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加爾湖沿岸新石器時代文化

貝加爾湖沿岸新石器時代文化

貝加爾湖沿岸新石器時代文化口左岸的烏斯季別拉亞遺址2a層(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距今8960±60年)的篦紋陶器,應屬該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存。這個問題仍有待於今後研究確定。

簡介

東西伯利亞大森林地帶典型的新石器時代漁獵文化。分布於安加拉河勒拿河色楞格河下游。年代為公元前第4~前第2千年初。1938~1950年由奧克拉德尼科夫主持發掘了一批典型墓地﹐從而確立了這一地區新石器時代年代相接續的3個主要發展階段﹐即伊薩科沃期﹑謝羅沃期﹑基托伊期。

發展階段

伊薩科沃期 年代為前第 4千年﹐得名於安加拉河畔布拉茨克附近伊薩科沃村旁的墓地。該期墓地中墓葬數目不多﹐反映當時人口較少。隨葬品以狩獵工具為主﹐有採用壓剝法加工的石鏃﹑ 矛頭及刃部嵌有石葉的骨矛等。大而重的石鏃說明弓已較進步。鏃的雙尾長短不齊﹐系由當地中石器時代的側凹式鏃演化而來。還有適於製作獨木舟的大型石錛﹑剁割獸屍或剖魚用的不對稱三角形石刀及石刃骨柄刀﹑採集和挖坑使用的鹿角鋤。出現尖底陶器﹐表面有網路狀印痕﹐可能是模仿某種編結的提兜。墓坑填土中混有石塊和石板﹐死者多直肢葬﹐頭向與日出或日落方向相符。墓穴有時彼此並列﹐反映了死者之間的血緣關係。
謝羅沃期 年代為前第 3千年上半葉﹐得名於安加拉河左岸謝羅沃村旁的墓地。此時人口顯著增長﹐墓地﹑遺址數量較多﹐分布範圍也有所擴大。出現了面積達數百平方米的較大居住地﹐ 有的居住地有幾十個石壘的灶﹐並有深1.5米﹑直徑達2米的窖穴。狩獵業在經濟中仍占重要地位。墓中隨葬附長條角片的強弓﹐弓長几乎與人的身高相等。流行有鋌石鏃﹐石矛和嵌石刃的骨矛加工更為精緻。已知養狗。骨魚鉤(稍晚則有骨石複合魚鉤)﹑骨魚標頭﹑誘魚用的石雕或骨雕魚形誘具及相當大的石網墜等﹐反映了捕魚業的進一步發展和捕魚方法的多樣化。陶器底部變成球形﹐重心下降﹐多有斂口﹐出現器耳。紋飾也豐富起來﹐有圓窩印紋﹑篦齒印紋﹑劃紋﹑由內壁向外捅成的乳釘紋等。出現了用以裝飾靴帽的海貝制穿孔小珠。除了骨雕的麋鹿形像外﹐在勒拿河﹑安加拉河沿岸還留有許多表現麋鹿的岩畫。埋葬制度基本與伊薩科沃期相同﹐但出現火葬。各墓隨葬品種類和數量無明顯差別﹐女性和男性同樣隨葬弓箭﹐有成年婦女和兒童合葬於一墓的例子﹐說明當時正處於母權制氏族社會繁榮時期。
基托伊期 年代為前第3千年後半葉至前第2千年初﹐得名於安加拉河右岸支流基托伊河河口的墓地。這時捕魚已成為首要生計﹐墓中隨葬品主要是漁具﹐有大小不同的成套魚鉤(以制的鋌和骨﹑木﹑獸爪制的鉤複合而成)﹑柄部帶有穿孔側突的骨魚標頭﹑魚形骨器等。狩獵與捕魚同為經濟的基礎﹐但弓﹑矛等均製作得較小。採集經濟繼續發展﹐墓中出土有大量的角鋤﹑骨鍬等挖掘工具。石器的壓剝技法仍有很高水平﹐但常常利用淺褐色泥岩石板僅在邊緣略作加工製成刀或尖狀器。磨製技術在加工軟玉錛﹑刀方面達到新的高度。出現砂岩制的箭桿整直器。陶器與謝羅沃期不同之處是有的口緣作波浪形﹐外壁每有由篦齒印紋構成的直線幾何形裝飾圖案。墓葬最顯著的特點是死者身上撒赭石粉﹐個別墓葬隨葬品特別豐富多樣﹐與幾乎沒有隨葬品的墓形成明顯的對比。這種厚葬墓有的是男女雙人葬﹐有時伴以小兒﹐這些現象標誌著母系氏族開始瓦解。該期文化直接發展為當地青銅時代早期的格拉茲科沃文化
謝羅沃期起﹐貝加爾湖沿岸新石器時代文化對雅庫特﹑葉尼塞河中游和外貝加爾等森林地帶甚至草原地帶的文化都有相當的影響。
關於貝加爾湖沿岸地區早於伊薩科沃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有的學者曾提出以欣谷附近的墓地為代表的“欣谷期”﹐年代約當前第5千年﹐已出現弓箭和石器磨製技術。但此期後來被劃歸中石器時代。又有人主張安加拉河支流別拉亞河河口左岸的烏斯季別拉亞遺址2a層(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距今8960±60年)的篦紋陶器﹐應屬該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存。這個問題仍有待於今後研究確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