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團校

貴州省團校

貴州省團校位於貴陽市南明區青年路35號,創建於1956年3月。它的前身是貴州省委黨校青乾班,校址是原國立十四中。1963年9月以後,因“四清”、“文革”原因停止辦學。1978年恢復籌建,1979年12月開學。貴州省團校校園面積為36.7畝,總建築面積2.87萬平方米。據資料顯示,有教職工52人,其中:已獲得專業技術職稱的有25人(高級職稱10人;中級職稱9人;初級職稱6人)。貴州省團校校黨委書記鄧守成,校黨委副書記、校長黃文,黨委委員、副校長郭紅、付紅玲、呂亞洲。

基本信息

機構簡介

貴州省團校創建於1956年3月。建校50年來,共培訓團隊幹部3.8萬餘名,與貴州民族學院、貴州大學、貴州師範大學以及貴州教育學院聯合舉辦過各類學歷教育班,與復旦大學國際公共管理學院聯合舉辦過行政管理專業在職研究生課程班。是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CRE)和高新技術考試(OSTA)的考點。1995年以來開辦中等職業教育,共畢業學生2500餘名,就業率達95%。現有中職在校生1000餘名。對團幹部培訓,學校校風的要求是“朝氣蓬勃、實事求是、聯繫青年、奮發進取”,對中職學生,學校的校訓是:“做人、做事、成長、成才”。團校辦學經驗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辦學方向要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的發展目標,同時走社會化辦學的道路。

一、發展思路與規劃

貴州省團校的發展思路和規劃是“135工程”。“一”是指堅持一個目標,即要把省團校建設成為貴州共青團培訓青年人才的基地;“三”是指三項任務,即開展團隊幹部培訓、開展青年職業技術教育和開展共青團工作和青少年研究;“五”是指五項建設,即基礎建設、學科建設、制度建設、校風建設和隊伍建設。

二、團隊幹部培訓情況

為團隊幹部培訓服務,這是團校工作的主要任務。學校在課程設定、辦學方式、培訓時間、教學方法等方面都努力滿足基層團幹部和少先隊輔導員履行崗位職責的需要。多年來,團校在堅持為共青團服務的辦學方向上走出了自己的路,辦出了自己的特色。這就是從團幹部崗位的實際需要來設定課程,建立客觀公正的競爭機制,把教學和科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1956年建校至今,共培訓團隊幹部3.8萬餘名。另外,在1985年,還與貴州民族學院乾訓部聯合辦團乾大專班一屆,學員有51人;為鐵五局辦團乾中專班一屆,學員有42人。一批批訓練有素的團隊幹部回到自己的崗位,直接促進了我省團隊工作的發展和水平的提高。對此,原團中央第一書記宋德福同志在視察團校工作時作了肯定的評價:“貴州省團校工作條件比較艱苦,在省級團校來說,規模比較小一點。但是你們一直堅持了正確的辦學方向,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短期培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省團校辦學的方式除了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以外,還與地州市縣團委、企業團委、團省委各部室聯合辦班。如農村青年脫貧致富帶頭人培訓班、團幹部維權班、希望工程師資班等。2005年還承辦了團中央的西部團乾培訓班。

三、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情況

為了貫徹黨中央“科教興國”、貴州省“科教興黔”的戰略方針和團中央“跨世紀青年人才工程”計畫,並充分利用團校的教育資源,學校選擇了開展職業教育來提高青年勞動者素質的路子。1995年貴州省團校由省教委批准開辦中等職業教育班,開設了計算機套用、電子技術、現代文秘、會計電算化、市場行銷等專業。1995-2005年共招收職業中專學生1800餘名,已畢業1200餘名。畢業生就業率在90%以上。之後又相繼與貴州大學成教學院、省教育學院聯合辦班,現在校生有2000餘人。另外,在短期技能培訓方面,共培訓家電維修人員800餘名,下崗青工計算機套用培訓43名,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3000餘名,公務員和專業技術人員計算機套用考試培訓3500餘名。與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聯合舉辦行政管理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畢業學員55名。與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聯辦函授專升本法律專業,首期班39人。

四、開展共青團工作和青少年研究情況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學校一直堅持對共青團工作和青少年的研究。貴州省青年研究學會自成立以來,就設在省團校。學校還承擔並圓滿地完成了省委、團中央和團省委安排的課題研究任務,如“貴州黨派群團志”中的“貴州共青團志”,“貴州百科全書”中的共青團條目;團中央青運史檔案館的部分青運史課題;團省委的“貴州青年運動史(1919—1998)”等。學校教師參編和學校組織自編的教材共25部。公開發表論文186篇。獲得過省政府、團中央等多類獎項。

