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貸款申遺”是當下熱話題之一,究竟其中的詮釋是什麼呢?
“遺”即是指世界文化遺產。“申遺”即是指世界上國家和地區以某以地區的特殊歷史遺產價值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申請加入世界文化遺產的行為。提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項目,必須符合六項標準中的一項或幾項方可獲批,具體如下:代表人類創造智慧的傑作;在建築、文物等方面,展現了人類價值觀念在一定時期的重要交流;能為現存或已消失的一項文化傳統提供唯一或獨特的證據;一種建築物、建築風格能展示人類歷史重要發展時期;是一種傳承人類具有土地利用或海洋開發的典範,代表了一種或多種文化等相互作用;與具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等存在直接或實質的聯繫。
“貸款”無論是自然遺產還是文化遺產,對其保護性投入可能需要花費很多。如將“遺產”核心區的居民轉移出來,或者改造遺產周邊的建築令其與遺產的風格保持一致,當然,包括對自然、文化遺產本身的保護與修繕等也都需要大筆的投入。這些花費都屬於合理支出,固各地方相關部門單位則需向國家有關部門申請一筆這樣的大開支來對這些遺產進行維護等用途。
申請範圍
文化遺產
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
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築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繫的建築群;
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凡提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項目,必須符合下列一項或幾項標準方可獲得批准:
1、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2、 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大影響;
3、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4、可作為一種建築或建築群或景觀的傑出範例,展示出入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
5、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傑出範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之變化的影響下變得易於損壞;
6、 與具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繫。
自然遺產
《公約》給自然遺產的定義是符合下列規定之一者: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定的瀕危動植物物種生態區;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只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自然遺產項目必須符合下列一項或幾項標準並獲得批准:
1、 構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
2、 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係的突出例證;
3、 獨特、稀有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
4、 尚存的珍稀或瀕危動植物種的棲息地。
文化景觀及其它
文化景觀這一慨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國聖菲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6屆會議時提出並納入《世界遺產名錄》中的。文化景觀代表《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一條所表述的“自然與人類的共同作品”。文化景觀的選擇應基於它們自身的突出、普遍的價值,其明確劃定的地理--文化區域的代表性及其體現此類區域的基本而具有獨特文化因素的能力。它通常體現持久的土地使用的現代化技術及保持或提高景觀的自然價值,保護文化景現有助於保護生物多樣性。
一般來說,文化景觀有以下類型:由人類有意設計和建築的景觀。包括出於美學原因建造的園林和公園景觀,它們經常(但並不總是)與宗教或其它紀念性建築物或建築群有聯繫。有機進化的景觀.它產生於最初始的一種社會、經濟、行政以及宗教需要,並通過與周圍自然環境的相聯繫或相適應而發展到目前的形式。它又包括兩種次類別:一是殘遺物(或化石)景觀,代表一種過去某段時間已經完結的進化過程,不管是突發的或是漸進的。它們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價值,還在於顯著特點依然體現在實物上.二是持續性景觀,它在當今與傳統生活方式相聯繫的社會中,保持一種積極的社會作用,而且其自身演變過程仍在進行之中,同時又展示了歷史上其演變發展的物證。
關聯性文化景觀.這類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與自然因素、強烈的宗教、藝術或文化相聯繫為特徵,而不是以文化物證為特徵。目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景觀還不多,廬山風景名勝區是中國“世界遺產”中的唯一文化景觀。此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古蹟遺址、自然景觀一旦受到某種嚴重威脅,經過世界遺產委員會調查和審議,可列入《處於危險之中的世界遺產名錄》,以待採取緊急搶救措施。
非物質文化遺產
指來自某一文化社區的全部創作,這些創作以傳統為依據、由某一群體或一些個體所表達並被認為是符合社區期望的作為其文化和社會特性的表達形式;準則和價值通過模仿或其他方式口頭相傳。它的形式包括:語言、文學、音樂、舞蹈、遊戲、神話、禮儀、習慣、手工藝、建築術及其它藝術。中國的崑曲已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申遺真相
