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與橋樑工程系
校企一體、任務驅動” 人才培養模式:在學院“廠中校、校中廠”的辦學模式下,我系以就業為導向,不斷加強與企業合作共建校外生產實訓基地,強力推行畢業生“預就業”生產頂崗實習制度,建立了“系、處、中心”三位一體工學結合平台,深入拓展專業知識學習與實訓緊密結合的“校企一體、任務驅動”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以我系專業教師為主體,分別成立了貴州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第四勘測設計分院、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試驗檢測中心(交通部綜合乙級檢測資質)。教師雙師雙職(既是學校老師,又是企業員工),集路橋系、第四分院、檢測中心為一體。
系部成立設計分院以來,師生共同參與,完成了1500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15公里,特大橋、大橋185座)的公路勘察設計生產任務,學生頂崗工作達3800多人次,發放學生津貼60餘萬元。
擁有交通部乙級檢測資質的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試驗檢測中心(以下簡稱“檢測中心”),2010年9月中標國家高速公路網杭州至瑞麗高速公路貴州境思南至遵義段第一中心試驗室,在老師、同學的辛苦工作下,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試驗檢測中心第一中心試驗室也開始正常工作,為思遵高速公路1-8標,提供試驗工作。本項目工程規模巨大、試驗檢測內容齊全,第一期參加中心試驗室的建設與試驗檢測工作的師生員工達到30多人,以後會為我系路橋、監理專業的學生頂崗輪訓提供更高效的工學結合平台。
在實踐“校企一體、任務驅動”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過程中,形成了“五合一”,即教師與企業員工身份合一,學校課堂與施工現場合一,教學內容與生產任務合一,職業能力培養與生產活動合一,教學評價與完成生產任務質量合一。
課程體系:現有的課程體系分為專業基礎和專業技能訓練兩個階段,對應公路、橋樑、軌道建設基本流程,實施模組化教學,強調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專業課程與職業技術認證融為一體,崗位實踐訓練、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結合頂崗實習、實訓展開。在課程建設過程中,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與企業積極合作,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根本任務,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結合學生認知的順序,合理整合,確定課程。在課程體系框架的基礎上,進行課程標準建設和課程教學設計。
專業教學團隊
全系師資力量雄厚、“雙師”素質優良。本專業現有專兼職教師68人,其中,碩士研究生13名;在讀博士1名、在讀工程碩士5名;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教師達93%,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教授、副教授或高級講師)的教師12人,中級職稱40人,初級職稱16人。其中“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人數的91%。專職實驗、實訓指導教師10名。
建立了1個院級教學團隊――公路工程檢測技術教學團隊。面向職業教育一線及交通建設一線,提高技術服務能力及人才培養質量,促進了專業的建設和發展。
聘請省內外本行業資深專家10餘名作為我系的客座教授,定期邀請專家來舉辦專題講座,確保專業教育與時代同步、與行業同步。
實驗實訓條件:道路與橋樑工程系現已建立了條件優良的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依託現有的第四分院與試驗檢測中心,通過新建公路工程施工測繪實訓中心、整體引進貴州省公路勘察設計院,在校內建成了完全滿足交通土建專業群學生模擬、仿真、生產性實訓要求的校內實訓基地。通過校內外實訓基地,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頂崗工作,工程測繪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工程試驗檢測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均得到了有效的訓練。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逐漸融入了職業人的生活,實現與實際工作過程的“零距離”對接。
校外實習基地穩定。在校外,為保證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與實際生產接觸,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補充教學需要,加強與企業合作。與貴州省公路集團公司、貴州省橋樑工程總公司、貴州省公路橋樑工程總公司、貴州省公路勘察設計院、貴州省交通科學研究院、貴州陸通監理公司、貴州省質安交通工程監控檢測中心、貴州省高等級公路養護中心、貴州省交通建設工程造價管理站等企業合作,校企共建穩定的校外頂崗實習基地20餘個。依託校外實習基地,學生通過半年以上的頂崗實習,專業技術運用能力和崗位工作能力均得到強有力的培養。
學生質量:畢業生在校期間實行“多證書”制度,除獲得畢業證書外,學生還可在校通過培訓獲得與專業相關的中級或高級實驗工、測量工等職業資格證書。多年來我系學生雙證書獲得率一直保持在100%,為畢業後就業打下堅實基礎。通過全面的學習與實訓,我系的畢業生具有良好的專業素質和紮實的專業技能,深受用人單位好評。同時,畢業生的薪金在同類學歷畢業生中處於較高水平。
在貴州省全面實施總規模近7000公里,投資總規模約4620億元的貴州省高速公路網建設的良好行業背景下,道路與橋樑工程系在現有示範建設成果的基礎上,繼續貫徹“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教理念,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切入點,緊貼西南地區交通建設的實際,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強化內涵建設和實訓條件建設,不斷提高專業辦學質量,為實現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培養更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