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由於羅馬人的掠奪以及對猶太教徒得迫害,而對猶太聖殿金庫的沒收成為導火索。猶太人被激怒,發動起義。
羅馬人投入30000名步兵、6000名騎兵,統帥是敘利亞總督塞斯蒂厄斯·蓋洛斯。猶太人有14000人主要是輕步兵,少數騎兵。統帥是喬拉斯和傑奈爾。
羅馬大軍前往山區和耶路撒冷平叛但由於游擊戰和抵抗,羅馬人在損失了輜重後撤退時,受猶太軍隊在貝思霍龍山口阻擊,第12軍團損失5300名步兵及480名騎兵,甚至軍徽。這激怒了羅馬皇帝尼祿,派出大軍鎮壓。最後猶太人戰敗,猶太人大流散,後來,因為這次流散,猶太人直至1948年才得以建國。
背景
對猶太人來說,可真是“苦海無涯”。經過亞歷山大大王的入侵、托勒密王朝的管轄和塞硫古王朝的統治之後,猶太人所生息的巴勒斯坦地區於公元前65年又被羅馬鐵蹄所滅,猶太人的國家不復存在。羅馬帝國設猶太省,對猶太人進行壓榨和奴役。繁重的苛捐雜稅和官吏的暴戾無道激起了當地人民的強烈不滿。
羅馬在猶太省總督弗洛魯斯的胡作非為和暴行直接引起了公元66年猶太人的反抗起義。
起義
猶太人起義的主力是城市貧民、中層市民和農民,狂熱黨徒傑羅特和短刀黨徒西卡里領導了這次起義。起義軍消滅了耶路撒冷城的羅馬敵軍和地方貴族,並占領該城。公元66年11月,羅馬遠征討伐隊和諸屬國國王的軍隊均被起義軍徹底擊敗。於是,尼祿皇帝派大將韋帕薌統領大軍6萬人征討猶太起義軍。公元67年,羅馬軍隊侵入加利利地區,遭到6.5萬猶太起義軍的頑強反抗,未獲成功。公元69年,韋帕薌當上羅馬帝國皇帝,遂命其子第度全力進攻。
公元70年4月,羅馬大軍圍攻耶路撒冷城。為保衛這座聖城,起義軍民英勇戰鬥,作出巨大犧牲。第度竭盡全力始得破城,接著便對猶太人進行殘酷鎮壓,被釘在十字架上處死的起義者不計其數,被賣為奴者達7萬之眾。據說整個猶太戰爭中起義人民死難者達110萬,耶路撒冷古城橫遭蹂躪,聖殿被洗劫一空,七寶燭台等聖物被運往羅馬。羅馬曾為紀念這次勝利建立凱旋門。但是,起義軍的反抗鬥爭仍未中斷,即使在公元73年最後一座堡壘馬薩達要塞陷落之後的數十年間,猶太人的起義仍不時發生。
由於羅馬帝國推行高壓政策,猶太人的反抗怒潮終於在131年匯成一次大規模起義。公元131年,哈德良皇帝禁止猶太教徒舉行割禮和閱讀猶太律法,要在耶路撒冷城建立羅馬殖民地和羅馬神廟,並把猶太人趕出聖城。猶太人面對國家被滅、聖城被占的嚴重危險,忍無可忍,終於在“晨星之子”西門的領導下揭竿而起。起義民眾達20萬之眾,他們占領羅馬殖民地,殺死殖民者,攻城陷鎮,勢頭迅猛。哈德良皇帝派大批軍隊瘋狂鎮壓,以毀滅性的軍事行動征伐3年,毀滅城市50餘座、村莊近1000個,屠殺猶太人達58萬。
影響
這次猶太起義的壯舉為猶太民族樹立了鬥爭不息的榜樣,也被羅馬當局下決心斬草除根,不讓起義重演。公元135年,耶路撒冷城被徹底破壞,遺址翻耕成田,有如昔日迦太基之毀滅。殺戮之後殘存的人民多被擄掠為奴,整個巴勒斯坦田園荒蕪,廬舍為墟。於是猶太人開始了背井離鄉、流浪異地的長期民族飄泊史。
猶太戰爭徹底暴露了羅馬黃金時代的階級本質,也樹立了猶太人為保家衛國、捍衛自由和獨立而英勇鬥爭的光輝典範。由於敵人的強大和兇殘,猶太人起義終被鎮壓。猶太戰爭在軍事學術史上具有重要意義。耶路撒冷和其它城市的防禦和圍攻戰,為深入研究奴隸制時期奪取堅固設防城市的主要戰法提供了有價值的依據。在這場鎮壓猶太起義的戰爭中,羅馬軍隊每次圍攻城市,最初都試圖採取行進間強攻,如不奏效,便在輕裝部隊和拋射器械的掩護下展開土工作業,待築起攻城工事和塔堡後,便用攻城槌擊破城牆,打開缺口,爾後發起強攻。有時,羅馬軍隊對要塞實行圍困,待守軍疲憊再進行突然攻擊。另一方面,猶太戰爭再現了昔日迦太基毀滅的悲劇,從而把一場鎮壓起義的征討發展到滅絕種族、剷除國家的極端戰爭,給社會造成嚴重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