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柳宗元傳

讀柳宗元傳

《讀柳宗元傳》是由北宋王安石編寫的一篇散文。這篇短文是王安石讀了柳宗元傳後寫下的感想。余觀八司馬,皆天下之奇材也,一為叔文所誘,遂陷入於不義。至今士大夫欲為君子者,皆羞道而喜攻之。

作品原文

讀柳宗元傳

余觀八司馬,皆天下之奇材也,一為叔文所誘,遂陷入於不義。至今士大夫欲為君子者,皆羞道而喜攻之。然此八人者,既困矣,無所用於世,往往能自強以求別於後世,而其名卒不廢焉。而所謂欲為君子者,吾多見其初而已,要其終,能毋與世俯仰以別於小人者耳?復何議於彼哉?

譯文

以我看來,八司馬都是世界上非同尋常的人才,被王叔文誘惑,於是落入不義的境地之中。至今那些想要做君子的士大夫,都羞於提起他們,而喜歡攻擊他們。然而這八人,已經是困窘了,在世上不被人任用,但是處處都能夠自強來謀求自己在後世(和平凡的人)有所分別,而他們的名字最終沒有磨滅。然而那些所謂想要做君子的人,我大多都只見到他起初的想法,如果探求他們最終所做的,能夠不隨波逐流附和世俗來與那些小人有所分別嗎?對那八司馬又議論什麼呢?

作品賞析

舊史學家以王叔文出任不以正道,以棋待詔,待讀東宮,得順宗信任致大用,而對他多有指斥,並對柳宗元、劉禹錫等參與改革指斥為“蹈道不謹,昵比小人。”作者在此短文中沿用了舊史家的看法。但是對參加王叔文革新的柳宗元等八司馬卻給予了甚高的評價。柳宗元等八人在遭受政治上的嚴重挫折之後,仍堅持自己的理想,自強不息,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八司馬中的柳宗元、劉禹錫等人,成為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為後人所景仰。王安石就從這些人的事跡中闡明了一個人生哲理:“既困矣,無所用於世,往往能自強以求別於後世”。由此,作者筆鋒委婉地對當時那些有始無終、不能“毋與世俯仰以別於後世”的君子作了無情的嘲諷。人即使處在逆境之中也要自強不息,要有始有終,堅持不懈這一人生哲理無論是在古代或是當代都有其重要意義,可謂具有與時俱進的哲理品質。

從語言風格上來說,此文僅一百一十字,作者就能從柳宗元等人自強不息的事跡出發闡明人生哲理,針砭時弊,真正做到了言簡而義豐,充分顯示了王安石散文簡潔深刻的語言風格。正如清人劉熙載所稱讚的那樣:其文“只下一二語,便可掃他人數大段,是何簡貴”。可見這位宋朝政治型的文學家才華之橫溢。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荊公 。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慶曆進士。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積極推行青苗、均輸、市易、免役、農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富商的特權,以期富國強兵,緩和階段矛盾。由於保守派固執反對,新政推行迭遭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退居江定(今江蘇南京),封荊國公。卒諡文。他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元氣,具體化為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元素,元素運動變化不已,於是生成萬物。他肯定萬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焉,而萬物之變遂至於無究”(《洪範傳》),認識到矛盾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在原因。在認識論上,於強調視和聽的作用同時,又承認有所謂“不聽而聰,不視而明,不思而得“的先驗認識。認為”水旱常數,堯湯所不免“,從而反駁保守派所稱熙寧七年旱災是由於新政觸怒上天的謬論。強調”權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並傳有”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論點。散文雄健雅麗,揭露時弊,簡練有力,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詞風格剛勁,反映社會現實,抒發政治抱負。所著有《王文公文集》、《周官新義》(殘卷)等。又有《老子注》若干條,存於《道藏·道德真經集注》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