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柴達木盆地都蘭縣諾木洪鄉境內的努爾河附近,有一道長約2公里左右,寬約70米的小丘陵,當地人稱貝殼梁。揭開貝殼梁表面薄薄的鹽鹼土蓋,下面竟是厚達20多米的瓣鰓類和腹足類生物貝殼堆積層。這一罕見的自然奇觀,是迄今為止我國內陸盆地發現的最大規模的古生物地層。
貝殼梁的貝殼最大的如銅錢般大小,而多數只有指甲蓋大,紋理較淺,同含有鹽鹼的泥沙凝結在一起,層層疊疊,千姿百態。青海省地質礦產技術開發服務部總工程師朱俊才說:“古貝殼地層堪稱科研瑰寶,它是研究柴達木盆地以及塔里木、準噶爾等內陸盆地數萬年以來的氣候變遷、鹽湖演變乃至預測今後氣候變化趨勢的寶貴地質歷史資料。”
成因
對於貝殼梁的成因,人們有著許多猜測。很多人認為遠古的柴達木盆地是一片汪洋,在造山運動中,海水消失,而海洋中的貝殼在死亡之後堆積在了這裡,成為青藏高原滄海變桑田的見證。但是記者在採訪地質學專家時,他們否定了這一觀點。
從事過多年地質研究工作的青海省國土資源廳高級諮詢委員會委員王秉賢曾經去過貝殼梁。他對記者說,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對貝殼梁做過正規的考察,但是從他們所做的初步研究來看,貝殼梁不可能是由於海洋的消失而產生的。根據古地磁磁性年齡來看,貝殼梁的形成是在距今約15萬年前,而造山運動是在1億年以前。同時,如果是1億年前的貝殼,已經成為化石了,但這些貝殼與現代的貝殼沒有很大區別,還沒有石化,因此這種說法是不對的。
他為我們這樣描繪了貝殼梁的形成過程:柴達木在漫長的地質時期中由海變成了湖,在無數次旱風與乾燥的交替演變中,湖水水面逐年縮小,泱泱大湖漸漸乾涸露底,旱風挾著飛沙威脅水族。貝類為求得生存轉向中心水窪。諾木洪北面一帶是盆地最低洼處,貝類們成群結隊地湧來,在古河道上越積越多。不知何時,河水改道,旱象加劇。風沙狂戾之下,貝殼們全部滅絕,只留下貝殼的堤牆,擋不住水退,擋不住死亡,只有從貝殼縫隙間湧出的泉水,匯成一彎細流訴說著遠去的歷史。
“不管是低級動物,還是高級動物,有一個適合自己的生存環境何其重要!我們人類要加倍愛護自己的家園。”王秉賢的感慨說出了我們共同的心聲。
前景
已將貝殼梁列入旅遊總體規劃,將在這裡興建旅遊區,以便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柴達木盆地的地質演變,也更好地保護這一古生物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