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岩[10]

讀書岩[10]

位於湖南九疑山風景區內的下灌村東北,是一座傍東江河水而立的獨立峰。 從北往南望它象一隻跪伏在地上的巨型駱駝。是一座喀斯特地貌的山崗,它的山麓、山腰、山頂都有溶洞。 讀書岩不僅山水神奇、岩洞神奇,更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考古學家們曾在這座山崗上、洞穴內發現了古脊椎動物化石、石器及古老的陶器殘片,出土過漢代的耕作農具鐵臿,宋代的豆綠杯,等等。充分說明,這座傍水而立的山崗是遠古人類生活和活動的一處遺址。

讀書岩

位於湖南九疑山風景區內的下灌村東北,是一座傍東江河水而立的獨立山峰。

讀書岩讀書岩

讀書岩景觀

讀書岩山,從北往南望它象一隻跪伏在地上的巨型駱駝。高聳的駝峰,長長的頸脖,碩大的頭臚,似在咀嚼的嘴唇,輪廓分明,極其逼真,岩山的西邊,清澈的東江河從山麓緩緩流過,透過清亮的江水,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卵石,清晰可見。讀書岩的東邊,由北向南是連綿起伏長達10餘公里的群山:既有獨峙的山巒,也有逶迤的山峰,層層疊疊,蔚為壯觀。特別神奇的是,所有山頭都朝向南面的九疑山舜帝陵,這就是九疑山奇特著名的山形景觀“萬里江山朝九疑”。登上讀書岩山頂,眾山一覽無餘。西望,但見泠水蜿蜒如帶,由南向北流去,文星古塔雄峙在江西的山丘,象破土而出的竹筍,亭亭勃立,與泠水相映相襯。岩山南北,田橫阡陌,平疇十里,座座小山村飄出的裊裊炊煙里,隱隱傳來雞鳴、狗吠和牛羊的歡叫聲,好一幅農家樂的畫卷展現在眼前。
讀書岩是一座喀斯特地貌的山崗,它的山麓、山腰、山頂都有溶洞。山麓的溶洞叫下河岩,東江水曾從其中穿過,後河水改道,今仍是一處水洞。山腰的洞叫龍宮洞,可以層層攀登,與漏天星溶洞相通。共有四層,每層都有天然壩池水。其中一層有石鐘乳池中的水,在普通白熾燈的光照下,竟呈現綠、藍、紅、黃的彩色水面,令人稱奇。半山腰的讀書岩,坐東朝西,狹長的岩洞裡有一個約2至3平方米水池,常年蓄有6寸深的水,天旱不竭,暴雨不溢,水質晶瑩透亮,清涼爽口,附近民眾至今仍有來這裡取水消夏的習慣。如今,在岩洞內塑有兩位古裝少年李郃樂雷發正在研讀詩文的坐像。山頂有漏天星岩洞,直下可通山內溶洞,讀書岩整座山的內部都是岩洞,可觀之洞10個,形成了外山內洞的奇特景觀。其夾有河卵石的江岸今已抬升,反映出地質變化的神奇軌跡。
讀書岩不僅山水神奇、岩洞神奇,更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考古學家們曾在這座山崗上、洞穴內發現了古脊椎動物化石、石器及古老的陶器殘片,出土過漢代的耕作農具鐵臿,宋代的豆綠杯,等等。充分說明,這座傍水而立的山崗是遠古人類生活和活動的一處遺址。
唐代,下灌村一位名叫李郃的少年,在岩山腰部的一個山洞裡面壁苦讀。二十歲那年(唐太和二年),他應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一舉中榜,被擢拔為進士第一,當他聽說昌平舉子劉蕡因言辭過激,雖才華出眾而考官不敢取時,毅然上《讓第劉蕡疏》,請求文宗皇帝將自己的功名官爵改授劉蕡,“以彰蕡直,為國家廣招可用之才”。李郃成為封建社會“科舉讓第第一人”。雖然文宗皇帝未準李郃所奏,但史學家們卻把這件“讓第高風”的事寫進了《舊唐書》、《新唐書》中,李郃之名由此而名垂史冊。後來,李郃在賀州任上,發明了娛樂性的“葉子戲”,因是麻將撲克的鼻祖“葉子戲”的創製者而入載《辭海》。現在下游村中留有紀念他的狀元樓、文星塔,村郊有“洗硯池”、“掛榜山”等石刻。

