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在“文革”前,曾為貴州建築事業的發展和科學進步發揮過積極的作用。“文革”10年動亂期間學會被迫停止活動長達13年。
1978年學會恢復活動後至1991年的13年間隨著組織的逐步建全和活動空間的擴大,其重點活動為:
在建築文化和建築風格的探討方面:回顧我省過去建築設計所走過的曲折道路,總結了經驗和教訓,對建築文化和建築風格涉及到繼承與創新、傳統與現代,中國與世界等問題進行了學術交流,深入地展開了技術和藝術領域的探討,為繁榮我省的建築創作起到了促進作用。結合城市建設開展活動:城市規劃與市政建設學術委員會開展了城鎮規劃評議活動,召開了以“建築與環境”、“新型住宅開發”為中心議題的學術討論會,對推動城鎮建設的健康發展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建築結構方面:對空腹網架結構進行的設計與研究,對大跨度空間結構技術在80年代已為我省的一些工程所採用,結構學術委員會組織教學、設計人員研究了鋼筋混凝土空腹網架與預應力混凝土空腹網架,已套用於建築工程中。前者已建成使用並由國內空間結構專家組織的鑑定會鑑定指出:“鋼筋混凝土空腹網球架居國內首創,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為我國空間網架結構開拓了一條新途徑……。”並建議:“在大柱網中採用預應力”。後者是前者的改進和發展。對大跨度三角形立體桁架在貴州省體育館工程套用中有所改進。
在地基基礎方面:貴州山區地質複雜,對地基基礎工程進行了研究,紅粘土在我省分布較廣,通過調查研究提出了“貴州地區紅粘土地基膨脹性調查報告”,對紅粘土膨脹特性及相關關係,內在因素,外部條件,建築的開裂處理措施等提出了看法,並有兩篇論文在國際學術交流會上交流。
在牆體改革方面:結合我省的實際情況,由建築、結構、施工、建材等學術委員會對裝配式大板建築,中小型混凝土砌塊建築,以及框架輕板建築等開展了綜合性學術研究,對我省幾種建築體系和牆體材料進行了最佳化,促進了牆體改革的發展。
對建築物冷負荷計算方法進行研究。暖通空調及熱能動力專業學術委員會與省建築設計院組織專業技術人員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對建築物設計用冷負荷方法進行研究,提出“諧波反應法”。該研究成果被《建築環境工程計算套用》第4次國際會議選為大會宣讀的首篇論文,為我國冷負荷計算提供了新的方法。
在建築與科普教育方面:編寫建築科普讀物4種,發表建築科普論文50餘篇,舉辦培訓班20餘次,科普講座10餘次。開辦了函授中專有90人學成畢業。
承接諮詢任務10餘項,其中重大項目3項,僅貴鋼一項即節約投資300餘萬元。
1992年至2003年的重要活動為:
1992年以來,先後召開了5次綜合性或專業性大型學術研討會、學術交流會、高層結構培訓班。研究交流的問題涉及到設計和施工各專業。經過一系列的學術交流活動,使我省高層建築技術水平得以不斷提高。
2001年5月,與花溪區政府聯合舉辦了“花溪建築與文化”學術研討會。研討的問題比較集中,觀點明確,內容豐富。專家們的論文已由花溪區政府編成論文集,印數達千冊,作為政府決策的參考依據。2002年10月與省建設廳、省科協、貴陽市建設局聯合召開了“21世紀貴州城市建築、環境與地域文化”學術研討會,以會議代表名義向政府有關部門提交了建議書,並出版發行了論文集1000餘冊。
針對城市建設的迅猛發展,開展關於建築風格的學術研討,提倡地域建築理論研究,借鑑傳統建築文化精髓,為當今建設服務。10餘年來,多次召開建築學術研討會和建築創作交流會。先後舉行了三次建築畫展。通過一系列的建築創作學術交流活動,促進了我省建築創作整體水平的提高。
