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貢獻分析法
所謂貢獻分析法,是指通過貢獻的計算和比較來,判斷一個方案是否可以被接受的方法。貢獻分析法是增量分析法,在成本利潤分析中的套用。貢獻分析法概述
貢獻是指一個方案能夠為企業增加利潤。所以貢獻也就是增量利潤,它等於由決策引起的增量收入減去由決策引起的增量成本。貢獻(增量利潤)=增量收入—增量成本
如果貢獻大於零,說明這一決策能使利潤增加,因而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有兩個以上的方案,它們的貢獻都是正值,則貢獻大的方案就是較優的方案。
在產量決策中,常常使用單位產品貢獻這個概念,即增加一個單位產量能給企業增加多少利潤。如果產品的價格不變,增加單位產量的增量收入就等於價格,增加單位產量的增量成本就等於單位變動成本,所以,單位產品貢獻就等於價格減去單位變動成本。
單位產品貢獻=價格-單位變動成本
由於價格是由變動成本、固定成本和利潤三部分組成的,所以,貢獻也等於固定成本加利潤,意思是企業得到的貢獻,首先要用來補償固定成本的支出,剩下部分就是企業的利潤。當企業不盈不虧(利潤為零)時,貢獻與固定成本的值相等。
貢獻分析法主要用於短期決策。所謂短期是指這個期間很短,以至在諸種投入要素中至少有一種或若干種要素的數量固定不變。在這裡,設備、廠房、管理人員工資等固定成本,即使企業不生產,也仍然要支出,所以屬於沉沒成本,在決策時不應加以考慮。正因為這樣,在短期決策中,決策的準則應是貢獻(增量利潤),而不是利潤。
貢獻是短期決策的根據,但這並不等於說利潤不重要了,利潤是長期決策的根據。如果問要不要在這家企業投資,要不要新建一家企業,就屬於長期決策。在虧損的情況下,接受訂貨,即使有貢獻,也只能是暫時的。企業如果長期虧損得不到扭轉,最終是要破產的。
貢獻分析法的套用
貢獻分析法套用甚廣,下面從幾個方面來探討。1.是否接受訂貨
如果企業面臨一筆訂貨,其價格低於單位產品的全部成本,對這種訂貨,企業要不要接受?初一看,價格低於全部成本,肯定會增加企業的虧損,其實不一定。在一定條件下,即使所接受的訂貨的價格低於全部成本,也能增加企業的利潤,這些條件是:
(1)企業有剩餘的生產能力;
(2)新的訂貨不會影響企業的正常銷售,如國外的訂貨,不影響產品原來在國內的銷售;
(3)雖然訂貨價格低於產品的全部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在內),但高於產品的單位變動成本。
例:某廠有一台設備,月產甲產品10000件,其折舊費為每月100000元,目前訂貨量為每月7000件。甲產品單位變動生產成本為90元/件,甲產品的售價為150元/件。現有一新客戶,要求以120元/件的價格一次訂貨4000見,有三中方案可供選擇:
A方案:租用外單位設備增加生產,每月付租金80000元。
B方案:委託兄弟廠加工1000件,每件支付加工成本140元。
C方案:削減老客戶供應量1000件,為此給老客戶2%的價格優惠。
試決策:何種方案最優?
解:A方案:
相關收入=120×4000=480000(元)
相關成本=90×4000+80000=440000(元)
相關收益=480000-440000=40000(元)
B方案:
相關收入=120×4000=480000(元)
相關成本=90×3000+140×1000=410000(元)
相關收益=480000-410000=70000(元)
C方案:
相關收入=120×3000=360000(元)
相關成本=90×3000+(150-120)×1000+150×2%×(7000-1000)=318000(元)
相關收益=360000-318000=42000(元)
方案C的相關成本中,第一項是新訂貨的生產成本;第二項是1000件產品以新價售出的損失;第三項是對老客戶價格優惠的開支。
比較三個方案的相關收益,可以看出B方案為最佳方案。
在本例中,若特殊訂貨的數量在剩餘生成能力的範圍之內,則只要判斷單位邊際貢獻是否大於零即可。
2.是自製還是外購
企業經常面臨這樣的選擇:產品中的某個部件或零件是自製還是外購?在進行這種決策時,通常要比較部件或零件的自製和外購的成本。在作這種決策時,關鍵是選擇好合適的成本(相關成本)。如果使用了不應該使用的成本,漏掉了應該使用的成本,就會導致決策的錯誤。
例:某工廠有剩餘生產能力可以生產A零件,A的生產成本如下:直接材料40元/件,直接人工20元/件,變動製造費10元/件,單位固定制造費5元/件,專屬成本5000元。A的需求量為1000件。若外部市場對A的供應價為76元/件,試決定A零件宜自製還是外購?
