貴族同哈布斯堡當局聯合對土作戰,把土耳其人驅逐出匈牙利,從而結束了土耳其一個半世紀的統治。但是,爭取一個獨立的本民族國王統治的任務並沒有解決。為了報答哈布斯堡幫助趕走土耳其人,1687年,匈牙利議會放棄了自由選擇國王的權利,宣布哈布斯堡是世襲王權的代表者,並且從《黃金詔書》中刪去了反抗國王不法行為的權利條款。
拉科齊回到祖國,正是哈布斯堡王朝取代土耳其人統治匈牙利的最黑暗的年代。十七世紀末,匈牙利的全部權力都集中在德國皇帝所派的總督手中。大批奧地利的官吏和占領軍湧進匈牙利,原來守衛邊疆的大約七、八萬匈軍幾乎全被遣散返鄉。維也納宮廷把匈牙利當作被它征服的一個“永久省份”,把大批鯨吞來的土地犒賞給他的將軍和軍需承包商們。而匈籍貴族即使有產權證明,也得交納贖金才允許收回原來的產業。至於廣大的農奴,更是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當時有個皇家的法官哀嘆道:“匈牙利人又淪落於日耳曼人之手。他們為了從日耳曼人的奴役下贖出自己,首先得賣掉耕牛,其次是土地,最後不得不賣妻鬻兒了。”大批農奴背井離鄉,,流落到與特蘭西瓦尼亞毗鄰的東北部深山老林中去,在那兒還隱藏著一批反對當局的貴族和新教徒。他們組織起來,以1514年農民戰爭的參加者“庫魯茨軍”來命名自己的隊伍。他們多次舉行起義,襲擊地主莊園,威震全國。
當時,,拉科齊以擁有190萬霍爾特土地的大地主身份擔任了薩羅什州的州長。他一方面深切感到異族統治下的國破民窮,哀鴻遍野,另一方面又害怕來自農奴的革命力量。1697年匈牙利北部赫迪阿爾加爆發農民起義,拉科齊匆忙逃往維也納。起義被鎮壓以後,他又重新回到莊園。但是維也納宮廷的政策也危及他個人財產與安全,使他最終選擇了當年父輩反抗哈布斯堡的道路。於是,他決計聯法抗奧,向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求援。不料,奧地利間諜截獲了他的信件,因此被捕。後經妻子和朋友營救,得以脫險,逃亡到了波蘭。這樣,他更加堅定了要為被異族奴役的祖國奪回自由而獻身的決心。
反對奧地利暴動
1703年,被鎮壓而逃亡的農奴派代表去見拉科齊,請他回國,擔任起義軍的首領。拉科齊答應了農奴的請求。他在後來的回憶錄中寫道:“一個年輕人的衝動和對祖國的熱愛”驅使他做出這樣的決定,立志要報答“人民的信任和愛戴”。他和農奴之間簽訂了協定,積極準備武裝起義。這一年5月12日,拉科齊發表了著名的題為《匈牙利無辜人民的苦難更加沉重了》的號召書,指出,面對哈布斯堡的殘暴統治,“貴族和平民一樣”,凡是匈牙利人都要拿起武器,為恢復祖國的獨立而戰鬥。就在同一天,拉科齊把親筆書寫的“為了祖國和自由”的大旗交給農奴代表艾塞·道馬什,這個人後來成為獨立戰爭中有名的司令官,並為革命流盡最後一滴血。6月16日,拉科齊越過邊境回到匈牙利,參加了庫魯茨起義軍,成了這支軍隊的領袖。
