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豳風·七月

國風·豳風·七月

《國風·豳風·七月》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此詩反映了周代早期的農業生產情況和農民的日常生活情況,不僅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也是一首傑出的敘事兼抒情的名詩。全詩共分為八章。第一章從歲寒寫到春耕開始;第二章寫婦女蠶桑;第三章寫布帛衣料的製作;第四章寫獵取野獸;第五章寫一年將盡,為自己收拾屋子過冬;第六章寫采藏果蔬和造酒,這都是為公家的,為自己采藏的食物是瓜瓠麻子苦菜之類;第七章寫收成完畢後為公家做修屋或室內工作,然後修理自家的茅屋;末章寫鑿凍的勞動和一年一次的年終燕飲。此詩通篇用“賦”的手法,圍繞著一個“苦”字,按照季節的先後,從年初寫到年終,從種田養蠶寫到打獵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層次的工作面和高強度的勞動,語言樸實無華,完全是用鋪敘的手法寫成的,語調淒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著一部沉重的歷史。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發 ,二之日栗烈 。無衣無褐 ,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 ,四之日舉趾 。同我婦子,饁彼南畝 ,田畯至喜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 ,有鳴倉庚 。女執懿筐 ,遵彼微行 ,爰求柔桑 。春日遲遲 ,采蘩祁祁 。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

七月流火,八月萑葦 。蠶月條桑 ,取彼斧斨 ,以伐遠揚 ,猗彼女桑 。七月鳴鵙 ,八月載績。載玄載黃 ,我朱孔陽 ,為公子裳。

四月秀葽 ,五月鳴蜩 。八月其獲,十月隕蘀 。一之日於貉 ,取彼狐狸,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 ,載纘武功 ,言私其豵 ,獻豜於公 。

五月斯螽動股 ,六月莎雞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 ,塞向墐戶 。嗟我婦子,曰為改歲 ,入此室處。

六月食郁及薁 ,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剝棗 ,十月獲稻,為此春酒 ,以介眉壽 。七月食瓜,八月斷壺 ,九月叔苴 ,采荼薪樗 ,食我農夫。

九月築場圃 ,十月納禾稼 。黍稷重穋 ,禾麻菽麥 。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 。晝爾於茅,宵爾索綯 。亟其乘屋 ,其始播百穀。

二之日鑿冰沖沖 ,三之日納於凌陰 。四之日其蚤 ,獻羔祭韭 。九月肅霜 ,十月滌場 。朋酒斯饗 ,曰殺羔羊。躋彼公堂 ,稱彼兕觥 ,萬壽無疆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七月流火:火(古讀huǐ),或稱大火,星名,即心宿。流,流動。每年夏曆五月,黃昏時候,這星當正南方,也就是正中和最高的位置。過了六月就偏西向下了,這就叫做“流”。

授衣:將裁製冬衣的工作交給女工。九月絲麻等事結束,所以在這時開始做冬衣。

一之日:十月以後第一個月的日子。以下二之日、三之日等仿此。為豳曆紀日法。觱(bì)發(bō):大風觸物聲。

栗烈:或作“凜冽”,形容氣寒。

褐:粗布衣。

於:猶“為”。為耜是說修理耒耜(耕田起土之具)。

趾:足。 “舉趾”是說去耕田。

饁(yè):饋送食物。畝:指田身。田耕成若干壟,高處為畝,低處為畎。田壟東西向的叫做“東畝”,南北向的叫做“南畝”。這兩句是說婦人童子往田裡送飯給耕者。

田畯(jùn):農官名,又稱農正或田大夫。

春日:指二月。載:始。陽:溫暖。

倉庚:鳥名,就是黃鶯。

懿(yì):深。

微行:小徑(桑間道)。

爰(yuán):語詞,猶“曰”。柔桑:初生的桑葉。

遲遲:天長的意思。

蘩(fán):菊科植物,即白蒿。古人用於祭祀,女子在嫁前有“教成之祭”。一說用蘩“沃”蠶子,則蠶易出,所以養蠶者需要它。其法未詳。祁祁:眾多(指采蘩者)。

公子:指國君之子。殆及公子同歸:是說怕被公子強迫帶回家去。一說指怕被女公子帶去陪嫁。

萑(huán)葦:蘆葦。八月萑葦長成,收割下來,可以做箔。

蠶月:指三月。條桑:修剪桑樹。

斨(qiāng):方孔的斧頭。

遠揚:指長得太長而高揚的枝條。

猗(yǐ):《說文》《廣雅》作“掎”,牽引。“掎桑”是用手拉著桑枝來采葉。南朝樂府詩《採桑度》云:“系條采春桑,采葉何紛紛”,似先用繩系桑然後拉著繩子采。女桑:小桑。

