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訣
護陽和陰偏甘涼,脈數余邪補而攘。乾地麥冬參芍草,知從復脈套來方。
組成
白芍五錢,炙甘草二錢,人參二錢,麥冬(連心炒)二錢,乾地黃(炒)三錢。
用法用量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溫服。
功用
補氣養陰清熱。
主治
溫病熱入血室,醫與兩清氣血,邪去其半,脈數,余邪不解者。
方義
此方用於熱人血室經治療後,余邪未清,邪去正虛,脈數,暮微寒熱,邪少虛多的證候。此方即加減復脈湯去阿膠、麻仁加人參而成。方中以甘溫之人參、炙甘草護固元陽,以甘涼之白芍、麥冬、乾地黃和陰復脈,並清余邪。故吳氏指出:“大凡體質素虛之人,驅邪及半,必兼護養元氣,仍佐清邪,故以參、甘護元陽,而以白芍、麥冬、生地,和陰清邪也。”
運用
臨床上常用於氣陰兩虛,頭暈乏力,心悸者。
附註
本方有益氣養陰清熱的功效,用於氣陰不足,餘熱未除,據《臨汪指南醫案》證可見寒熱、口渴、腹痛、便溏等。(《吳鞠通傳世名方》)
本方能清熱涼血,養陰生津,平抑肝陽,養血斂陰,益氣補中。(《中國人參方集》)
方中人參、甘草益氣生津;白芍、麥冬、生地養陰清熱。用於溫熱病氣陰兩傷,余邪不解者,養陰血而清血分餘熱之力釗佳。(《外感病實用方》)
重要文獻摘要
《感證治法與類方》:“護陽和陰湯,白芍五錢,炙甘草二錢,麥冬(連心炒)二錢,人參二錢,乾地黃(炒)三錢。”
《婦科醫籍輯要》:“熱人血室,醫與兩清氣血,邪去其半,脈數,余邪不解者,護陽和陰湯主之。”
《傷寒溫病融會貫通 上冊》:“《溫病條辨》中熱人血室有竹葉玉女煎、護陽和陰湯、加減復脈湯仍用參方、加減桃仁承氣湯之設,以辛涼退熱、兼清血分為主,血分瘀熱較重則逐淤為先,邪去大半,余邪不解,則又有甘涼和陰、扶正補氣之設,補充了血熱為主的熱入血室的治療,可資參考。”
《胡希恕醫論醫案集粹》:“熱入血室、蓄血證、便血之屬虛熱者,有護陽和陰湯、加減復脈湯仍用參方、犀角地黃湯等方。”
《劉建秋學術經驗集》:“其他如清官湯、銀翹湯、益胃湯、竹葉玉女煎、護陽和陰湯、連梅湯等,均含有增液湯的主要成分。”
《近代中醫珍本集 溫病分冊》:“護陽和陰湯。水煎服。熱入血室,邪去八九,暮微寒熱,右脈虛數者,邪少虛多,氣血兼病也,加參復脈湯主之。”
《中醫虛損學說及其臨床套用》:“溫熱病後期,經清解營血,或邪熱巳減,邪已去其過半,但脈象仍細弱而數者,此乃氣陰兩虛,余邪未盡,治當切不可專攻其邪,應以扶正為主,正復則可驅其餘邪,方可仿護陽和陰湯法。”
《中醫歷代良方全書》:“護陽和陰湯,功能益氣養陰。治溫病後期,氣耗傷陰,虛熱未淨,心煩口渴,倦怠無力,舌紅苔少,脈細數。”
《吳鞠通研究集成》:“若為婦女溫病,經水適來,熱入血室者,吳氏在竹葉石膏湯及護陽和陰湯中用乾地黃‘清血分’、‘和陰清邪也’。”
《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 內科專家卷 第二版》:“護陽和陰湯方,甘溫甘涼服法,偏於甘涼,即復脈湯法也。”
《愛滋病B型肝炎中西醫治療研究》:“得救者,選用護陽和陰湯,加減理陰湯,人參河車散等摻入養陰生津之品。”
《中醫婦科學》:“熱傷氣陰,護陽和陰湯加減。”
各家論述
吳氏:大凡體質素虛之人,驅邪及半,必兼護養元氣,佐以清邪。故以參、甘護元陽,白芍、麥冬、生地和陰清邪也。(《中醫方劑大辭典 第五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