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書之歲華,其曰可讀
(代“跋”)
南方的冬季,潮濕寒冷,是一年中最難熬的時候。當年,維瓦爾第慵懶地坐在壁爐前,一邊向著火,一邊聽著窗外滴滴答答的雨雪聲,想起那些在冰雪中趔趄的人,一種幸福的愜意油然生起。而今,壁爐消失了,雨雪聲也被鋁合金之類隔絕了,於是,我們在另一種幸福中失卻了痛苦。
這本書就是在丙戊年冬季寫成的。
待到要付梓時,這才意識到犯了一個嚴重錯誤。老祖宗莫扎特早在二百多年前就曾放言:如果所有的音樂都能夠用文字來表達,還要我們這些音樂家做什麼?幸好,這本書里用文字來表達音樂(音符)的部份並不太多,反而那些似乎與音樂不太相關的內容——其實我們認為這些內容比“音樂”自身更為重要——更多一些。英國著名樂評家N·Lebrecht告訴我們:“在‘二戰’之後的幾年中,西方音樂中講故事的權力被學院派的音樂學者從社會史學家手中剝奪了,他們從整體上清除了音樂中令人津津樂道的話題,而只專注於五線譜上的蝌蚪文。”我們無意冒犯權威,只是暗中慶幸自己不專屬於某門某派,犯不著與毫無生氣的“蝌蚪文”較勁,也毋庸“為了大學教員的飯碗而參與門戶之爭”,倒可以鬆弛地作一些旁門思考。
獲取知識的途徑並不是單一的,所以沒有必要把這本書當作教科書——事實上它也不可能是教科書,學究們恐怕並不喜歡它。在我們看來,西方的學術思想很是“怪異”,它提倡百花齊放,但不提供學術“爭鳴”——這裡的所謂“爭鳴”,專指意識形態中的結論性的孰是孰非。這令人想起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荷蘭作家H·W·Van Loon博士在《與世界偉人談心》中“畫蛇添足”地為“愛較真的讀者”寫的話:“在閱讀這本書時,讀者可能會碰到一些在他看來與習慣觀點不合的說法。對此,作者有充分的認識。”
這篇“跋股文”的最後,依照格式,有兩句本無需表達卻又不得不流於表象的話:1,感謝所有支持本書的人;2,期盼得到你的雅正。
阿 申
丁亥年芒種,於“不語樓”
相關簡介
“讀昔樂”可以是閱讀、品讀、釋讀,感性的音樂用文字加以描述會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亦如文學裡的通感,也正如喝茶一般,很多時候並不只是為了止渴,也是為了品嘗茶巾的滋味,邢種喝下去後滿齒留香的感覺。音樂也是有味道的,仿佛書本一樣散發出獨特的氣味!
編輯推薦
本書以大量重建現場的圖片,搭配淺顯易懂的文字,並配有相關樂曲的光碟,完美地將抽象的古典音樂藝術,以具象的畫面展現了出來,使得“閱讀”音樂將更為精彩,是一本古典音樂愛好者的生活之書!
我們沿著一條神秘的道路,漫步走向心靈深處……習慣了聽音樂,倒也不妨試試讀音樂!本書用文字來表達音樂(音符)的部分並不太多,倒是那些似乎與音樂不太相關的內容更多一些,但書中以大量圖片搭配淺顯的文字,並配有相關樂曲的光碟,以具象的畫面展現了出來,等著你去“閱讀”!
作者簡介
阿申(歐陽申),記者、節目主持人,湖北省音樂家協會會員。在CTBS音樂台主持古典音樂節目《阿申愛樂》四千餘小時,以小提琴演奏家身份在國,內外演奏音樂會兩百多場;是數十所大學及國家公共圖書館定期主講人,其講稿著作權歸入國家文化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文藝作品十餘次獲得“中國廣播獎”等國家級政府大獎。
圖書目錄
1 耳朵的佳肴——音樂之形成
耳朵的假說
人聲之利弊
音樂的武
2 “巴洛克”的復調帝國——我們的“音樂之父”巴赫
巴洛克
“單調”與“復調”
南方人、北方人
圖林根
克滕、萊比錫
音樂的奉獻
音樂之父
3 “哈里路亞”大合唱——海外的“巴洛克”時代
令人匪夷所思的英國
亨德爾的國籍
水上的“衝撞”
倒霉的焰火
震撼人的《彌賽亞》
關於亨德爾的閒言碎語
4 “四季”的風景——從維瓦爾第到大自然的音樂
威尼斯與“皮耶塔”
鳥的問答
寫情多於寫景
別樣的“四季”
大自然的頌歌
5 從“瑪麗亞·特蕾西亞”說起門——“高貴”的古典時期
女王的恩澤
古典音樂巨頭
女王駕到
“高貴”的音樂
6 含著眼淚的微笑——莫扎特是古典樂派的天才
古典的核心實質
曠世奇才
又一個奇蹟
還有一個奇蹟
7 靈魂從慢板處升華——海頓到貝多芬……
海頓的惡作劇
靈魂的幸福
兩段“間奏曲”
美麗的死亡
以“慢”為貴
8 風中的大樹——浪漫主義時期的個性人物
熱那亞的傳說
手持小提琴的“吸血鬼”
女士們的蕭邦
法國浪漫時期中的蕭邦
蕭邦與李斯特
“詩人”的“韻律”
“詩人”的“詩作”
9 落霞與孤騖齊飛——淺談古今中國音樂
“五不彈”笑說
三個世紀
三個音樂家
文人色彩
二泉映月
10 形形色色的藝術家——大師們的學問
從馬友友說開去
作曲家們
提琴家與鋼琴家
音樂的修養
11 “中間掌聲”的實話——音樂廳與觀眾
貝多芬的“狡黠”
海頓的“奇蹟”
諸神的掌聲
始作俑者乃孟德爾頌
“中間掌聲”的實話
12 音樂欣賞的捷徑——我們需要什麼唱片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第四階段
主要參考文獻
中文索引
附錄 唱片目錄
書之歲華,其曰可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