讀書岩讀書岩

南宋時一位居住在明月山(今讀書岩東北腳下灌樂家山村)的少年樂雷發,也愛上了清靜的讀書岩。少年時代,他在此勤奮苦讀。雖屢試不中,但他面對南宋殘缺的半壁江山,心懷愛國之志、憂民之心,開館授徒,常對學生們表達收復失地、統一國家的志向。宋理宗寶祐元年其門生姚勉中狀元上書理宗,要求將自己的功名讓給才華橫溢的老師樂雷發。理宗特點樂雷發等人金殿面試八策,雷發個把時辰便應對了近萬言,條理分明,有理有據,被理宗欽點為“特科狀元”。後來,樂雷發遭權臣丁大全排擠,終不為理宗所用,憤然歸隱九疑,仍以授業為職,培養大批忠耿之士。他的詩歌被收入《四庫全書》。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其詩作《烏烏歌》還被選為大學文科教材。宋詩近15萬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宋詩古百首》共選337首,其中有樂雷發《常寧道中懷許介之》、《夏日偶書》。至今,縣城內還留有紀念他的狀元樓,象岩景點留有他的《象岩銘》題刻,泠江河畔留有他的垂釣遺址。真是斯人已隨時光去,留得精神勵後人。除了上述出土文物及傳說事外,在讀書岩山上,至今還留有宋、明時期紀事題墨。
從駝頸背登上陡峭的山壁,在朝東的一個僅能容二、三人的敞岩頂壁上,可以看到清晰的題墨十餘行。其中“乙亥德祐元年六月初一日月不分明食九分前後如在火(?)心出至(?)西邊又出一星龍泉乙館孰批記耳”共40餘字的題墨,為宋代兩次著名“日食既”即日全食之一。乙亥德祐元年六月一日即1275年6月25日。此次日全食,《宋史.瀛國公》記為“德祐元年六月庚子朔,日食既。星鶩皆歸。明年宋亡”。讀書岩的題記可以稱為全國唯一的露天民間天文題墨了。從這位龍泉乙館孰先生對日食記載的時間來看,他是事前測算到日食發生時間的,可算得上是一位無名的天文學家吧!
另一題墨記錄的是南宋紹興初年老百姓為避曹成之亂隱匿山上的情況。兩方題墨無疑為讀書岩增添了文化底蘊。讀書岩不愧為歷史名岩、文化名岩、風景名岩。晚清書法家何紹基曾游戀於此,今有人題詩讚道:
讀書岩讀書岩
萬年一古洞,唐宋兩狀元。
勝跡留灌溪,佳話傳人間。
登山望群峰,下洞覽奇觀。
岩壁讀題墨,東江聽流泉。
廣西壯族自治區昭平縣樟木林鄉圩街東面約一里處,有一形似馬鞍的石山,山下有一村莊稱穿岩。此岩的山腰上有三個不同大小,形狀各異的岩洞,而且洞間相互連通,天然成室,若天高雲淡之際,從洞口遠眺,巍巍的梅嶺峰影清晰可見;俯視,秀麗的樟鄉風光盡收眼底。此時此刻真令人心曠神怡,此乃樟木林之名勝地讀書岩。據傳,此岩為一位廣東廩生林廷乾先生於前清康熙年間在洞中辦學,長達十餘年故得名。
讀書岩讀書岩

讀書岩為石灰石溶洞,攀登者可從穿岩沿曲徑而上,先至溶洞的中室,此室砌有石牆,設有石門,石面平坦,可容數十人。從中室往左繞過天然的石筍和鐘乳石的通道,即入左室,左室大於中室,且分為內外兩間,據傳林先生當年辦學就是以此為教室,可從中室往右,穿過一條狹窄的"走廊",拐過中廳便入右室,此室石面光滑,通風幽靜,是遊客理想的歇息之地。
讀書岩曾為許多歷代文人墨客提詩作對之地。清雍正六年(1723),曾就學於讀書岩,後中拔貢的林廷乾之子林之梧,為緬懷其父在岩洞開設學堂之舉,專程從廣東回到"母校"讀書岩,並請了當地石匠,鐫刻下其父的遺詩;光緒十一年(1885),曾在樟木林三圳書屋(即今樟林三圳口)教書的廣東梅州葉鶴珊先生兩次登臨此岩,並手書“小嫏嬛”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鐫刻於洞中走廊的石壁上,並留下其登臨時的詩作;在石刻"小嫏嬛"的左上方,還刻有賀邑高延林先生遊覽時所作的七律詩四首,今岩洞中所刻的詩文,均錄於本書的詩聯部分。

開放分類

地理湖南名勝古蹟山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