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論

貓論

“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一句很平常的民間諺語,被鄧小平同志所提及運用。一時期,中國大地上便出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態勢。財源滾滾,金錢多多,本領多多,就跟八仙過海似的神通廣大。該言論曾被美國知名雜誌《時代》收錄。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以貓為比喻的一種政治理論。

介紹

20世紀70年代,中國的改革是基於鄧小平提出的“貓論”,即“不管黑貓白貓,抓得到老鼠就是好貓。”鄧小平的“貓論”對中國具有巨大的歷史進步性,突破了我們傳統的社會主義思維方式,發動經濟改革,實行對外開放。

事實證明,在鄧小平理論指引下,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進步提高。從“貓論”產生的時代背景、深遠廣泛的影響力以及得到巨大解放的社會生產力等各方面來看,中共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選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完全正確。這不僅是中共的選擇,也是歷史的選擇,更是廣大人民民眾的選擇,人民才是歷史的締造者。

小平同志的語錄實在、好理解、易接受,民眾喜聞樂見,只要日子過得好就行,老百姓不愛聽大道理。改革開放幾十年,得到實惠的老百姓津津樂道、念念不忘的依然是這條“貓論”,它的實用主義哲學魅力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了人們進行人生選擇的最高思想信條,曾經倍受爭論和非議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成了當今社會選擇的最高理性準則。

相關介紹

小平“貓論”民諺背後的真理

2007年02月14日16:38  人民網

生產關係究竟以什麼形式為最好,恐怕要採取這樣一種態度,就是哪種形式在哪個地方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地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就採取哪種形式;民眾願意採取哪種形式,就應該採取哪種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來……“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摘自1962年鄧小平《怎么恢復農業生產》講話)

綜述

” 貓論“ ” 貓論“

“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

一句民間諺語能夠和一個時代聯繫起來,除了語言本身的直白和傳誦感外,更重要的是它來源於民眾的切身實踐,能夠直指民眾的深刻需求。

1978年春,距離北京1000多華里,山東一個偏僻的村落。一戶農民被當成“資本主義暴發戶”典型批鬥,原因是村里除了這戶農民外,其餘各家都在外討飯。

這是浩劫剛剛過去的時代。僵化而強大的體制及理論體系仍極具統治力,與此相應的是多年積貧後瀕臨崩潰的社會經濟。窮則思變的衝動與僵而不死的思想體系已勢如水火。

什麼能做、什麼不能;什麼是社會主義、什麼不是,沒有現成的答案。

鄧小平認為,搞理論爭論,就會貽誤時機,錯過發展機遇。空洞的爭論無濟於事,真理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檢驗,應該大膽地實踐,大膽地試,先不要下結論,幹了再說。“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

“貓論”改變了過去凡事都要先以意識形態考量、凡事都要先從政治著眼、凡事都要先問問教條的思維習慣。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貓論”成為中國將社會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發展上的一個理論標誌。

由此,個體正當的利益驅動得到了表演的機會,從而極大激發了整體的潛能。1980年末的統計顯示了這一點:堅守在人民公社陣營裡邊的產量不增不減,包產到組的地方增產10%到20%;包產到戶的地方增產30%到50%.

“貓論”貫穿於改革開放的各個階段,在很多場合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鄉鎮企業、特區、私營經濟、證券、股票……與此同時,由“貓論”開啟的思維之門已經洞開,個體、群體的創造趨於活躍,市場變得豐富起來。

故事

鄧小平 貓緣

西單東南的一處普通四合院,是四川飯店的舊址。當年鄧小平最喜歡到四川飯店的宋廳,廳內掛有一幅黑貓白貓圖。據稱,小平曾在此談到過姓“資”姓“社”問題。

貓論 貓論

鄧小平家中也掛有一幅《雙貓圖》。一隻貓毛色雪白、茸毛輕柔,另一隻貓毛色烏黑、黑里透亮。畫的上方,是幾行遒勁蒼老的題詞:“不管白貓黑貓,會捉老鼠就是好貓。”畫者是被譽為“江南貓王”的著名畫家陳蓮濤。

1984年,鄧小平在上海時,得知“江南貓王”仍健在,便托人捎信向陳蓮濤致意。陳精心構思,畫了一幅《雙貓圖》,托人敬獻給鄧小平。

貓有靈性,目光敏銳,活力充足,外柔內剛,這一點跟小平很相像。

坊間流傳一種說法,貓有九命,所以鄧小平三落三起,每次下落後,都反彈得更高。

回眸

“貓論”挨批一舉成名

1992年春天,88歲的鄧小平南巡武昌、深圳和珠海。

也就在那一年,“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成為坊間最流行的話語。2001年,APEC首腦峰會上,這句話成為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的開場白,寓意亞洲現在最需要的是發展。

“貓論”溯源,要回溯至上世紀60年代。

1962年,一些農村地區為了應對饑荒和自然災害,自發產生了包產到戶、責任田等各種各樣的生產形式。

這些變化,在黨內引起較大爭論。

7月2日,中共中央書記處開會討論“包產到戶”問題。鄧小平認為,哪種生產形式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地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就採取哪種形式。他引用劉伯承經常說起的四川諺語:“不管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陳雲等對此表示贊同。這只是一次內部會議的講話,“貓論”並沒有傳播。

1962年7月7日,鄧小平接見出席共青團三屆七中全會全體同志時,再次借用這句諺語來表述他對恢復農業生產和包產到戶的看法。該講話後收入《鄧小平文選》。

這是“貓論”第一次公之於眾。後來訛傳為:“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

“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本是四川農村的一句俗語。天府之國,田多糧多,鼠多貓亦多。農人養貓,為的是滅鼠護糧。所以,黃貓也罷,黑貓也罷,只要能捉住老鼠,就是好貓。“貓論”就是在這種共識的基礎上應運而生並逐漸流傳起來的。

鄧小平的同鄉和戰友劉伯承,每逢大戰在即,經常脫口而出的就是這句話。

鄧小平1962年的這兩次講話,不久即因毛澤東批評“搞單幹風”收回。

“文化大革命”期間,“黃貓黑貓”這個比喻更被指責為“唯生產力論”,遭到批判。

“貓論”挨批,反而推動了它的傳播。

1976年前後,毛澤東點名批評鄧小平。毛澤東說:“他這個人是不抓階級鬥爭的,歷來不提這個綱。還是‘白貓、黑貓’啊,不管是帝國主義還是馬克思主義。”“黑貓白貓論”就此成名。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貓論”成為了中國將社會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發展上的一個理論標誌。

上世紀80年代初,薄一波曾問鄧小平,對“黑貓白貓”這個說法現在怎么看?鄧小平回答:“第一,我現在不收回;第二,我是針對當時的情況說的。”

1985年,鄧小平再度當選美國《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被摘登在《時代》周刊上。“貓論”的影響擴大到世界。

新京報 2004年8月20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