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貝多芬創作的32首鋼琴奏鳴曲在西方音樂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是鋼琴藝術史的高峰,通常被鋼琴家們奉為“聖經”,並成為每一個鋼琴演奏者的必彈曲目。這32首奏鳴曲幾乎貫穿了偉大作曲家的一生,帶有一定的自傳意義,並成為貝多芬全部作品的重心所在。它的巨大價值在於發展和提高了現代鋼琴音樂的表現力,使作品超越了時代,成為人類寶貴文化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 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一)1800年以前的作品(作品第二號至作品第二十二號)。這些作品較集中地顯示了貝多芬的古典傳統,但也可以看到在曲式結構及和聲的變化、八度和弦技術的廣泛運用、突然的轉調手法、深奧而豐富的慢樂章——這一切都預示了貝多芬藝術觀的轉變,那就是在古典傳統基礎上的突破、創新、發展,進一步創造和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二)1801年至1814年(作品第二十二號至作品九十號)。這時期是貝多芬創作的旺盛時期,在這期間創作的奏鳴曲展現了作曲家多姿多彩的風格和形式,出現了不少富於獨創性的樂段,如“葬禮進行曲”、幻想風樂章、最緩板慢樂章、朗誦調及標題音樂等等,這一系列作品組成了貝多芬創作的輝煌時期。(三)1814年以後的作品(即最後五首奏鳴曲)。這五首奏鳴曲的每一樂章都可視作一首經典樂曲。這些史詩般的作品充分地發揮了鋼琴的樂器性能,曲式更龐大而自由,複雜的感性和深刻的哲理在這些樂曲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充分地反映了偉大作曲家爐火純青的創作境界。
編輯推薦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研究》是由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
圖書目錄
第一鋼琴奏鳴曲(Op.2 No.1)
第二鋼琴奏鳴曲(Op.2 No.2)
第三鋼琴奏鳴曲(Op.2 No.3)
第四鋼琴奏鳴曲(Op.7)
第五鋼琴奏鳴曲(Op.10 No.1)
第六鋼琴奏鳴曲(Op.10 No.2)
第七鋼琴奏鳴曲(Op.10 No.3)
第八鋼琴奏鳴曲(Op.13)
第九鋼琴奏鳴曲(Op.14 No.1)
第十鋼琴奏鳴曲(Op.14 No.2)
第十一鋼琴奏鳴曲(Op.22)
第十二鋼琴奏鳴曲(Op.26)
第十三鋼琴奏鳴曲(Op.27 No.1)
第十四鋼琴奏鳴曲(Op.27 No.2)
第十五鋼琴奏鳴曲(Op.28)
第十六鋼琴奏鳴曲(Op.31 No.1)
第十七鋼琴奏鳴曲(Op.31 No.2)
第十八鋼琴奏鳴曲(Op.31 No.3)
第十九鋼琴奏鳴曲(Op.49 No.1)
第二十鋼琴奏鳴曲(Op.49 No.2)
第二十一鋼琴奏鳴曲(Op.53)
第二十二鋼琴奏鳴曲(Op.54)
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Op.57)
第二十四鋼琴奏鳴曲(Op.78)
第二十五鋼琴奏鳴曲(Op.79)
第二十六鋼琴奏鳴曲(Op.81 a)
第二十七鋼琴奏鳴曲(Op.90)
第二十八鋼琴奏鳴曲(Op.101)
第二十九鋼琴奏鳴曲(Op.106)
第三十鋼琴奏鳴曲(Op.109)
第三十一鋼琴奏鳴曲(Op.110)
第三十二鋼琴奏鳴曲(Op.111)
作者簡介
鄭興三,1955年10月生, 廈門鼓浪嶼人, 鋼琴教育家, 鋼琴演奏家。現為廈門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福建省鋼琴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自幼熱愛音樂,學習鋼琴。1982年2月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音樂系鋼琴專業,獲文學學士學位。畢業後一直在高校從事鋼琴演奏教學及鋼琴音樂理論研究工作。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從事鋼琴演奏教學二十多年來,長期致力於對西方古典時期鋼琴奏鳴曲研究,主要著述有:《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研究》(1994年)、《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研究》(2000年) 、《海頓鋼琴奏鳴曲研究》(2003年) 等等。此外,在《中國音樂學》、《音樂研究》等國家級一類刊物上發表論文數十篇,主要論文有:《論鋼琴演奏的美學原則》、《20世紀世界鋼琴學派的比較研究》、《論鋼琴演奏的風格體系》、《論鋼琴演奏發音的科學化》,等等。曾多次被邀出國出席國際音樂學大會,並在會上宣讀論文。所教鋼琴學生在盛市鋼琴比賽中獲獎者數十人次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