拉科齊公開號召:“誰為了把苦難的匈牙利從奴役下解放出來而戰鬥,就將豁免一切負擔”。拉科齊本人雖然是信仰天主教的貴族,他卻保證新教徒的宗教自由,於是人們象潮水般地湧進拉科齊的軍隊,很快達到數萬人,最高潮時曾有過10萬人之多。在拉科齊的旗幟下,廣泛團結了匈牙利境內各民族各階層的人民,其中既有非匈牙利民族,也有城市貧民,破產的中、小貴族;甚至某些大貴族和僧侶也卷進了戰鬥的行列。這支農奴起義軍衣著襤褸、赤腳袒胸,以棍棒、鐵叉為武器,在拉科齊的率領下開始了進軍。1703年6月24日在蒙卡茨堡(今蘇聯木卡切沃市)附近同裝備良好的奧皇軍隊遭遇,很快就被擊敗。但由於這支軍隊士氣高昂,英勇善戰,得到人民的支持,加上羅馬尼亞和波蘭僱傭軍的倒戈,戰局有了轉機。1703年7月17日,重整旗鼓的庫魯茨起義軍經過4小時鏖戰擊敗奧皇軍,越過蒂薩河,乘勝追擊。拉科齊親自指揮了著名的托考伊、索特馬爾、塞格德和艾斯代爾格姆等戰役。起義軍接連攻克了幾個重要城堡,占領了多瑙河與蒂薩河之間大部分地區。當時德皇約瑟夫一世正醉心於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4),無暇東顧。到了1704年5月,幾乎整個匈牙利都已落到庫魯茨之手。起義軍直逼維也納,震撼了整個歐洲。
獨立戰爭取得第一個回合的勝利之後,國際局勢發生了變化,1704年8月,奧軍在巴伐利亞的布倫海姆之戰大破法軍,取得決定性勝利,從而可以調過頭來專門對付匈牙利。同年12月,奧軍在納吉索姆鮑特挫敗庫魯茨起義軍。這使得拉科齊企圖聯法抗奧速戰速決的希望破滅。這以後打仗與和談互相交替,獨立戰爭持續了七年之久。
短暫虛幻的獨立
在庫魯茨占領下的地區,拉科齊及其戰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各方面都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1705年9月12日—10月4日,在森切尼召開的等級議會上宣布成立匈牙利聯邦。拉科齊被選為特蘭西瓦尼亞大公和起義軍總司令。在這次會議上,還決定成立由25人組成的參議院以及經濟委員會等國家機構,任命了各州和城堡的領導層。議會制定了同哈布斯堡談判的條件,要求自由選擇國王,恢復黃金詔書中有關反抗的條文。由於全國的礦山基本上掌握在庫魯茨之手,因此,冶煉、石油、紡織和皮革加工等都有較大規模的發展。外貿隨之繁榮起來。國家發行了銅幣。為了加強和提高起義軍的戰鬥力,拉科齊成功地組織了較大規模的軍需工業,設立兵工廠,自己生產大炮和炮彈。後方設立軍事專門學校、軍醫院,實行農奴士兵及家屬可免交部分捐稅等措施。
鑒於森切尼議會以後的新局勢,新登基的奧皇約瑟夫一世通過拉科齊的奧籍妻子和他姐姐,對拉科齊做策反工作,並試圖用和談來扼殺獨立戰爭。但拉科齊的無私和愛國主義的崇高品德,使這一切陰謀統統破產。1705年11月,起義軍在日波特附近被奧皇軍隊打敗,匈牙利失去了特蘭西瓦尼亞。但是出身於小貴族家庭的波吉安將軍所領導的軍隊解放了多瑙河西部地區,整個形勢有所好轉。1707年初,波吉安將軍在人民的援助下,又成功地擊退了三支奧皇軍隊的進攻,收復了特蘭西瓦尼亞,並且解放了全國。這樣,1707年4月5日的等級議會,正式承認拉科齊為特蘭西瓦尼亞大公。他便以拉科齊·費倫茨二世的稱號登上了特蘭西瓦尼亞的寶座。1707年5月31日—6月23日在奧諾德召開的議會上宣布廢除哈布斯堡王朝在匈牙利的統治,拉科齊被選為獨立的匈牙利國家元首。