鵙(jú):鳥名,即伯勞。

玄:是黑而赤的顏色。玄、黃指絲織品與麻織品的染色。

朱:赤色。陽:鮮明。以上二句言染色有玄有黃有朱,而朱色尤為鮮明。

葽(yāo):植物名,今名遠志。秀葽:言遠志結實。

蜩(tiáo):蟬。

隕蘀(tuò):落葉。

貉:通“禡(mà)”。田獵者演習武事的禮叫禡祭或貉祭。於貉:言舉行貉祭。《鄭箋》:“於貉,往博貉以自為裘也。”

同:聚合,言狩獵之前聚合眾人。

纘(zuǎn):繼續。武功:指田獵。

豵(zòng):一歲小豬,這裡用來代表比較小的獸。私其豵:言小獸歸獵者私有。

豜(jiān):三歲的豬,代表大獸。大獸獻給公家。

斯螽(zhōng):蟲名,蝗類,即蚱蜢、螞蚱。舊說斯螽以兩股相切發聲,“動股”言其發出鳴聲。

莎雞:蟲名,今名紡織娘。振羽:言鼓翅發聲。

穹:窮盡,清除。窒:堵塞。穹窒:言將室內滿塞的角落搬空,搬空了才便於熏鼠。

向:朝北的窗戶。墐:用泥塗抹。貧家門扇用柴竹編成,塗泥使它不通風。

曰:《漢書》引作“聿”,語詞。改歲:是說舊年將盡,新年快到。

郁:植物名,唐棣之類。樹高五六尺,果實像李子,赤色。薁(yù):植物名,果實大如桂圓。一說為野葡萄。

菽(shū):豆的總名。

剝(pū):讀為“撲”,打。

春酒:冬天釀酒經春始成,叫做“春酒”。棗和稻都是釀酒的原料。

介:祈求。眉壽:長壽,人老眉間有豪毛,叫秀眉,所以長壽稱眉壽。

壺:葫蘆。

叔:拾。苴(jū):秋麻之籽,可以吃。

樗(chū):木名,臭椿。薪樗:言采樗木為薪。

場:是打穀的場地。圃:是菜園。春夏做菜園的地方秋冬就做成場地,所以場圃連成一詞。

納:收進穀倉。稼:古讀如“故”。禾稼:穀類通稱。

重:即“種”,是先種後熟的谷。穋(lù):即稑(lù),稑是後種先熟的谷。

禾麻菽麥:這句的“禾”是專指一種穀,即今之小米。

功:事。宮功:指建築宮室,或指室內的事。

索:動詞,指制繩。綯(táo):繩。索綯:是說打繩子。上兩句言白天取茅草,夜晚打繩子。

亟:急。乘屋:蓋屋。茅和繩都是蓋屋需用的東西。以上三句言宮功完畢後,急忙修理自己的屋子。因為播谷的工作又要開始了,不得不急。

沖沖:古讀如“沉”,鑿冰之聲。

凌:是聚集的水。陰:指藏冰之處。

蚤:讀為“爪”,取。這句是說取冰。

獻羔祭韭(jiǔ):這句是說用羔羊和韭菜祭祖。《禮記·月令》說仲春獻羔開冰,四之日正是仲春。

肅霜:猶“肅爽”,雙聲連語。這句是說九月天高氣爽。

滌場:清掃場地。這句是說十月農事完全結束,將場地打掃乾淨。一說“滌場”即“滌盪”,“十月滌盪”是說到了十月草木搖落無餘。

朋酒:兩樽酒。這句連下句是說年終燕樂。

躋(jī):登。公堂:或指公共場所,不一定是國君的朝堂。

稱:舉。兕(sì)觥(gōng):角爵。古代用獸角做的酒器。

萬:大。無疆:無窮。以上三句言升堂舉觴,祝君長壽。

1.

