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陽戲

福泉陽戲

福泉陽戲流行於貴州南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福泉市龍昌鎮為中心的地區。具有陽戲的一般特色和功能,表演、造型、聲腔、台詞也都和四川、湖南陽戲大同小異。

500-600年前,在歷史的變遷中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的多種原因,陽戲及福泉陽戲
其儺文化活動從中原一帶右盛入衰,向長江流域和邊遠少數民族地區轉移,甚至在“宮庭儺”(儺戲的一種)衰落失傳之後,其流入民間的那一部分,仍以強大的生命力,繼續衍變成為“民儺”(鄉人儺)。儺戲有陰戲、陽戲之分,以酬神和驅邪為主的稱之為陰戲,以娛人和納吉為主的稱之為陽戲。明朝初年,朱元璋為掃除元朝殘餘勢力,調集大量軍隊屯軍及眷屬移居貴州,他們遠離家鄉,對故土和親人懷著深深的眷念之情。於是,用保留家鄉的各種祭祀、習俗來保持心態的平衡和寄託對故土親人的相思。
編輯本段傳承
“元皇寶壇”中國儺戲中現保存完好的福泉陽戲,共有18壇。福泉陽戲
如今僅剩一壇,即今天的陽戲。面具,是儺戲的主要標誌,福泉陽戲一堂為36面,目前僅存留下17面。因受中原文化和湘蜀文化的影響,根據當地社會生活中不同階層人物的類型,在造型上趨向於比較世俗化、地域化、民族化和臉譜化。面具原始粗獷,質樸稚拙,風格渾厚,藝術特徵上寫實性強,神秘色彩淡薄。分有“文、武、老、少、男、女”等6種類型。這些具有很高民俗傳統文化內涵有本質細密、鬆軟,經過民間藝人大膽創造出來風格樸實、神秘、奇特、獨異的美令人浮想連翩,嘆為觀止,你不能不被那種濃厚的歷史美和奇特的地域美所震憾…… 福泉的陽戲非常有氣勢,熱烈且頗具觀賞性,這也許和它娛樂性強有關。通過一幅幅劇照的造型特點,可尋覓到貴州文化的特點、中國傳統文化至東方文化、人類文明發展的軌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