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財經新聞道:對話美國頂尖財經媒體高層》是對美國著名財經傳媒高層的訪談錄,訪談內容涉及目前全美在財經新聞操作上比較前沿的東西。對於新聞院系的學生和財經傳媒從業人員來說,是一本優秀的既有前沿理論也有實操經驗的學習讀本。作者簡介
龐瑞鋒,曾任財經時報記者和南方周末經濟部高級記者,2005年秋赴美留學,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Knight-Bagehot 財經新聞獎學金獲得者,主修金融和商業,畢業獲財經新聞碩士學位。目前在紐約從事金融投資工作。
目錄
序 零距離觀察美國財經傳媒 / 劉洲偉
前言
媒體訪談
“華爾街日報不再是一張純粹的報紙”
對話華爾街日報發行人高登.克羅維茲
在華爾街日報,我們重點關注大企業,因為它們會撼動市場。如果想了解小企業的信息,可以去華爾街日報網站。在日報的報導標準上,一家公司規模的大小確實很重要。像私募股權基金從事的槓桿收購,一般既會撼動市場,又代表著一定的資本市場趨勢,因此成為近期華爾街日報的報導熱點。
“永遠尋找狗咬人式的新聞”
——對話彭博社總編馬修.溫克勒 (Matthew Winkler)
在寫作上,我們強調使用平實易懂的語言,儘量不用只有內行人才懂的專業術語,把錯綜複雜的財經新聞,轉化為讀者易於領會的新聞故事。此外,我們強調敘述事實,少用形容詞,不作評論。把事實講清楚了,讀者會自行判斷。至於評論,我們有專門的評論專欄作家負責。
“向數碼轉型是我最重要的工作”
對話美聯社CEO兼總裁 湯姆.克雷 (Tom Curley)
在報導新聞上,我們正在經歷的一個深刻變化是,我們從提供新聞粗加工的報導,轉而向提供打包式的新聞產品。對於同一題材的新聞,我們能同時提供多種媒體的新聞報導。比如,我們有電視節目主持人,可以自己製做電視新聞節目。
“我們強調簡潔清晰的財經報導”
對話美聯社商業主編 凱文.諾貝萊特(Kevin Noblet)
我們不同於彭博社,他們更關注財富,關注金錢,偏重金融領域。我們更關注商業新聞中的個人消費者和個人投資者:這意味著我們常常會站在他們的角度來報導。譬如本周有不少公司宣布解僱職員,切掉某些業務部門——這些公司的做法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將作為我們對這種事件報導的一部分。
“在變化的世界裡提高管理水平”
對話《哈佛商業評論》主編托馬斯.斯蒂沃特
作為《哈佛商業評論》主編,你應該有能力對哈佛商學院教授或其他知名學者說,這篇文章寫得不夠好,並指出為什麼不好。這不僅要求主編具備很好的判斷力,還要有讓專業人士欽服的聲譽。即使他們不同意你的觀點,也會尊敬你的判斷。
“我堅信任何時候人們都不會遠離雜誌”
對話《財富》主編安迪.舍沃(Andy Serwer)
我希望能讓我們的記者和編輯感覺到,在《財富》雜誌工作是一件愉悅的事。他們都是非常聰明的人。如果他們以掙錢為目標的話,他們有些人也許就去了高盛公司。他們選擇記者和編輯工作,是因為他們熱愛這個職業。所以,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儘量讓他們能夠開心、愉悅地工作。
“我們現在更強調趨勢性報導”
《商業周刊》總編助理克里斯.帕沃
至於接受禮物,我們的規則是,你可以接受一些小禮品,但是不可以接受現金。比如,如果有人請你吃飯,或者在聖誕節時送你一盒朱古力,這是允許的。但是,如果有人幫你支付高級飯店的房費,或者邀請你免費旅遊,這是不允許的。再比如,有人送你一支筆,你可以接受。但如果這是一支非常昂貴的筆,那肯定是不行的。我們這樣的規定其實很細,目的就是確保《商業周刊》的報導客觀公正。
“我們報導金錢的流動”
——對話《機構投資者》主編麥克. 凱羅(Michael Carroll)
