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學校積極推進以創新教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重視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提出了以“全面發展打基礎,發揮特長育新人”的辦學指導思想,形成了“勤學、文明、活潑、向上”的校風。學校各項活動豐富多彩,成立了奧數、美術、寫作、體育、舞蹈、航模、英語等興趣小組,學生在各級比賽中屢屢獲獎。1997年、1999年、2000年、2001年分別代表浙江省參加全國“我愛數學少年夏令營”,榮獲團體總分全國第五名、第三名、第三名、第二名;學生書畫作品、寫作多次在全國、省、市獲獎。學校擁有一支素質較好,敬業奉獻的教師隊伍,已形成“嚴謹、團結、求實、奉獻”的教風。全校43名教職員工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23名,有15位教師已取得本科學歷或正在進修本科。學校重視青年教師隊伍建設,深入開展“拜師結對”活動,青年教師素質不斷提高,已有5人擔任學校中層以上領導,被評為市、區教壇新秀4人,區學科帶頭人1人,區骨幹教師7人,優良的師資隊伍,保證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提高了辦學水平。在全體師生共同努力下,學校曾先後榮獲“寧波市規範用字達標學校”、“寧波市師訓工作先進集體”、“市巾幗文明示範崗”、“區文明學校”、“區校園文化建設三星級學校”、“區優秀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學校歷史
貴駟鎮中心學校創建於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二十世紀初,國內開始廢科舉、興學堂,而貴駟尚無學校開設。有識之士審時度勢,認識到發展教育,培養人才的重要。貴駟里洞橋人劉崇照,時任鎮海縣教育會長,為方便家鄉子弟求學,1906年,他籌資數萬銀元,於貴駟佑興門頭建兩等國小一所,取名“寶善學堂”①。是鎮海縣內創辦較早的學校之一。第一任校長為曾留學日本的醫學專家余岩,以後由劉安舲、劉安川等主持學校。當時吸引眾多貴駟集鎮及附近農村子弟入學。當代中國生物物理學奠基人、細胞重建學說創立者貝時璋院士是早期校友之一。 其後,1910年(清宣統二年),里洞橋人劉奐在貴駟橋北興建初等國小一所,取名“駟橋學堂”。1920年劉崇照病故。之後,兩校經費逐漸發生困難,特別是寶善國民學校,因遭火災,學生只好搬到劉氏祠堂上課。
1934年貴駟鎮鎮長劉占坤為解決兩校經費和校舍問題,發動在上海經商的貴駟籍人士,為家鄉籌募辦學資金,得到劉聘三等十餘人回響和資助,共募得銀元6萬元。之後,劉仿摹奉化武嶺學校模式,在貴駟中大河東建新學校,(今校址)占地4380平方米,中間為禮堂和教師辦公用房,後面有雨操場,左右兩側各建教室三間,迴廊相通,校內廣植花草樹木,蒼松翠柏,四季花香,環境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