據報導,“中國丹霞”6地共為申遺花費十幾億元。令公眾困惑的是,如此不計成本的申遺究竟是為了什麼?是真正為了保護自然、文化遺產,還是通過大筆投資將“遺產”變成印鈔機?無論是自然遺產還是文化遺產,對其保護性投入可能需要花費很多。如將“遺產”核心區的居民轉移出來,或者改造遺產周邊的建築令其與遺產的風格保持一致,當然,包括對自然、文化遺產本身的保護與修繕等也都需要大筆的投入。這些花費都屬於合理支出,公眾對此或許並無意見。
然而,就現實來看,地方政府為申遺的大筆投入,似乎缺乏這樣的正當理由,而且帶有為將來大規模進行商業開發做鋪墊的嫌疑。新華社報導,中國丹霞地貌申遺專家組組長、中山大學教授彭華透露,這些“大錢”花在了什麼地方。一是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道路改線和擴建、衛生設施建設等。二是配套設施建設,包括博物館、遊客中心、監控中心和各種監測設施等。三是景區綜合治理,主要是拆遷景區里不合理或有礙景觀的建築和各種服務設施,搬遷核心區內不適宜發展或有礙發展的村莊等。
儘管,其中有的花費是為了景區的保護,如建設各種監測設施、景區核心區村莊搬遷等,不過,大筆的花費均與未來的旅遊開發直接相關。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在丹霞申遺的這幾個地方,財政收入並不寬裕,當地政府投入的資金一是來自上級撥款,二是靠銀行貸款。崀山“申遺”共投入4.5億元左右,其中銀行貸款1.55億元,而赤水“申遺”投入的2億元基本都是銀行貸款。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崀山所在的新寧縣2008年財政收入才剛剛突破2億元。“貸款申遺”充分反映了當下申遺的非理性一面。
從當年“貸款修路”到現在的“貸款申遺”,這些超出地方財政支付能力的行為,如何能夠掩飾其賺錢為主的目的?而這種投入,在彭華教授看來是值得的,他認為這相當於打造了一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品牌。當地官員亦不迴避以申遺帶動經濟發展。這固然有其現實性。問題是,如此“功利”的申遺又如何令公眾相信,其將來亦會在保護遺產方面投入真金白銀,其將來的旅遊發展又如何避免與遺產保護起衝突?好在“中國丹霞”申遺成功了。然而,令人後怕的是,如果申遺不成功怎么辦?這些地方欠下的巨額貸款又該如何償還?這樣看來,“貸款申遺”更像是一場以遺產保護為名,而進行的“商業豪賭”。
申遺是好事,無論是自然饋贈給我們的,還是先人留傳下來的遺產,均值得保護。然而,當下一些地方“申遺”已經變了味道,背離了“保護”的本意,也為這些景區將來經濟開發與遺產保護的衝突埋下了伏筆。對此,有關方面應該引起警惕。
丹霞案例
焦點 1 申遺費用 拆遷占大頭 申遺本身是小錢中國丹霞地貌“申遺”到底花了多少錢,這些錢都花在哪兒了?中國丹霞地貌申遺專家組組長、中山大學教授彭華為記者算了一筆賬:經過粗略估算,中國丹霞地貌“申遺”的投入是十幾億元,主要花的“大錢”有幾個方面:
一是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道路改線和擴建、景區“三線下地”和衛生設施建設等。比如崀山的一條過境公路從景區內遷出,花了1.5億元。這樣景區里以後只有旅遊道路,車輛大大減少,對於內部環境整治和遊客安全都有利。
二是配套設施建設,包括博物館、遊客中心、管理中心、監控中心和各種監測設施等。比如丹霞山、龍虎山都新建或擴建了博物館。
三是景區綜合治理,主要是拆遷景區里不合理或有礙景觀的建築和各種服務設施,搬遷核心區內不適宜發展或有礙發展的村莊,景區內設施和村莊的整治改造等。比如丹霞山“申遺”的總投入是1.2億元左右,其中一半以上就用在拆遷上,拆了景區內的8座賓館等。湖南崀山拆遷、改造村莊民居4000多間。
此外,還有幾筆“小錢”,主要用於“申遺”過程中,包括景區內步行道修整、改造、新建,觀景台、服務點、標誌系統的新建和改建等。而就申遺工作本身的花費,包括規劃編制、研討會、論證會、國際諮詢、公共活動等費用則比較有限。以貴州赤水為例,僅花費了400萬元。
記者從各個遺產地了解到,景區“申遺”的資金主要都是用在以上幾個方面,只是由於各個景區環境整治量等方面的不同,需要的費用也不盡相同。
焦點 2 貸款償還 不靠漲價 遊客增加帶來增收
住房城鄉建設部要求,“中國丹霞”地貌景區不得擅自隨意提高門票價格。那么,不提高門票價格,景區是否有能力償還“申遺”的貸款?
“事實上,景區靠門票提價來增加收入是短視的。”彭華說,在整個旅遊消費里,門票只占10%-15%,大量的消費花在吃、住、行、娛、購上。門票提價與收入的增加並不成正相關,甚至還可能產生負面效應。廣東丹霞山、湖南崀山、貴州赤水等景區表示,短時間內並不打算通過門票提價來增加收入,但這並不意味著景區就無法償還貸款。
崀山“申遺”共投入4.5億元左右,其中包括國家項目資金、省財政撥款和銀行貸款。崀山風景名勝區管理處處長周建新告訴記者,銀行貸款的1.55億元將主要靠兩個方面的收入來償還。一是門票,雖然景區承諾門票三年內不漲價,但目前遊客已經明顯增多,比去年同期相比翻番;二是靠經營項目,已經計畫實施的有索道建設項目和環保車項目,這些項目都將為景區增加新的收入。
據韶關市丹霞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侯榮豐介紹,丹霞山“申遺”的資金中,國家和省共投入4500萬元左右,韶關市籌措一部分,還有就是貸款幾千萬元。目前景區償還貸款的壓力並不大,今後將主要通過完善設施、增加服務來提升遊客的數量。2009年丹霞山接待遊客50多萬人次,門票收入4000多萬元。丹霞山成功申遺後,遊客數量已經增長了近一倍。如果每年的遊客數量可以突破100萬人次,以現在丹霞山日常門票每張100元來計算,年收入可以達到1億元左右,償還貸款是沒有問題的。
焦點 3 申遺“錢景”:保護世遺和發展經濟不矛盾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雖然各地對“申遺”成功的前景都有著各種期待,但保護世界遺產的責任同樣讓他們不敢掉以輕心。湖南省新寧縣宣傳部副部長陳湘運說,“申遺”的目的是想提高崀山風景區的知名度,打響旅遊品牌。但申遺成功後,當地也將嚴格按照《湖南省崀山風景名勝區保護管理條例》對景區進行保護和管理。
貴州省世界遺產申報管理辦公室主任傅玉良說,“申遺”成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都是難以估量的,但這也意味著保護的責任更大。保護不好,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不僅要摘牌,還會將其列入世界瀕危遺產名單。
“其實從‘申遺’的目的來說,保護世界遺產和發展當地經濟並不矛盾。”彭華認為,一個地方“申遺”是對資源保護的選擇,是對遺產保護公約的承諾,是一種責任。同時當地政府肯定也要考慮到,“申遺”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這是一個可以做到兩全的選擇,既做到保護遺產又做到促進發展,達到雙贏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