爬上高位的拉科齊站在貴族階級立場,極力抑制農奴反封建的運動。他自以為只要依靠貴族,就能贏得這場戰爭的最後勝利。隨著戰爭的深入發展,這支原來以逃亡農奴和下層人民為主體的起義軍已有相當數量的貴族加入,而且篡奪了軍隊的各級領導權。比如在大尉以上的官職中,只有兩人出身平民。這就引起了農奴士兵的強烈不滿。拉科齊後來回憶道:“貴族們從農奴那裡奪回了權力,他們不願打仗,一心只為自己。”曠日持久的戰爭使起義軍內部厭戰情緒日益增長,一些貴族利用下層人民對戰爭的不滿發動叛亂,奧諾德議會懾於壓力,竟匆忙修訂法律,宣布貴族免稅,允許地主有權召回當兵的農奴。這就更加深了貴族軍官和農奴士兵之間早已潛伏的矛盾。拉科齊根本不想廢除農奴制,反而規定農奴如拒絕履行封建義務還得受到嚴懲。農奴士兵感到失望。他們說:“既然我們還是農奴,那么打仗又有什麼用呢?”鑒於軍心波動,1708年底召開的議會上又宣布:“凡為自由而戰鬥到最後的農奴及家屬將得到人身自由”,但老百姓對此不怎么相信了。
拉科齊的對外政策是聯合反哈布斯堡的法國路易十四和瑞典的查理十二。其實法國只不過每年施捨少量的軍款,派了一個對匈牙利獨立戰爭毫無興趣的軍事代表團,應付了事。到1708年底,則完全拋棄了拉科齊。拉科齊便於1707年9月4日與俄國彼得一世簽訂了條約。當時俄國正同瑞典進行北方戰爭,自顧不暇,因此也不能履約來援。1708年,拉科齊的軍隊在特來切尼附近遭到失敗,貴族中的大部分人或投敵或逃亡,加上全國性的瘟疫流行,拉科齊只得同奧軍司令帕爾福進行談判。維也納宮庭拒絕了匈方提出的條件,只答應歸還被沒收的起義軍的財產,準許拉科齊本人收回大約200萬霍爾特土地。拉科齊拒絕了這種恩賜。在幾次戰役失利以後,起義軍退守匈牙利的北部地區。
1711年2月,拉科齊親赴華沙向沙皇彼得一世求援。那些叛變的貴族將軍們趁他不在國內之機,於1711年5月1日私自同奧軍總司令簽訂了索特馬爾條約。根據這個條約,庫魯茨軍放下了武器,匈牙利再次成了哈布斯堡“不可分割的”一個行省。
流亡去世和評價
拉科齊不接受這種“和平”,他從波蘭到俄國,以後又到了法國。從1713年起,在路易十四的宮廷里住了幾年。1717年拉科齊遷居到土耳其,指望藉助奧土戰爭之機使匈牙利的獨立戰爭得以重起。但交戰雙方不久簽訂了和約。拉科齊被迫於1718年遷居到土耳其的羅多什托,在那裡消磨他的餘生。1735年逝世。根據他的遺言,他的心臟安放在法國凡爾賽宮附近的格羅布阿寺院內(1715—1717年曾在此居住過),而遺骸則同他的母親合葬在伊斯坦堡,1906年移葬匈牙利。
拉科齊生前還著有以反映和回憶獨立戰爭歷史內容的《回憶錄》、《戰鬥人們的學校》;以反映冉森教派內幕的《證據》和以揭示大公專制主義精神為標誌的《權力》等等,在匈牙利文學發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所以,他還以文學家著稱。 拉科齊領導的這場獨立戰爭最終失敗了。但是被異族統治將近兩個世紀之久的匈牙利,在十八世紀初葉卻以拉科齊·費倫茨二世作為民族獨立的象徵又獨立了幾年。所以直到今天,匈牙利人民都把它看作是自己歷史上光榮的一頁;而拉科齊·費倫茨二世反抗哈布斯堡王朝的鬥爭事跡,則被載入匈牙利民族解放獨立運動的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