七月流火:火(古讀huǐ),或稱大火,星名,即心宿。流,流動。每年夏曆五月,黃昏時候,這星當正南方,也就是正中和最高的位置。過了六月就偏西向下了,這就叫做“流”。

2.

授衣:將裁製冬衣的工作交給女工。九月絲麻等事結束,所以在這時開始做冬衣。

3.

一之日:十月以後第一個月的日子。以下二之日、三之日等仿此。為豳曆紀日法。觱(bì)發(bō):大風觸物聲。

4.

栗烈:或作“凜冽”,形容氣寒。

5.

褐:粗布衣。

6.

於:猶“為”。為耜是說修理耒耜(耕田起土之具)。

7.

趾:足。 “舉趾”是說去耕田。

8.

饁(yè):饋送食物。畝:指田身。田耕成若干壟,高處為畝,低處為畎。田壟東西向的叫做“東畝”,南北向的叫做“南畝”。這兩句是說婦人童子往田裡送飯給耕者。

9.

田畯(jùn):農官名,又稱農正或田大夫。

10.

春日:指二月。載:始。陽:溫暖。

11.

倉庚:鳥名,就是黃鶯。

12.

懿(yì):深。

13.

微行:小徑(桑間道)。

14.

爰(yuán):語詞,猶“曰”。柔桑:初生的桑葉。

15.

遲遲:天長的意思。

16.

蘩(fán):菊科植物,即白蒿。古人用於祭祀,女子在嫁前有“教成之祭”。一說用蘩“沃”蠶子,則蠶易出,所以養蠶者需要它。其法未詳。祁祁:眾多(指采蘩者)。

17.

公子:指國君之子。殆及公子同歸:是說怕被公子強迫帶回家去。一說指怕被女公子帶去陪嫁。

18.

萑(huán)葦:蘆葦。八月萑葦長成,收割下來,可以做箔。

19.

蠶月:指三月。條桑:修剪桑樹。

20.

斨(qiāng):方孔的斧頭。

21.

遠揚:指長得太長而高揚的枝條。

22.

猗(yǐ):《說文》《廣雅》作“掎”,牽引。“掎桑”是用手拉著桑枝來采葉。南朝樂府詩《採桑度》云:“系條采春桑,采葉何紛紛”,似先用繩系桑然後拉著繩子采。女桑:小桑。

23.

鵙(jú):鳥名,即伯勞。

24.

玄:是黑而赤的顏色。玄、黃指絲織品與麻織品的染色。

25.

朱:赤色。陽:鮮明。以上二句言染色有玄有黃有朱,而朱色尤為鮮明。

26.

葽(yāo):植物名,今名遠志。秀葽:言遠志結實。

27.

蜩(tiáo):蟬。

28.

隕蘀(tuò):落葉。

29.

貉:通“禡(mà)”。田獵者演習武事的禮叫禡祭或貉祭。於貉:言舉行貉祭。《鄭箋》:“於貉,往博貉以自為裘也。”

30.

同:聚合,言狩獵之前聚合眾人。

31.

纘(zuǎn):繼續。武功:指田獵。

32.

豵(zòng):一歲小豬,這裡用來代表比較小的獸。私其豵:言小獸歸獵者私有。

33.

豜(jiān):三歲的豬,代表大獸。大獸獻給公家。

34.

斯螽(zhōng):蟲名,蝗類,即蚱蜢、螞蚱。舊說斯螽以兩股相切發聲,“動股”言其發出鳴聲。

35.

莎雞:蟲名,今名紡織娘。振羽:言鼓翅發聲。

36.

穹:窮盡,清除。窒:堵塞。穹窒:言將室內滿塞的角落搬空,搬空了才便於熏鼠。

37.

向:朝北的窗戶。墐:用泥塗抹。貧家門扇用柴竹編成,塗泥使它不通風。

38.

曰:《漢書》引作“聿”,語詞。改歲:是說舊年將盡,新年快到。

39.

郁:植物名,唐棣之類。樹高五六尺,果實像李子,赤色。薁(yù):植物名,果實大如桂圓。一說為野葡萄。

40.

菽(shū):豆的總名。

41.

剝(pū):讀為“撲”,打。

42.

