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孟嘗君傳》

讀《孟嘗君傳》

《讀〈孟嘗君傳〉》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篇讀後感,也是一篇駁論文,旨在破“孟嘗君能得士”的世俗之見。孟嘗君是戰國四君子之一,手下食客常達數千人,以好養士著稱,曾藉助所養之士逃出秦國。王安石卻別出新見,採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論證手法,通過對“士”的標準的鑑別,駁斥了“孟嘗君能得士”的傳統觀點,無可辯駁地把孟嘗君推到“雞鳴狗盜”之徒的行列,使人耳目一新。全文僅用九十個字,就完成了立論、論證、結論的全過程。結構嚴謹,用詞精練,氣勢充沛,被譽為“文短氣長”的典範。

作品信息

【名稱】《讀〈孟嘗君傳〉》

【年代】北宋

【作者】王安石

【體裁】駁論文

【出處】《臨川先生文集》

注釋譯文

注釋

⒈選自《臨川先生文集》。《孟嘗君傳》指司馬遷《史記·孟嘗君列傳》。孟嘗君,姓田名文,戰國時齊國公子(貴族)。 以門客眾多而著稱。

⒉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卒,終於,最終。其,指門下士。虎豹之秦,像虎豹一樣兇殘的秦國。《史記·孟嘗君列傳》記秦昭王曾欲聘孟嘗君為相,有人進讒,秦昭王又囚而要殺他。孟嘗君向昭王寵姬求救,寵姬提出要白狐裘為報。而孟嘗君只有一白狐裘,已獻給秦王。於是門客裝狗進入秦宮,盜得狐白裘獻給秦王寵姬,寵姬為孟嘗君說情,昭王釋放孟嘗君,繼而後悔,派兵追趕。孟嘗君逃至函谷關,關法規定雞鳴才能開關,門客有能為雞鳴者,引動群雞皆鳴,孟嘗君才脫險逃出函谷關,回歸齊國。

⒊特雞鳴狗盜之雄耳:只不過是一群雞鳴狗盜之徒的首領罷了。特,只、僅僅。雄,長、首領。 耳,罷了。

⒋擅齊之強:擁有齊國的強大國力。擅,擁有。

⒌南面而制秦:南面稱王制服秦國。古代君臣相見,帝王坐北面南,臣在對面朝見。制,制服。

⒍歸:投奔,語出:《史記:孟嘗君列傳》:“士以此多歸孟嘗君。”

⒎賴:依仗,依靠

⒐虎豹:像虎豹一樣

⒑特:只不過

⒒雄:首領

⒓足:足夠

⒔然:這樣

⒕宜:應該

⒖南:向南

⒗制:制服

⒘尚:尚且

⒙夫:發語詞

⒚至:到

⒛能:能夠

世人都稱孟嘗君能夠招賢納士,賢士因為這個緣故歸附他,而孟嘗君終於依靠他們的力量,從像虎豹一樣兇殘的秦國逃脫出來。唉!孟嘗君只不過是一群雞鳴狗盜的首領罷了,哪裡值得說得到了賢士!如果不是這樣,(孟嘗君)擁有齊國強大的國力,只要得到一個賢士,(齊國)就應當可以依靠國力在南面稱王而制服秦國,還用得著雞鳴狗盜之徒的力量嗎?雞鳴狗盜之徒出現在他的門庭上,這就是賢士不歸附他的原因。

創作背景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在嘉佑三年(1058年)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中,就系統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建議朝廷改革取士、重視人才。熙寧四年(1071年),在王安石的主持下,朝廷頒布了改革科舉制度法令,廢除詩賦詞章取士的舊制,恢復以《春秋》,三傳明經取士,實行太學三舍法制度。

在王安石看來,士應是大則“足以用天下國家”,小則“足以為天下國家只用”,因此士的才幹“居則為六官之卿,出則為六軍之將”,而不是皓首窮經,從政時“則茫然不知其方者”。

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名為讀後感,實則借題發揮,以表達自己對人才的看法。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本文是王安石讀《史記·孟嘗君列傳》後所寫的一篇讀後感,旨在破“孟嘗君能得士”的世俗之見。孟嘗君以好養士著稱,手下食客常達數千人,王安石通過對“士”的標準的鑑別,駁斥了“孟嘗君能得士”的傳統觀點。全文只有四句話,可是轉折跌宕,氣勢充沛。

第一句擺出待批駁的觀點,說明世人對孟嘗君的傳統看法:“孟嘗君能得士”。接著寫出這一論點的兩個依據:一個是“士以故歸之”,這是概括地說;一個是“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這是從具體事例說。乾淨利落,開門見山豎起了要論駁的靶子,可謂“立”。

第二句先用感嘆詞“嗟呼”加強語氣,然後直接了當地駁斥“孟嘗君能得士”的說法,孟嘗君不過是雞鳴狗盜之徒的首領罷了,怎么能說他能得士呢?斬釘截鐵,一下子就把“士”和“雞鳴狗盜”之輩區別看來,開語警策,反駁有力,將“世皆稱”云云一筆掃倒,此可謂“駁”。

第三句轉折騰挪,加深反駁之意,用反證法提出自己對“士”的標準的看法:“士”必須是可賴以謀國制敵的能人,憑仗齊國強大的國力,得到一個“士”,就可以使齊國成為霸主,制服秦國。正因孟嘗君手下無一真正的“士”,才導致要靠雞鳴狗盜之徒來幫助孟嘗君逃脫秦國,從而證明孟嘗君的“士”不足以稱為“士”,用事實駁斥了孟嘗君能得士的表面性、片面性的看法。新意獨出,直追根本,為一篇文章的旨意所在,此可謂“轉”。

第四句承接上文,深入一層,運用邏輯推理解析孟嘗君不能得士的原因,又駁首句所講的“士以故歸之”,下斷語作結,補足對孟嘗君能得士的批駁。說明孟嘗君不能得士的理由:雞鳴狗盜之徒出入其門,真正的士是不會跟孟嘗君走的,這一斷,如斬釘截鐵,鏗鏘有力,不容置辯,此可謂“斷”。

全篇緊緊圍繞“孟嘗君不能得士”的主旨,一立,一駁,一轉,一斷,把孟嘗君能得士傳統看法一筆掃到,雖轉折三次但嚴謹自然,議論周密,詞氣凌厲而貫注,勢如破竹,具有不容置辯的邏輯力量。

名家評價

沈德潛:語語轉,筆筆轉,千秋絕調。

謝枋得:筆力簡而健。

金聖歎:鑿鑿只是四筆,筆筆如一寸之鐵,不可得而屈也。讀之可以想見先生生平執拗,乃是一段氣力。

呂留良:陡絕處全在一結,然欲取陡勢,須向前迤邐處先安頓得地步好。

吳楚材: 文不滿百字,而抑揚吞吐,曲盡其妙。

吳汝綸:此文乃短篇中之極則,雄邁英爽,跌宕變化,故能尺幅中具有萬里波濤之勢。

李剛已:此文筆勢峭拔,辭氣橫厲,寥寥短章之中,凡具四層轉變,真可謂尺幅千里者矣。

樓迂齋:轉折有力,首尾無百餘字,嚴勁緊束,而宛轉凡四五處,此筆力之絕。

作者簡介

王安石畫像王安石畫像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

文學家、改革家。慶曆二年(1042年)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熙寧變法)。因保守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鏇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病逝於鐘山,諡號“文”,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的散文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短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 “王荊公體”。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