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白粉病

豇豆白粉病

豇豆白粉病病害症狀主要為害葉片,產生白粉狀斑(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及菌絲體),嚴重時白粉覆蓋整個葉片,逐漸發黃、脫落。 閉囊殼附屬絲多,與菌絲交織在一起,閉囊殼扁球形,黑褐色,直徑81-176微米,內含3-。 分生孢子橢圓形或柱形,單胞無色,產生在分生孢子梗頂部,串生,由上而下順序成熟脫落,最頂部的。

病害症狀

豇豆白粉病病害症狀豇豆白粉病病害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產生白粉狀斑(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及菌絲體),嚴重時白粉覆蓋整個葉片,逐漸發黃、脫落。

發病規律

本病由真菌白粉菌侵染所致。病菌寄主範圍很廣,包括13科60餘種植物,常見的有豌豆、豇豆、菜豆、蠶豆、扁豆、甘藍、芹菜、番茄等作物。在寒冷地區,病菌以閉囊殼隨病殘體留在地上越冬,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落到寄主表面,萌發時產生芽管,後形成菌絲體,並在病部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蔭蔽、晝夜溫差大,多露潮濕,有利於本病發生,在乾旱情況下,由於植株生長不良,抗病力弱,有時發病更為劇烈

防治

噴灑殺菌劑: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15%粉繡寧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50%硫磺懸浮劑200-300倍液,每7-10天噴灑一次,共2-3次。

病原描述

病原為真菌,中文名:蓼白粉菌(Erysiphe polygoni DC.),屬子囊菌亞門。閉囊殼附屬絲多,與菌絲交織在一起,閉囊殼扁球形,黑褐色,直徑81-176微米,內含3-。10個子囊,外有絲狀附屬絲,與營養菌絲相交;子囊長卵形,無色,大小49-82×29-53微米,內含2-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橢圓形,單胞,無色,大小17-30×10-19微米。也有報導由Sphaerotheca fuliginea(Sch.)Poll.單絲殼白粉菌引起,但常見為Oidium sp.(粉孢屬)真菌。菌絲絲狀,表生,以吸器侵入寄主表皮細胞內吸取養分,分生孢子梗棒狀,不分枝,具5-7個隔,分隔處一般不縊縮,但頂部明顯縊縮。分生孢子橢圓形或柱形,單胞無色,產生在分生孢子梗頂部,串生,由上而下順序成熟脫落,最頂部的。1個分生孢子長橢圓形,成熟後脫落。孢子大小25.4-38.1×12.7-17.8微米。病菌除為害豇豆外,還侵染蠶豆、扁豆、菜豆、甘藍、芹菜、番茄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