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地環境
象州縣位於廣西中部、來賓市東部,轄7鎮4鄉,行政區域面積1898.4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6萬畝,森林覆蓋率42.5%。象州縣氣候條件優越, 屬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季風區,季風特點顯著,有雨季、旱季之分。年平均氣溫20.7℃,年平均降雨量1332.5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76%。 縣內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河網密集,水庫眾多,環境良好,種植水稻的條件優越。同時,該縣勞動力充足,2010年全縣總人口為35萬人,其中農村人口31.3萬;耕地面積65.7萬畝,其中水田面積34.7萬畝;農民人均耕地面積2.1畝,其中人均水田面積1.1畝。素有“桂中糧倉”和“優質米之鄉”的美譽,是國家優質糧食生產基地縣、廣西糧源基地縣、全國和全區糧食生產先進縣。
品種特性
“紅香優新組合科德優紅33”優質水稻是“象州紅米”的主栽品種。該新品種由象州科技型企業——廣西象州黃氏水稻研究所與湖南省農科院、廣西農科院、柳州市農科所、來賓市科技局合作研究培育的優質水稻新品種,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曾獲來賓市科技進步特等獎。
紅香米雜交水稻新組合—科德優紅33,以自育的香型軟米優質三系不育系科德186A為母本與自育的優質紅米香稻恢復系SR33M為父本配組育成。2008年通過廣西農作物品種審定。
該組合糙米赤紅色,精米淡紅色,蒸煮時具有濃郁的廣西荔浦芋香味,米質較優,根據國家農業部稻米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分析,科德優33米質主要指標:糙米率8.12%,整精米率67.6%,長寬比3.1,堊白米率10%,堊白度1.2%膠稠度61mm,直鏈澱粉含量12.2%,除直鏈澱粉含量偏低外,其他指標均達到國標一級米標準;科德優紅33不僅米質比廣西主栽優質米對照的主要品質指標好,主要保健成分維生素B1、B2比對照高30%~60%,維生素E總量是對照的5.3倍,β-胡蘿蔔素含量10mg/100g,花青素含量4.75mg/100g,黃酮類化合物比對照高10.2倍,硒元素是對照的217%,醫學營養研究表明,維生素B1、具有增進食慾與消化功能,維護神經系統正常功能等作用;維生素B2具有利尿消腫、防止過氧化脂質形成作用,並可阻止動脈硬化的發展;黃酮、花青素具有如延緩老化、消除自由基、預防心血管疾病、提高免疫力及抗炎作用、改善糖尿病;β-胡蘿蔔素可能減少前列腺癌、肺癌和肝癌的發生作用最為明顯。因此科德優紅大米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經多次組織品嘗,專家們一致認為科德優紅33煮具有荔浦芋香味。煮飯、粥香味可口,老少皆宜。
生產情況
象州縣紅米種植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在公元13世紀以前的宋代即有種植,過去壯話叫“花米”,只有富人才能吃上,但產量低,種植面積很少。1999年,象州縣農科所技術人員黃日輝農藝師培育出了中國第一個色香味俱全的紅香米雜交稻——紅香優3號,接著又培育出紅香優4號、紅粳、“紅香優新組合科德優紅33”等品種。其中特別受民眾歡迎的是“紅香優新組合科德優紅33”優質水稻,2012年象州“紅香優新組合科德優紅33”優質水稻在象州推廣面積已達11萬畝,產生經濟效益1.32億元以上。
榮譽認證
2004年象州縣取得了21.78萬畝無公害水稻生產產地認定,2005年大米樣品取樣化檢,各項指標都達到無公害大米評定標準,並取得無公害大米產品認證。先後獲得“全國優質糧食生產基地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廣西糧源基地縣”、“全區糧食生產先進縣”、“廣西農業新興優勢產業發展獎(優質糧食)三等獎”、“廣西糧食產業強縣”和“優質米之鄉”等稱號。
地理標誌
根據《農產品地理標誌管理辦法》規定,廣西壯族自治區象州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申請對“象州紅米”農產品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經過初審、專家評審和公示,符合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程式和條件,農業部決定於2012年5月2日準予登記。
保護範圍
象州縣境內的馬坪、石龍、象州、妙皇、運江、寺村、中平、百丈、羅秀、大樂、水晶11個鄉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09°25′00″~110°06′00″,北緯23°44′00″~24°18′00″。
質量控制技術規範
國家標準:AGI2012-01-8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