抓住熱點課題舉辦諮詢與技術培訓積極開展科普和技術推廣工作。建築經濟學委會為適應建築經濟市場需要,開辦“93定額培訓班、高級建築經濟人員研討班”等,培養了一批建築經濟骨幹力量。先後編寫了《“93定額”資料彙編》和《工程造價及預算資格培訓教材》等書,供全省貫徹定額和培訓概預算人員用。現正編制《工程清單計算規範》地方執行辦法和編制土建、安裝、裝飾、裝修、市政、園林綠化工程定額。工程管理分會,為貫徹《網路計畫工程》和國家標準,舉辦了兩期全省師資培訓班,為大中型建築企業培訓了200多名技術骨幹。先後召開了5次網路計畫技術和軟體套用學術交流會,重點抓了西電東送和公路建設設計及施工單位的項目管理,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給排水學委會對6個縣(市)的自來水工程進行諮詢服務,協助解決了一些疑難問題:2002年8月召開的城市供水與排水大型學術會議,對給排水學術問題進行了全面交流與研討。還請加拿大、比利時、挪威、瑞士等專家進行學術交流,對提高我省給排水專業技術水平起到了一定作用。結構學委會在結構體系方面對輕鋼結構及網架結構、大空間屋蓋結構、現澆空心無樑樓蓋,鋼管混凝土柱進行交流推廣,對“鋼筋混凝土異型柱短肢剪力牆的套用,對研製山沙高強、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外加劑的研究上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施工學委會採取召開學術交流會,組織參觀考察和利用刊物交流相結合方式進行學術交流活動是提高建築施工總體技術水平的較好方法。學術活動緊密聯繫實際,對高層、高聳建築施工,對深基坑開挖、支護與降水技術,對大跨度、大空間建築施工技術,對預應力混凝土施工的研究,對鋼筋連線技術,對用山沙配製高強混凝土施工經驗等問題的交流與總結等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建材學委會,圍繞新型牆體材料、合理利用建材資源,和新型防水材料的生產研製與套用等方面進行了富有成效的學術活動。粉煤灰燒結磚、矽酸岩磚已替代了粘土磚。暖通空調學委會,調動了以貴陽市為中心的全省暖通動力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對學習、研討與套用新技術的積極性,注意對設計與施工實踐的總結,加強與設備生產廠家的聯繫,為提高我省暖通空調熱能動力專業技術水平起到了促進作用。建築結構學術委員會利用貴州工大結構科研所的有利條件,在80年代對空間結構研究的基礎上,對鋼格線、大空間鋼筋混凝土空腹夾層板柱結構、新型張弦梁等結構體系進行研究並套用到建築工程中,不僅在本省套用,廣西、安徽、吉林等省也採用這種結構的研究成果。
西南6省(區)7方學術年會1983年發起,加強學會之間的橫向聯合,相互學習,相互提供技術信息,跨省區橫向聯合辦會的管理機制能較好地解決學術活動持久性的問題,且學術層次高、信息量大,具有吸引機制。西南地區學術年會已持續21年。
積極組織我省建築師及建築院系學生參加國際建協第20次世界建築師大會。為了介紹和宣傳大會盛況,我會召開了學術研討會,會上介紹了大會盛況,並就題為“21世紀城鄉建築的發展趨勢”問題作了學術報告和進行了討論。
1998年8月15日至22日成功舉辦了第9屆中國民居學術會議,增進了港、澳、台建築師間的交流與合作。會議的中心議題是“傳統民居與城市特色”,參加會議的代表來自17個省市區和港、台地區專家、學者104人,其中香港21人台灣22人,美國1人。這是香港回歸後建築界在貴州召開的一次規模較大,涉外人數較多的會議。會議開得非常成功,受到了多方面的關注和支持。
1992年以來,先後組團或派代表赴國外、境外參加會議、訪問、考察4次7人;接待國外來訪、考察和研究課題的人員共5次,69人。
學會的出版刊物為《貴州建築》。現有會員人數25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