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71年春,在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北山岡地下50~60厘米深處,出土了一件玉龍文物。這是一塊打磨得很光滑的墨綠色玉龍,高26厘米,體捲曲為C字形﹔頭尾完整,頭是長形的,嘴緊閉鼻端呈平面狀,如豬嘴﹔雙眼凸起為梭形如馬眼,頸部有鬣鬃毛揚起,亦如馬狀﹔龍體中央有一孔,為穿繩懸掛之孔﹔龍尾內卷,如鳥尾。此三星他拉玉龍之時代距今約5000年,為紅山文化之遺物。
發掘
1988年仍在翁牛特旗另一紅山文化遺址,又發現一玉龍,造型與三星他拉玉龍相似,只是鼻端不是平的,呈馬嘴狀。時代比三星他拉玉龍更早一些。
1987年5月至1988年9月,在河南省濮陽縣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又發現了用蚌殼擺塑的龍虎形象。龍的造型在墓主人的右側,長1.78米,高0.67米,昂首、張口、有角、曲頸、弓身,有前後腿和四爪,尾甚長且後翹。此蚌殼龍的時代距今約6400年左右,被譽為“天下第一龍”。在此龍附近,又有類似的龍虎造型,還有人騎龍騰飛之狀,同時出土的還有精緻的石斧。
1993年6月,湖北省黃梅縣白湖鄉張城村焦墩遺址,又發現了距今6000年左右的卵石擺塑龍,長4.46米,高2.28米,寬0.3~0.65米。這是龍的側面圖桉。龍頭上昂形如牛頭,上有一角﹔龍身作波浪狀如蛇形,嵴部有三鰭,腹下有三足﹔龍尾上卷。龍身上還有各種顏色的卵石擺成的鱗。此龍昂首、曲頸、伸足、卷尾如騰飛狀。
1994~1995年,在遼寧阜新查海遺址,發現了距今七八千年的石塊擺塑龍,其位置正在巨大居民聚落的中心,在一大房址南側,再向南尚有排列的墓葬和祭祀坑。此石塊龍更長更大,達20米左右,寬2米,昂首、張口、彎頸弓背,這是用大小均等的紅褐色小石塊擺塑而成的。從密集的房址和大型的房屋看,當時人們已經定居並有較進步的鋤耕農業。
從以上文物中的龍可知,早在七八千年前,龍即已作為一種氏族或部族的標誌,已作為祭祀的對象和祖先的象徵。顯然它已為遠古圖騰無疑。按照圖騰的定義,它是被古代人作為自己的祖先或有血緣關係的親屬加以崇拜的。它的形象被畫在身上、房屋上作為一種標誌,為的是使圖騰便於識別自己的子孫而加以佑護。聯繫到中國古書上常見的如“越人斷髮文身以像龍子”、“以避蛟龍之害”( 參見《淮南子﹒原道訓》、《說苑﹒奉使篇》及《漢書﹒地理志》等書)等記載,我們完全可以說,龍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圖騰。
遼寧建平出土的玉豬龍是紅山文化後期玉器製品,豬首龍身,通體呈雞骨白色,局部有黃色的土沁。龍體蜷曲如玉玦形,首尾相連,器體厚重,造型粗獷。豬首形象刻劃逼真,肥首大耳,大眼闊嘴,吻部前突,口微張,露出獠牙,面部以陰刻線表現眼圈、皺紋。中央的環孔光滑,背部有一可穿繩系掛的小孔。玉豬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也是目前所知時代最早的龍形器物之一。
複製搜尋
複製搜尋
傳說
在傳說中,中國最古老的祖先,從盤古、伏羲、女蝸、黃帝、顓頊,到堯、舜、禹等人,均為龍形龍體。我們中華兒女均為“龍的傳人”,是自古而然的。關於此問題,參見陳真《“龍的傳人”無庸置疑》一文,此不贅言。
值得注意的是,以龍為圖騰的民族之多與地域之廣,遍及南北各族,這恰恰說明,龍作為中華民族之象徵,已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如今在全國各地,龍城、龍亭、龍潭、龍山、龍江、龍門、龍泉、龍舟、龍柱、龍橋、龍洞、龍樹、龍港、龍井、龍宮、龍殿、龍王廟、龍王堂……到處可見。在雲南不少民族中,龍的節日很多,有的民族甚至每個月都有一個龍的節日。關於龍的風俗,作者曾在《中華文明之光》系列電視片之第二集《說龍》中作了介紹。
(參見《中華文明之光》第1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從西藏、雲南、貴州到中原大地直到新疆、內蒙、吉林、黑龍江,龍的形象無處不在,中華兒女對“龍”情有獨鍾。這是幾千年歷史傳承的結果,絕不是偶然的。其最根本的原因,作者以為就是因為龍的形象體現了我們的民族精神,值得我們作更深入細緻的分析。
龍圖騰文化
我們知道,龍作為圖騰有明顯的特點,與一般的圖騰不同。它不是一種實有的自然生物,而是一種自然界不存在的幻想中的複合圖騰。按照古代畫龍“三停九似”的說法,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宋代羅願《爾雅翼》“釋龍”)聞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一文中對龍之形成又作了更綿密的考証,認為龍圖騰是在氏族兼併的過程中複合好多個氏族的圖騰而成的,他說:
“龍圖騰,不拘它局部的像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魚,像鳥,像鹿都好,它的主幹部分和基本形態卻是蛇。這表明在當初那眾圖騰單位林立的時代,內中以蛇圖騰為最強大,眾圖騰的合併與融化,便是這蛇圖騰兼併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金文 字(誄鍾,王孫鍾)的偏旁從巳,而巳即蛇,可見龍的基調還是蛇。大概圖騰未合併以前,所謂龍者只是一種大蛇。這種蛇的名字便叫做龍。後來有一個以這種大蛇為圖騰的團族 (klan)兼併了、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於是便成為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龍了。
詞語解釋
龍首的豬。指 安祿山 。 宋 樂史 《楊太真外傳》卷下:“﹝ 唐玄宗 ﹞嘗與( 安祿山 )夜燕, 祿山 醉臥,化為一豬而龍首。左右遽告帝。帝曰:‘此豬龍,無能為。’終不殺,卒亂中國。” 宋 范成大 《題》詩之三:“忽報豬龍掀宇宙, 阿瞞 虛讀相書來。”一本作“ 豬龍 ”。
(1). 宋 樂史 《楊太真外傳》卷下:“又嘗與夜燕, 祿山 醉臥,化為一豬而龍首,左右遽告帝。帝曰:‘此豬龍,無能為。’終不殺,卒亂中國。”一本作“ 豬龍 ”。後即用以代指 安祿山 。 宋 范成大 《題》詩之三:“忽報豬龍掀宇宙, 阿瞞 虛讀相書來。”
(2).泉名。在今 四川省 眉山縣 。 宋 蘇軾 《東坡志林·豬母佛》:“ 眉州 青神縣 道側有一小佛屋,俗謂之‘豬母佛’,雲百年前有牝豬伏於此,化為泉,有二鯉魚在泉中,云:‘蓋豬龍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