解:自製成本=(40+20+10)×1000+5000=75000(元)
外購成本=76×1000=76000(元)
所以A零件應自製。
本題中,計算自製成本時,沒有計算固定制造費。這是由於生產A零件的是剩餘生產能力,其固定制造費已有正常生產產品所負擔,故屬於沉沒成本。
在上題中,若剩餘生產能力對外服務能獲利7000元,則:
自製成本=(40+20+10)×1000+5000+7000=82000(元)這樣,A零件就應外購了。這裡的7000元,是作為自製A零件的機會成本。若就上述各條件設問,當A零件需求量為多大時自製合算?則作如下分析:
設需求量為x件時自製合算,應有(40+20+10)x+5000+7000<76x
所以x>2000
即:需求量超過2000時,A零件應自製。
3.發展何種新產
當企業打算利用剩餘的生產能力增加生產新產品時,如有幾種新產品可供選擇,應選擇貢獻大的產品,而不應選擇利潤大的產品。
例:某企業原來只生產產品A,現有B、C兩種新產品可以上馬,但因剩餘生產能力有限,只允許將其中之一投入生產。公司每月總固定成本為50000元,並不因上新產品而需要增加。新、老產品的有關數據如下表所示。這種情況下,該企業應增加哪種新產品?
項目 A產品 B產品 C產品
產銷量(月平均)(件) 20000 10000 50000
單價(元) 5 10 3
單位變動成本(元) 2 5.4 2
解:產品B的總貢獻=(10-5.4)×10000=46000(元)
產品C的總貢獻=(3-2)×50000=50000(元)
產品C的貢獻大於產品B4000元(50000-46000),所以應發展產品C,它比發展產品B可多得利潤4000元。
這個決策的正確性,可通過比較兩種方案(一個是生產產品A和B,另一個是生產產品A和C)的利潤得到證明。
生產產品A和B的總利潤:(5×20000+10×10000)-(2×20000+5.4×10000)-50000=56000(元)
生產產品A和C的總利潤=(5×20000+3×50000)-(2×20000+2×50000)-50000=60000(元)
增加生產新產品C比新產品B可多得利潤4000元(60000-56000)。這個答案和前面計算貢獻的答案相同,但不如貢獻法簡捷。
4.虧損的產品要不要停產或轉產
如果企業生產幾種產品,其中有的產品是虧損的,則會面對兩個問題:(1)虧損的產品要不要停產?(2)要不要轉產?轉產是否合算?下面舉例說明之。
例:某商場經銷甲、乙、丙三種產品,資料如表所示。
產品 甲 乙 丙
銷售價格 300 200 100
進貨成本 160 150 40
銷售數量 100 300 100
固定成本總額為26000元,按銷售額的比例分攤,試計算各產品經營效益。
解:編制貢獻式損益表如表所示。
產品 甲 乙 丙
銷售收入 30000 60000 10000
變動成本總額 16000 45000 4000
貢獻邊際 14000 15000 6000
固定成本 7800 15600 2600
稅前利潤 6200 600 3400
由表可知,全商場盈利9000元,但乙產品虧損600元。假如乙產品停止經營,則固定成本由甲、丙分攤,不難算出甲、丙產品將合計虧損6000元。因此,乙產品不應停止生產。事實上,乙產品的貢獻為5000元,說明它對企業是有貢獻的,凡是貢獻大於零的虧損是一種虛虧,虛虧產品應繼續經營;而貢獻小於零的虧損才是實虧,實虧產品應停止經營。假如有新產品丁能盈利2000元,丁是否可以替代乙呢?這時,僅看到了丁能盈利還不夠,這必須了解丁的貢獻是否大於乙的貢獻,只有達到這一條件才能替代,否則總體效益仍不如前。
5.有限資源怎樣最優使用
企業的資源是指企業生產產品時所使用的原材料、設備、熟練勞動力等。有時企業所需的某種資源的來源可能受到限制,數量有限,成為生產中的“瓶頸”。
如果這家企業是生產多種產品的,就有一個如何把有限資源分配給各種產品,才能使企業獲利最多的問題。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有限資源應當優先用於什麼產品以及使用的先後順序,不是根據每種產品單位利潤的多少,也不是根據每種產品單位貢獻的大小,而是應當根據單位有限資源能提供的貢獻大小來決定。
例:大陸某紡紗公司已經試驗成功,可以用一種新的人造纖維出三種紗,其型號分別為:“25PAG”、“40PAG”和“50PAG”。這種新的人造纖維是由另一家人造纖維公司生產的,產量有限,對所有顧客只能實行限量供應,對大陸紡紗公司的供應量限定為每月3000公斤。大陸紡紗公司生產這三種紗的成本和利潤的數據如表所示。
