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因素
利率屬於價值規律作用的範疇,是商品經濟所固有的。利率同信用是聯繫在一起的。商品經濟越發展,信用愈發達,利率所起的作用也就越大。利率在現代社會中已經成為國家管理經濟的一個重要槓桿。而利率對於經濟的槓桿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對貨幣流通結構的影響實現的。利率可以調整現在的貨幣需求結構和貨幣的流向結構。
在資本主義社會,其政府常常根據經濟發展的狀況,靈活地變動利率,調節經濟。在經濟蕭條時期,降低利率,鼓勵投資,刺激生產發展;在出現通貨膨脹的時期,提高利息,緊縮銀根,抑制物價,控制信用,以穩定經濟。利率以中央銀行增加或減少貨幣的供應量為前提,並通過自身的升降來影響投資的增加或減少,使總供給和總需求相一致。由於金融市場的存在,利率有各種不同的期限結構,並且同一期限的不同資產也有不同的利率,即利率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結構體。利率結構的不斷變化,反映了金融市場對貨幣供給量與需求量的不斷變化。同時,它不僅影響著金融市場上的貨幣總量,而且影響著金融市場上的貨幣流通結構,最終對商品流通發生一定的作用。
在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商品生產和信用制度,這雖與資本主義社會有根本的區別,但利率的經濟槓桿作用也是客觀存在的,利率對於貨幣流通結構的影響是肯定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信用制度的發展,社會主義各類銀行籌集資金來源的擴大,也會形成利息結構。利息結構的不斷變化,對於吸收存款,組織和動員社會資金,廣開聚財之道,積零化整,把消費基金變為生產基金,把短期資金變為長期資金,都有很大的意義。也就是說,國家可以通過靈活、合理的利息結構,把居民和企業手中的資金吸存到銀行,納入國家信貸計畫,調整貨幣流通結構,促進經濟建設速度。
財政因素
在任何制度下,財政因素對貨幣流通結構的影響,都是通過特定的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實現的。
在資本主義社會,國家主要從流通和分配領域裡取得財政收入。在流通領域,基本途徑是大量增發紙幣,引起通貨膨脹,以取得財政收入。但是通貨膨脹將給貨幣流通和商品流通造成不利影響,畢竟不是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途徑。對商品課徵同額的稅款,從而使商品的市場價格上漲,是財政收入的一個重要途徑。在分配領域的基本途徑包括:個人所得稅、公司所得稅、社會保險稅等等。資產階級國家以各種方式占有一部分國民收入之後,必然要使用它們,這就是財政支出。長期以來,資產階級國家分配財政資金的方向是以非生產部門為主的。財政收入構成和財政支出構成的變化,歸根到底,是一種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對社會的總需求與總供給都發生了作用,當然也不可避免地強烈影響到貨幣流通的構成。
社會主義財政,在本質上是不同於資本主義財政的。這是因為,社會主義財政是人民財政,是生產建設財政,是計畫經濟財政,是穩定的財政。在社會主義的社會產品分配中,小部分補償基金、大部分積累基金和小部分消費基金是通過國家預算,有計畫地組織分配與再分配實現的。通過國家預算分配部分約占國民收入的1/3左右。社會主義的財政收支對社會主義的貨幣流通影響極大。如果財政出現赤字,就會削減企業定額流動資金增加的撥款,減少向銀行增撥的信貸資金,從而使得信貸收小於支,出現逆差,迫使銀行不得不增發貨幣,以平衡信貸收支,在這個過程中,貨幣流通結構必然會發生紊亂。當然,這決不是說信貸收支及其平衡完全處於消極地位,它對財政收支及其平衡也有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