我在大學受到的那種解析詩歌的能力,正好可套用於一個全面解構的時代。你可以解構權力,解構金融機構的力量,可以解構人們送到你面前的任何東西。這為人們打破專業背景的限制進入全新的領域,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我們要辦一本閱讀愉悅的財經雜誌”
對話《投資組合》雜誌發行人戴維.凱瑞
我們報道敘述的方式非常個性化。在一定程度上,我們的寫作風格有點像財經版的《紐約客》,即我們強調用故事的語言、而不是新聞語言去敘述一個故事。我們目前已有的作者都是富有經驗的老記者。一些大牌作者,包括普利茲獎得主和一些知名小說家,也會給我們經常供稿。
“時代是一本偉大的雜誌”
對話時代公司執行主編吉姆.凱利(Jim Kelly)
到目前為止,時代公司旗下的雜誌,賺錢最多的是《人物》雜誌,是當之無愧的第一號。你可能認為《財富》雜誌也很賺錢,這固然沒錯。但和《人物》相比,它還是差很多。畢竟關注那些明星人物的人要比關注財經報導的人多得多。
“要對市場風吹草動反應迅速”
對話《巴榮周刊》執行主編理察.蘭斯科諾(Richard Rescigno)
如果說,整個華爾街日報是支正規軍,那我們就是快速反應部隊,擅長打小戰役,行動靈活,反應很快。我們整個架構只有55名采編人員,包括新聞記者、專欄作家、研究人員在內。在亞洲、歐洲等地區,我們通常由一個人負責整個地區的報導。
“我們是一家新聞公司”
對話MarketWatch主編大衛.卡洛威(David Callaway)
我們網站95% 的內容是原創,其中網站首頁上的內容是100%原創。這一點,我們是和像雅虎、MSN、或AOL財經頻道最大的不同。我們堅持做自己的內容,有自己的關注視野,區別於其他報紙內容。只有提供有差異性的內容,才能吸引用戶的長期關注……一家網站如果總是依賴別人的信息,沒有屬於自己的東西,那遲早會要關門大吉。
“原創內容是我們網站的生命力”
對話主編大衛.莫羅(David morrow)
我們報導商業和財經新聞,而不僅僅是股市。不過,我們不報導私有公司,因為公眾投資者無法對這些公司進行投資。在報導財經新聞時,我們一直強調從投資的視角去報導。
遊學所思
在哥大疲於奔命的日子
中美財經媒體:對照與斷想
國際傳媒趨勢與財經記者的知識儲備
在北京大學21世紀經濟報導財經獎學金班上講話
附錄
美聯社新聞價值和行為規範
前言
有治史者將中國的轉型期比作“歷史三峽”,極言其道阻且長,激流險灘,百轉千迥,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大方向大趨勢是肯定的——只是沒人能說清楚,這個時期要持續多久。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李希光新近在講授時,把《21世紀經濟報導》稱為“國家主人的報紙”。這樣一份報紙當然有了強烈的自覺,即編輯部自認為對探尋轉型期的“中國道路”負有責任。
我們記錄這一歷程,且自評是在書寫“大歷史的草稿”,因為我們相信這一“中國道路”之中蘊藏並影響著全球價值。
基於轉型期的種種前提約束,這份報紙不可能只是純粹的在商言商的“經濟報導”。它融合了政治、經濟、社會等多種基因,因此其讀者涵蓋了政府官員、商業精英以及知識分子的中堅。這三類讀者基本上構成了整個社會所謂的“上層建築”。
他們的閱讀需求成為編輯記者們努力貼近的目標,他們的消費需求則成為廣告主們極力滿足的重點——前者創造了眼球,後者保證了現金流。
這種混搭並非趕時髦,而是為了聚合形成有效的發行量,而且三者關係千萬重,以至有人稱之為“精英聯盟”——這本是轉型期的特點。編輯部很警惕自己別成了精英聯盟的一部分,尤其所謂“既得利益集團”的一分子,記者們被教育要關心“正義”,關心“效率與公平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