春酒:冬天釀酒經春始成,叫做“春酒”。棗和稻都是釀酒的原料。

43.

介:祈求。眉壽:長壽,人老眉間有豪毛,叫秀眉,所以長壽稱眉壽。

44.

壺:葫蘆。

45.

叔:拾。苴(jū):秋麻之籽,可以吃。

46.

樗(chū):木名,臭椿。薪樗:言采樗木為薪。

47.

場:是打穀的場地。圃:是菜園。春夏做菜園的地方秋冬就做成場地,所以場圃連成一詞。

48.

納:收進穀倉。稼:古讀如“故”。禾稼:穀類通稱。

49.

重:即“種”,是先種後熟的谷。穋(lù):即稑(lù),稑是後種先熟的谷。

50.

禾麻菽麥:這句的“禾”是專指一種穀,即今之小米。

51.

功:事。宮功:指建築宮室,或指室內的事。

52.

索:動詞,指制繩。綯(táo):繩。索綯:是說打繩子。上兩句言白天取茅草,夜晚打繩子。

53.

亟:急。乘屋:蓋屋。茅和繩都是蓋屋需用的東西。以上三句言宮功完畢後,急忙修理自己的屋子。因為播谷的工作又要開始了,不得不急。

54.

沖沖:古讀如“沉”,鑿冰之聲。

55.

凌:是聚集的水。陰:指藏冰之處。

56.

蚤:讀為“爪”,取。這句是說取冰。

57.

獻羔祭韭(jiǔ):這句是說用羔羊和韭菜祭祖。《禮記·月令》說仲春獻羔開冰,四之日正是仲春。

58.

肅霜:猶“肅爽”,雙聲連語。這句是說九月天高氣爽。

59.

滌場:清掃場地。這句是說十月農事完全結束,將場地打掃乾淨。一說“滌場”即“滌盪”,“十月滌盪”是說到了十月草木搖落無餘。

60.

朋酒:兩樽酒。這句連下句是說年終燕樂。

61.

躋(jī):登。公堂:或指公共場所,不一定是國君的朝堂。

62.

稱:舉。兕(sì)觥(gōng):角爵。古代用獸角做的酒器。

63.

萬:大。無疆:無窮。以上三句言升堂舉觴,祝君長壽。

白話譯文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婦女縫寒衣。十一月北風勁吹,十二月寒氣襲人。沒有好衣沒粗衣,怎么度過這年底?正月開始修鋤犁,二月下地去耕種。帶著妻兒一同去,把飯送到向陽的土地上去,田官十分高興。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婦女縫寒衣。春天陽光暖融融,黃鸝婉轉唱著歌。姑娘提著深竹筐,一路沿著小道走。伸手採摘嫩桑葉,春來日子漸漸長。人來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傷悲,害怕要隨貴人嫁他鄉。

七月大火向西落,八月要把蘆葦割。三月修剪桑樹枝,取來鋒利的斧頭。砍掉高高長枝條,攀著細枝摘嫩桑。七月伯勞聲聲叫,八月開始把麻織。染絲有黑又有黃,我的紅色更鮮亮,獻給貴人做衣裳。

四月遠志結了籽,五月知了陣陣叫。八月田間收穫忙,十月樹上葉子落。十一月上山獵貉,獵取狐狸皮毛好,送給貴人做皮襖。十二月獵人會合,繼續操練打獵功。打到小豬歸自己,獵到大豬獻王公。

五月蚱蜢彈腿叫,六月紡織娘振翅。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來到屋檐下。九月蟋蟀進門口,十月鑽進我床下。堵塞鼠洞熏老鼠,封好北窗糊門縫。嘆我妻兒好可憐,歲末將過新年到,遷入這屋把身安。

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八月開始打紅棗,十月下田收稻穀。釀成春酒美又香,為了主人求長壽。七月裡面可吃瓜,八月到來摘葫蘆。九月拾起秋麻子,採摘苦菜又砍柴,養活農夫把心安。

九月修築打穀場,十月莊稼收進倉。黍稷早稻和晚稻,粟麻豆麥全入倉。嘆我農夫真辛苦,莊稼剛好收拾完,又為官家築宮室。白天要去割茅草,夜裡趕著搓繩索。趕緊上房修好屋,開春還得種百穀。

