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白粉病是保護地荷蘭豆的重要病害之一,各地均有發生。輕者發病率10%--30%,重者達40%以上,甚至100%。除為害荷蘭豆外,還可為害豌豆、菜豆、豇豆、芹菜、甘藍等多種蔬菜。
詳細介紹
英文名稱:Rape powdery mildew
病原中文名:十字花科白粉菌
病原拉丁學名:Erysipe cruciferarum (Opiz)Junell
病原分類地位:子囊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寄主:菠菜、白菜、雪裡蕻、榨菜、甘藍、捲心菜等
危害部位:葉片
傳播因子:病殘體
防治指標:初見病葉或有發病中心時
檢疫地位:非檢疫對象
危害症狀:
此病主要危害葉片;成株期比幼苗期發病嚴重。發病初期,葉面產生白色圓形或近圓形的小粉斑
,以後逐漸擴展成1—2厘米的圓形白粉斑;白粉在葉正面比背面多一些。初始白粉可以擦去,低部區域組織仍為正常綠色;嚴重時白粉斑迅速連成一片,致使全葉布滿白色粉狀物,葉片可變成灰白色或紅褐色,最後逐漸變黃、卷素、枯萎,但不脫落。
病原形態特徵:
Erysipe cruciferarum
(Opiz)Junell稱十字花科白粉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異名Ervsiphe
communis (Wallr.&Fr.)Link、Erysiphe martii
Lév.等。閉囊殼聚生至散生,扁球形,暗褐色,直徑88~125µm,具7~39根附屬絲,附屬絲一般不分枝,個別不規則地分枝1次,常呈曲折狀,長70~256µm,長度為閉囊殼的1~2倍,殼內含5~7個子囊。子囊卵形至扁卵形,多具柄,少數近無柄或無柄,大小55.9~76.2×33.0~40.6(µm),內含子囊孢子4~6個。子囊孢子卵形至矩圓卵形,黃色,有的具油滴,大小16.4~23。8×12.2~15.4(µm)。分生孢子柱形,大小27.9~43.2x12.7~17.8(µm)。
浸染循環:
南方全年種植十字花科蔬菜的地區,主要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十字花科蔬菜上輾轉傳播危害。北方主要以閉囊殼在病殘體上越冬,成為翌年該病初侵染源。條件適宜時子囊孢子釋放出來,借風雨傳播,發病後,病部又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多次重複侵染,致病害流行。雨量少的乾旱年份易發病,時晴時雨,高溫、高濕交替有利該病侵染和病情擴展,發病重。
發病環境:
1種植密度大,株、行間郁敝,通風透光不好,發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抗性降低易發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間病殘體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從生的田塊,植株抗性降低,發病重。
3種子帶菌、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機肥帶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殘體的易發病。
4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濕易發病,高溫、乾旱易發病;時晴時雨,高溫、高濕交替
農業防治:
1播種或移栽前,或收穫後,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深翻地滅茬、曬土,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源和蟲源。
2育苗的營養土要選用無菌土,用前曬三周以上;
3和非本科作物輪作,水旱輪作最好。
4選用抗病品種,選用無病、包衣的種子,如未包衣則種子須用拌種劑或浸種劑滅菌。
5育苗移栽,播種後用藥土覆蓋,移栽前噴施一次除蟲滅菌劑,這是防病的關鍵。
6適時早播,早移栽、早培土、早施肥,及時中耕培土,培育壯苗。移栽時汰除病、弱苗。
7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8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蟲嚴重的田塊,在播種前撒施或溝施滅菌殺蟲的藥土,
9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不用帶菌肥料,施用的有機肥不得含有本科作物病殘體。
10採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力,有利於減輕病害。。
11及時防治害蟲,減少植株傷口,減少病菌傳播途徑;發病時及時清除病葉、病株,並帶出田外燒毀,病穴施藥或生石灰。
12高溫乾旱時應科學灌水,以提高田間濕度,減輕蚜蟲、灰飛虱危害與傳毒。嚴禁連續灌水和大水漫灌。澆水時防止水滴濺起,是防止該病的重要措施。
化學防治:
一、拌種劑:
用種子重量0.2%的40%拌種雙粉劑拌種,可減輕該病的發生。
二、發病初期噴施:
2%武夷菌素(Bo-10)水劑200倍液
40%多.硫懸浮劑600倍液
40%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
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
12%綠乳銅乳油500倍液
1、為害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也可為害莖、莢。葉片受害,葉正面開始產生呈白粉狀淺黃色小斑點,以後漸漸擴大成不規則形粉斑,並互相匯合,病斑上覆蓋一層白粉,葉背有紫色或褐色斑,嚴重時葉片枯黃。莖莢受害,莖幹縮、枯黃,莢也乾縮變小。最後病斑上出現小黑點,即閉囊殼。
2、病原
本病是由子囊菌亞門蓼白粉菌侵染引起的。菌絲體表生,分生孢子長橢圓形,閉囊殼附屬絲多,呈菌絲狀,暗褐色。子囊卵形,子囊孢子3--6個,淡黃色,卵形。
3、發生規律
在寒冷的地方,病菌以閉囊殼在土表病殘體上越冬。翌春條件適宜時,產生子囊孢子進行初侵染,借氣流傳播。發病後,病部產生分生孢子,靠氣流進行傳播再侵染。保護地日暖夜涼溫差大,濕度高,易結露,適宜白粉病發生,但在乾燥條件下,病菌仍能萌發,發病也很嚴重。
4、防治技術
1)農業防治。病地實行輪作;選用較抗病的豐產良種;施足底肥,增施磷鉀肥;科學澆水,不宜大水漫灌;加強通風,降低濕度;清潔田園,把病葉、病殘體、病秧等清除出田外,集中深埋或燒毀。
2)生物防治。發病初期,用2%農抗BO-10水劑或農抗120水劑200倍液,隔7d(天)噴1次,連噴2--3次。
3)物理防治。發病初期,用27%高脂膜乳劑80--100倍液,隔6d(天)1次,連噴2--3次。
4)藥劑防治。①噴灑藥液。發病初期,噴45%硫磺膠懸劑300--400倍液或15%三唑酮(粉銹寧)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20%三唑酮(粉銹寧)乳油1000--1500倍液,隔7d(天)噴1次,連噴2--3次。②煙燻。發病前,可用45%百菌清煙劑,每667平方米每次200--250g,傍晚進行,分放4--5個點,點燃冒煙後密閉棚、室,隔7d(天)1次,連熏3--4次。③噴小蘇打。病害剛剛發生,只有個別株有1--2個小斑點時噴小蘇打500倍液,隔3d(天)1次,連噴4--5次,不僅防白粉病,又分解出二氧化碳,提高了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