項目 25PAG 40PAG 50PAG
單位產量原料消耗(公斤) 4 2.5 2
原料 3.20 2.00 1.60
人工 0.25 0.30 0.40
間接費用 0.30 0.40 0.50
合計(元) 3.75 2.70 2.50
銷售價格(元) 4.60 3.20 2.85
利潤(元) 0.85 0.50 0.35
假定“25PAG”的最大銷量為500單位,“40PAG”的最大銷售量為700單位,“50PAG”為800單位,大陸紡紗公司最優的產品方案應如何確定。
解:先算出每種產品的單位利潤、單位貢獻和單位原料貢獻(本例中原料來源有限,是生產中的“瓶頸”),參見下表。
項目 25PAG 40PAG 50PAG
單位產品利潤 0.85 0.50 0.35
單位產品貢獻 1.00 0.70 0.60
單位原料貢獻 0.25 0.28 0.30
其中:單位產品貢獻=單位固定成本+單位利潤;單位原料貢獻=單位產品貢獻單位÷產品原料消耗。
從以上數據中看到,單位產品利潤最高的產品是25PAG,單位產品貢獻最多的產品也是25PAG。但由於原料是薄弱環節,能使企業獲利最多的產品,應是單位原料所能提供貢獻最大的產品50PAG,其單位原料貢獻為0.30元/公斤,次多的是40PAG,0.28元/公斤,獲利最小的是25PAG,0.25元/公斤。這可驗證如下:
如把所有原料分別用於各種產品,可分別算得總貢獻如下:
總貢獻:單位產品貢獻x產量
用於25PAG:
總貢獻:1.00×(3000÷4)-=750(元)
用於40PAG:
總貢獻:0.70×(3000÷2.5)-=840(元)
用於50PAG:
總貢獻=0.60×(3000÷2)=900(元)
可見,50PAG貢獻最大為900元,是企業獲利最多的產品。40PAG貢獻次多為840元是企業獲利次多的產品。25PAG貢獻最小為750元,是獲利最小的產品。原料分配就應按此先後順序進行。
由於25PAG的最大銷售量為500單位,它需要使用原料2000公斤(4×500);40PAG最大銷售量為700單位,需用原料1750公斤(2.5×700);50PAG最大銷售量為800單位,需用原料1600公斤(2×860)。根據這種情況,企業的3000公斤原料,應把1600公斤優先用於生產50PAG800單位,剩下1400公斤用於生產40PAG560單位(1400÷2.5),不生產25PAG產品。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產品方案是完全從盈利角度考慮的。在實際決策時,可能還要兼顧企業形象、企業風險、行銷戰略等非利潤因素。
6.向公司內,還是向公司外購買
大公司下面都設有分公司(或者說,一個企業集團是由許多企業組成的)。各分公司常常是個利潤中心,自負盈虧,有定價自主權。假如一家分公司打算購買一種產品或勞務,既可以向公司內部的分公司購買,也可以向公司外部的企業購買。這時,如果公司內部分公司開出的價格高於公司外部企業的價格,想購買產品或勞務的分公司就會向外部購買。但是,總公司對分公司的這種購買行為是同意,還是不同意?根據是什麼?根據應當是從總公司觀點(不是從分公司利益角度),看哪一個方案能使淨購買成本最低。這裡,淨購買成本是指從總公司角度看,購買產品(或勞務)的淨支出,等於付出的價格,減去下屬各分公司因購買而引起的貢獻收入。
例:某木材加工聯合公司,下設三個分公司。它們是鋸木廠分公司、家具製造分公司和木製品批發分公司。這三家分公司自負盈虧,有定價自主權。但分公司之間在定價上如有爭議,總公司有裁決權。現木製品批發分公司擬訂購一批高級家具。它可以向本公司內部的家具製造分公司訂購,後者出價每套5000元;也可以向外面的家具商A或B訂購,A出價每套4500元,B出價每套4000元。如果由本公司家具製造分公司生產這批家具,變動成本為4000元,其中有75%為木料費用,購自鋸木廠分公司。鋸木廠分公司生產這批木料所付變動成本占售價的60%。如果由外面的家具商A生產這批家具,則需要委託本公司家具製造分公司進行油漆,油漆價格為每套800元,其中變動成本占70%o現聯合公司的家具製造分公司堅持這批訂貨的價格不能低於5000元,但木製品批發分公司認為太貴,打算向外面家具商B訂購。如果你是聯合公司總經理,應如何裁決?