十二月鑿冰沖沖,正月搬進冰窖中。二月開初祭祖先,獻上韭菜和羊羔。九月寒來始降霜,十月清掃打穀場。兩槽美酒敬賓客,宰殺羊羔大家嘗。登上主人的廟堂,舉杯共同敬主人,齊聲高呼壽無疆。  

創作背景

《國風·豳風·七月》是《詩經·國風》中最長的一首詩。《毛詩序》說:“《七月》,陳王業也。周公遭變,故陳后稷先公風化之所由、至王業之艱難也。”陳奐《詩毛氏傳疏》則認為是“周公遭管蔡之變而作”,兩者時間相距甚遠,似不可憑信。《漢書·地理志》云:“昔后稷封斄,公劉處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鎬,其民有先王遺風,好稼穡,務本業,故豳詩言農桑衣食之本甚備。”據此,此篇當作於西周初期,即公劉處豳時期。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豳地在今陝西旬邑、彬縣一帶,公劉時代周之先民還是一個農業部落。《豳風·七月》反映了這個部落一年四季的勞動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它的作者當是部落中的成員,所以口吻酷肖,角度極準,從各個側面展示了當時社會的風俗畫,凡春耕、秋收、冬藏、採桑、染績、縫衣、狩獵、建房、釀酒、勞役、宴饗,無所不寫。

詩從七月寫起,按農事活動的順序,以平鋪直敘的手法,逐月展開各個畫面。詩中使用的是周曆。周曆以夏曆(今之農曆,一稱陰曆)的十一月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皆與夏曆相同。“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蠶月”,即夏曆的三月。戴震《毛鄭詩考證》指出:周時雖改為周正(以農曆十一月為正月歲首),但民間農事仍沿用夏曆。

首章以鳥瞰式的手法,概括了勞動者全年的生活,向讀者展示了那個悽苦艱辛的歲月。同時它也為以後各章奠定了基調,提示了總綱。朱熹《詩集傳》云:“此章前段言衣之始,後段言食之始。二章至五章,終前段之意。六章至八章,終後段之意。”在結構上如此安排,確是相當嚴謹。所謂“衣之始”、“食之始”,實際上指農業社會中耕與織兩大主要事項。這兩項是貫穿全篇的主線。首章是說九月里婦女“桑麻之事已畢,始可為衣”。十一月以後便進入朔風凜冽的冬天,農夫們連粗布衣衫也沒有一件,怎么能度過年關,故而發出“何以卒歲”的哀嘆。可是春天一到,他們又整理農具到田裡耕作。老婆孩子則到田頭送飯,田官見他們勞動很賣力,不由得面露喜色。民間詩人以粗線條勾勒了一個框架,當時社會生活的整體風貌已呈現在讀者面前。以後各章便從各個側面、各個局部進行較為細緻的刻畫。

詩的二、三章情調逐漸昂揚,色調逐漸鮮明。明媚的春光照著田野,鶯聲嚦嚦。背著筐兒的婦女,結伴兒沿著田間小路去採桑。她們的勞動似乎很愉快,但心中不免懷有隱憂:“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首章“田唆至喜”,只是以輕輕的一筆點到了當時社會的階級關係,這裡便慢慢地加以展開。“公子”,論者多謂豳公之子。豳公占有大批土地和農奴,他的兒子們對農家美貌女子也享有與其“同歸”的特權。漢樂府《秋胡行》和《陌上桑》詩中似乎有這樣的影子,雖然那是千年以後的事,但生活中的規律往往也會出現某些相似的地方。姑娘們的美貌使她們擔心人身的不自由;姑娘們的靈巧和智慧,也使她們擔心勞動果實為他人所占有:“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她們織出五顏六色的絲綢,都成了公子身上的衣裳,正如宋人張俞的《蠶婦》詩所說:“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四、五兩章雖從“衣之始”一條線發展而來,但亦有發展變化。“秀葽”、“鳴蜩”,帶有起興之意,下文重點寫狩獵。他們打下的狐狸,要“為公子裘”;他們打下的大豬,要貢獻給豳公,自己只能留下小的吃。這裡再一次描寫了當時的階級關係。五章著重寫昆蟲以反映季節的變化,由蟋蟀依人寫到寒之將至,筆墨工細,繪影繪聲,饒有詩意。《詩集傳》云:“斯螽、莎雞、蟋蟀,一物隨時變化而異其名。動股,始躍而以股鳴也。振羽,能飛而以翅鳴也。”詠物之作,如此細膩,令人驚嘆。“穹窒熏鼠”以下四句,寫農家打掃室內,準備過冬,在結構上“亦以終首章前段禦寒之意”。

