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寧歷史

貝寧歷史

貝寧歷史 - 貝寧人民共和國原名達荷美共和國。位於西非幾內亞灣北岸,南瀕貝寧灣,北同尼日、布吉納法索相鄰,東與奈及利亞接壤,西部與多哥毗鄰。

貝寧歷史

正文

貝寧人民共和國原名達荷美共和國。位於西非幾內亞灣北岸,南瀕貝寧灣,北同尼日布吉納法索相鄰,東與奈及利亞接壤,西部與多哥毗鄰。面積112622平方公里,人口383萬(1984),主要居民有芳人、阿賈人、巴里巴人等,居民多信奉拜物教。官方語言為法語。首都波多諾伏。
早期歷史 貝寧境內遠古時代就有人類居住。約在13世紀,阿賈人的支系胡埃達人和阿賈蘇維人自多哥遷入貝寧南部,分別建立了維達王國和阿拉達王國。16世紀末,阿賈蘇維人的一支遷往東南海岸,建立了波多諾伏王國;另一支北遷,約於1625年建立了以阿波美為首都的達荷美王國。17世紀中葉,達荷美王國日趨強盛,阿拉達、維達和波多諾伏王國先後淪為其藩屬。在貝寧北部,約從17世紀起,巴里巴人在尼基、帕拉庫、康迪和寬代等地建立了國家。約瓦人在朱古建立了王國。
殖民者入侵 16世紀,葡萄牙人入侵。17世紀,荷、英、法接踵而至。17世紀後期,維達成為非洲最大的販奴市場之一,貝寧灣沿海被歐洲人稱為奴隸海岸。貝寧境內各王國的統治者向歐洲奴隸販子提供奴隸,以換取酒和槍枝。19世紀中葉,奴隸貿易被禁止,西方殖民者在貝寧擴大棕櫚種植,同時,天主教和新教也相繼傳入。1851年,法國誘迫達荷美國王蓋佐簽訂協定,獲得了在貝寧南部進行貿易和傳教的特權。1868和1878年,法國又迫使達荷美國王格萊萊簽訂了兩個不平等條約,占據了科托努。1885~1889年,法國經過與葡、德、英角逐,控制了貝寧沿海地區。1889年格萊萊之子貝漢津繼任達荷美國王,強烈反對法國割據沿海地區。1890年,他率軍攻打科托努和波多諾伏的法國軍隊。法國對達荷美王國發動大規模的武裝侵略。1892年,阿波美成為法國保護地。1894年,阿波美阿拉達和波多諾伏淪為法國殖民地。1897年,法國進而占領了貝寧北部。1904年,達荷美被併入法屬西非,1913年淪為法國殖民地。
民族獨立運動 法國殖民者的殘暴統治,激起了達荷美各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其中尤以1917年納廷巴人酋長加巴領導的起義對法國殖民者的打擊最為沉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達荷美民族獨立運動蓬勃興起。在南部、中部和北部相繼出現了3個主要政黨,即S.-M.阿皮蒂領導的達荷美共和黨,J.阿奧馬德貝-托莫坦領導的達荷美民主聯盟,H.馬加領導的達荷美民主聯合黨。民族獨立運動的不斷高漲迫使法國逐步承認達荷美人民的獨立權利。1958年,達荷美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1960年7月,達荷美與法國簽訂了移交權利的協定。同年8月1日,宣告獨立,成為達荷美共和國。11月達荷美共和黨與達荷美民主聯合黨聯合,成立了達荷美統一黨,並在選舉中獲勝。馬加出任總統。
獨立後的貝寧 達荷美獨立初期,政變頻繁。1970年5月,成立總統委員會,由馬加阿奧馬德貝-托莫坦阿皮蒂輪流擔任總統。1972年10月,陸軍副參謀長M.A.克雷庫等青年軍官發動政變,成立了以克雷庫為首的軍政府。1974年11月,克雷庫宣布達荷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國家,在全國掀起國有化和反封建運動。1975年11月,改國名為貝寧人民共和國,貝寧人民革命黨宣告成立,成為貝寧的唯一政黨,克雷庫任主席。1977年 1月擊退了流亡在歐洲的前總統E.D.津蘇等人組織的僱傭軍入侵。8月制定國家根本法,規定“貝寧的發展道路是社會主義,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領導核心是貝寧人民革命黨”。1980年 2月,全國革命代表大會選舉克雷庫為第1任總統。1984年8月連任。
獨立以來,貝寧致力於建設"真正獨立的國民經濟",強調發展中小企業,主張以農業為基礎,改變獨立前單一經濟作物(油棕櫚)畸形發展的狀況,爭取儘快實現糧食自給。對外奉行不結盟政策,主張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同所有國家友好相處,支持非洲民族解放運動。1964年11月12日與中國建交。

配圖

貝寧歷史貝寧歷史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