解:這裡一共有三個購買方案:(1)向公司內部家具製造分公司購買;(2)向公司外家具商A購買;(3)向公司外家具商B購買。從分公司的觀點看,第一方案最貴,價格為5000元;第二方案次貴,為4500元;第三方案最便宜為4000元。但這不應是決策的根據,決策的根據應當是從聯合公司的觀點,看哪個方案的淨購買成本最低。下面計算淨購買成本:
(1)向公司內部的家具製造分公司訂購
淨購買成本;5000-[(5000-4000)+(4000×75%-4000×75%×60%)]=2800(元)
(2)向公司外面的家具商A訂購
淨購買成本=4500-(800-800×70%)=4260(元)
(3)向公司外面的家具商B訂購
淨購買成本=4000元
比較三個方案的淨購買成本,以第一方案為最低。所以總經理應裁決向公司內部的家具分公司購買家具。
貢獻分析法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在煤炭企業產品定價中的套用[2]某一煤炭企業由於受市場疲軟的影響,預計全年停產兩個月,現接到50000噸的訂貨契約,價格為60元/噸,該企業的製造成本為86.70元/噸,具體項目如下:材料:22元/噸;工資:30元/噸;福利費:4.20元/噸;電力:7元/噸;折舊費:8元/噸;井巷費:2.50元/噸;維簡費:6元/噸;修理費:4元/噸;其他支出:3.00元/噸。問:這批訂貨能否接受?(混合成本中,僅有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且各按50%計算)
通過分析,根據題意,我們不難看出,該企業如果接受這批訂貨,由於有閒置的生產能力.因而能夠增加產量,降低固定成本。同時,從成本項目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屬於固定成本的有折l日費8元/噸,海合成本中,材料費中有固定成本11元/噸,工資中有固定成本15元/噸,福利費中有固定成本2.10元/噸,電力中有固定成本3.50元/噸,修理費中有固定成本2元/噸,其他支出中有固定成本1.50元/噸,合計單位固定成本為43.10元/噸,那么單位變動成本則為43.60元/噸。
根據貢獻分析法的定義,首先我們從接受該批訂貨所產生的利潤看接受訂貨後的利潤為-1335000元,即:
利潤=銷售收人-訂貨量×單位成本
=50000×60元/盹-50000×86.70元/噸
=3000000元-4335000元
=-1335000元
其次唱我們從接受該批訂貨後,所產生的貢獻看,單位產品的貢獻為16.60元/噸,那:
單位產品貢獻=售價-單位變動成本
=60元/噸-43.60元/噸
=16.60元/噸
50000噸訂貨的貢獻總額為830000元,即:
貢獻總額=訂貨量×單位產品貢獻
=5000噸×16.60元/噸
=830000元
以上計算結果就說明:企業接受了這50000噸的訂貨量,如果根據有無利潤來決策,由於企業接受訂貨後要虧損1335000元,就不應該接受訂貨。但如果從貢獻上看,企業毒t會增加830000元的貢獻,也就是說企業將增加830000元的利潤或減少830000元的虧損,由此可見,該企業可以接受這50000噸的訂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