六、七、八章,承“食之始”一條線而來,好像一組連續的電影鏡頭,表現了農家樸素而安詳的生活:六、七月里他們“食郁(郁李)及薁”、“亨(烹)葵(葵菜)及菽(豆子)”。七、八月里,他們打棗子,割葫蘆。十月里收下稻穀,釀製春酒,給老人祝壽。可是糧食剛剛進倉,又得給老爺們營造公房,與上面所寫的自己的居室的破爛簡陋適成鮮明對比。“築場圃”、“納禾稼”,寫一年農事的最後完成。正如《詩集傳》引呂氏所云:“此章(第七章)終始農事,以極憂勤艱難之意。”

到了最後一章,也就是第八章,詩人用較愉快的筆調描寫了這個村落宴飲稱觴的盛況。一般論者以為農夫既這么辛苦,上頭又有田官監督、公子剝削,到了年終,不可能有條件有資格“躋彼公堂,稱彼兕觥”。其實社會是複雜的,即使在封建社會的中期,農民年終時也相互邀飲,如宋代秦觀《田居四首》所寫:“田家重農隙,翁嫗相邀迓。班坐釃酒醪,一行三四謝。”陸游《游山西村》詩也說:“莫笑田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豳風·七月》所寫上古社會的西周村落生活,農閒之時,舉酒慶賀,也是情理中事。

中國古代詩歌一向以抒情詩為主,敘事詩較少。這首詩卻以敘事為主,在敘事中寫景抒情,形象鮮明,詩意濃郁。通過詩中人物娓娓動聽的敘述,又真實地展示了當時的勞動場面、生活圖景和各種人物的面貌,以及農夫與公家的相互關係,構成了西周早期社會一幅男耕女織的風俗畫。《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三種,這首詩正是採用賦體,“敷陳其事”、“隨物賦形”,反映了生活的真實。  

名家點評

朱熹《詩集傳》:“仰觀星日霜露之變,俯察昆蟲草木之化,以知天時,以授民事。女服事乎內,男服事乎外,上以誠愛下,下以忠利上。父父子子,夫夫婦婦,養老而慈幼,食力而助弱。其祭祀也時,其燕享也節。此《七月》之義也。”

姚際恆《詩經通論》:“鳥語蟲鳴,草榮木實,似《月令》;婦子入室,茅綯升屋,似《風俗書》;流火寒風,似《五行志》;養老慈幼,躋堂稱觥,似庠序禮;田官染職,狩獵藏冰,祭獻執宮,似國家典制書。其中又有似《採桑圖》、《田家樂圖》、《食譜》、《谷譜》、《酒經》:一詩之中,無不具備,洵天下之至文也!”

方玉潤《詩經原始》:“《豳》僅《七月》一篇所言皆農桑稼穡之事。非躬親隴畝,久於其道者,不能言之親切有味也如是。周公生長世胄,位居冢宰,豈暇為此?且公劉世遠,亦難代言。此必古有其詩,自公始陳王前,俾知稼穡艱難,並王業所自始,而後人遂以為公作也。”“今玩其辭,有樸拙處,有疏落處,有風華處,有典核處,有蕭散處,有精緻處,有淒婉處,有山野處,有真誠處,有華貴處,有悠揚處,有莊重處。無體不備,有美必臻。晉、唐後,陶、謝、王、孟、韋、柳田家諸詩,從未見臻此境界。”

皮錫瑞《經學通論》:“此詩言月者皆夏正,言一、二、三、四之日皆周正,改其名不改其實。”

吳闓生《詩義會通》:“此詩天時、人事、百物、政令、教養之道,無所不賅,而用意之處尤為神行無跡。神妙奇偉,殆有非語言形容所能曲盡者。洵六籍中之至文矣!”

余冠英《詩經選》:“這詩敘述農人全年的勞動。絕大部分的勞動是為公家的,小部分是為自己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