五、基礎建設情況

1994年,學校的綜合教學樓(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以優良工程竣工;1995年,又加層學員宿舍700平方米;1995年,集資修建教工宿舍2200平方米,1997年竣工入住;2001年,一幢具有較為完善設施的學員公寓竣工,建築面積3400平方米。教室配備了29寸彩電。另外,學校還相繼建立了卡拉OK廳、健身房、室外全民健身設施、家電維修實驗室,進行了計算機室聯網改造,修建了花園、升國旗設施等。之後,又採取引資建設和墊資修建,分期付款的辦法,於2003年竣工新綜合教學樓7800平方米,食堂(含禮堂)5000平方米,學生公寓6000平方米。這些基礎設施的增加,大大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

六、學科建設情況

(1)本著提高團幹部素質,培養複合型人才的要求,經過多年的探索,建立系統的團幹部崗位職務培訓課程。從層次上可分為團支部書記、基層團乾和團縣委書記三個層次,從類型上可分為農村、企業、機關、學校四個類型。課程的主要內容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有關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共青團工作理論和業務;計算機套用等。近來又開展歷奇訓練和長征之路體驗教學,並在廖飛書記的親自指導下開展新團務管理的教學和研究。
(2)從少先隊工作的實際需要出發,建立了一套系統、實用的少先隊輔導員培訓課程,主要內容是少工理論和少工實用技能。
(3)計算機套用教學。能開展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一、二級培訓和考試;能開展全國計算機信息高新技術的辦公自動化、資料庫和網際網路三個模組的培訓和考試;能開展省委組織部和人事廳發證的公務員和專業技術人員計算機套用培訓和考試;能開展職業中專計算機專業教學和考試。

七、制度建設情況

(1)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學校運用正確的價值導向來引導教師的價值取向,努力建立客觀公正、平等競爭的教學管理機制。學校制定了課堂教學評價的具體標準,並印製成“教師教學測評表”。組織學員按照“測評表”的要求對教師的教學作出評價,對評價結果劃分出“優、良、中、差”的分數段,與教師的經濟收入掛鈎,從而,起到了激勵先進、鞭策後進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和調動了教師多上課、上好課的積極性和責任心,使教學質量逐步提高。
(2)加強學生管理,提高學生素質。為了對職業中專學生實施素質教育,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學校除了按有關規定製定了一整套學生管理條例外,還作出了《關於把時事政治、中國近代史教育、CRE達標考試、禁毒知識、禮儀、書法、國語和課間廣播操作為公共必修課安排的決定》。
(3)加強內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學校的內部管理機制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逐步調整和完善。一是明確了科室職責範圍和崗位目標,使分工相對明確具體,二是在平衡教學和行政關係上制定了相應的管理和分配方法,把教學與行政對立的關係統一起來。三是實行社會化的管理方法,把行政、後勤一些難管、管不好的事用社會化的方法管理,取得明顯效果。
(4)加強民主管理,建立監督機制。為鼓勵教職工支持和監督學校領導依法行使職權,學校先後制定了《貴州省團校校務公開試行辦法》、《貴州省團校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實施細則》、《貴州省團校會議制度》、《貴州省團校人事管理制度》、《貴州省團校會計和現金管理制度》、《貴州省團校大宗物品採購和基建招投標制度》等,使學校工作逐步規範化、制度化。

八、校風建設情況

對團幹部,學校要求的校風是“朝氣蓬勃、實事求是,聯繫青年、奮發進取”。
對職業中專學生,學校的校訓是 “做人、做事、成長、成才”。為了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學校進行了每周一上午的升國旗儀式,並組織進行國旗下的講話。利用“五四”、“一二.九”等青年紀念日,對學生開展系列愛國主義教育和培養好習慣等教育。

九、隊伍建設情況

組織教職工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有關黨的重大的路線、方針、政策,統一認識,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根據工作需要安排教職工進修學習或參加有關會議,提高業務水平和開闊眼界。
鼓勵教職工參加相應學歷教育,提高學歷水平。
積極組織教職工參加各種活動,培養團隊精神和提高綜合素質。
為了提高教職工身體素質,組織大家堅持與學生一起做課間操,參與全民健身鍛鍊,增強體質。
在共青團內,通常流行一種說法,叫做“有作為才能有地位”,對於團校發展來說還應加上“有作為才能有發展”。貴州省團校必將在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的過程中得到更大的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