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民族學院西南儺文化研究院

貴州民族學院西南儺文化研究院主要研究西南地區的儺戲、儺面具的保護、傳承、創新、開發與利用等問題。
“研究院”成立時間雖短,但以庹修明教授為核心的研究人員對儺文化的研究早在20年前就開始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學院民族研究所和圖書館儺文化研究室做了大量資料發掘、蒐集、整理工作,組織多次海內外學術交流活動,完成了與日本早稻田大學、台灣清華大學多項合作項目,出版書籍十多種,“研究院”成員多次赴日本、台灣、香港大學講學、交流。
“研究院”成立後,與國內外有關學術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關係,並在全省先後建立了各有特色的九個“儺文化研究基地”:
① 銅仁市儺文化博物館研究基地:該館收藏了銅仁地區儺堂戲的各種面具,是全省儺面具種類最多最全,成立最早的博物館。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儺文化專題博物館。
② 德江儺文化研究基地:德江儺堂戲現存儺堂戲班131壇,掌壇師及土老師共744人,被貴州省文化廳命名為“儺戲之鄉”。
③ 江口縣儺文化研究基地:江口縣儺文化已有600多年歷史,現有儺壇40多個,老藝人60多人。江口縣儺文化有較廣泛的民眾基礎,近年來該縣儺戲藝人自發建立了“江口縣民間儺文化藝術協會”,是我省第一個儺文化民間組織。目前該協會擁有200名會員,分布在全縣7個鄉鎮,70多個自然村。
④ 道真縣儺文化研究基地:道真縣是中國僅有的兩個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之一。特有的民族結構及民族風俗,使該縣的儺文化具有保存良好、表現形式豐富、覆蓋面積寬、影響民眾深等特點。
⑤ 平壩縣天龍屯堡儺文化研究基地:天龍屯堡具有典型屯堡文化和安順地戲特點。該基地充分利用其地理優勢和文化資源,在儺文化的傳承開發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⑥ 安順市西秀區劉官鄉周官村儺文化基地:周官村具有悠久的雕刻儺面具歷史,全村有近300位儺面具雕刻藝人,並在2007年1月17日,由儺雕藝人自建起“劉官儺雕協會”,這給省里又添加一個民間儺文化組織;周官村的藝人們在儺雕上是有驚人的成績的,他們的作品在國內外多次獲金獎等好名次。
⑦ 福泉市儺文化研究基地:福泉市儺文化以陽戲著稱。福泉陽戲經過600多年的傳承積澱了豐富的文化內質,具有典型特徵。
⑧ 岑鞏縣儺文化研究基地:古名思州的岑鞏,儺文化比較古老,保存完整,願目繁多,歷史悠久,好稱“儺窩”。思州的儺戲,以民間儺居多,有11個民族,110個儺願腳,已發掘43種。今岑鞏縣境內有戲班102個,每個戲班3至5人。思州儺戲面具主體浮雕,工藝精湛,色彩古樸,人物形象怪異。該基地十分重視儺文化的保護與開發,積極打造古思州儺文化品牌。
⑨ 花溪儺文化研究基地:該基地以花溪地戲著稱,花溪地戲主要集中在燕樓、黨武、湖潮、花溪大寨。在這區域有700多付面具,這些面具多元一體,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的差異性,形成了不同的戲曲和風格。
九個研究基地先後建立,與我院密切配合,積極開展工作,使我省的儺文化研究出現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受到各級地方政府重視和國內外學術界關注。
“研究院”為加強與省外重點高校的合作,於去年12月與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簽訂協定,成立該中心貴州工作站。
“研究院”配備了電腦、印表機、傳真機、照相機、攝像機、錄音筆、視頻採集卡等現代化設備,為儺文化研究的資料採集、整理、製作和收藏提供了基本的技術保障。“研究院”收藏有各種關於民族宗教、民族文化、民族藝術等珍貴文獻資料、還有儺戲面具、音像視聽資料等。
研究院多次與地方政府或研究基地聯合主辦“儺文化保護與開發學術研討會”、“儺文化活動周”、“地戲展演”等活動,還組織地戲表演隊走出國門到日本演出,在日本引起轟動,受到日本學者的關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