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集外詩
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唐譚用之撰。用之字藏用,其履貫時代不見於史。《新唐書·藝文志》載有譚藏用詩一卷,次於劉言史、黃滔之前。《全唐詩》亦載用之詩一卷,謂為五代末人。而《宋史·文苑傳》。又云:“開寶初,有穎贄、劉從義善為文章,張翌、譚用之善為詩,張之翰善箋啟。”則又當為宋初人。厲鶚《宋詩紀事》遂系之於宋。眾說紛紛,莫能考定。今此集前題“姑蘇吳岫家藏本,悉依宋鈔”十一字。後有譚氐子孫札一通,稱集本元人抄宋版,抄書家珍藏,罕行於世云云。是其書當出於明之中葉。而《全唐詩》所載之七律四十首,則別為《集外詩》附之於後。蓋亦其子孫所題以別於本集者。然自宋以來,閱數百年,收藏者從未著錄,而忽得於吳岫家。又集外諸詩皆本於唐詩鼓吹,當時郝天挺所選錄已不為少,乃無一篇出於本集。其故頗不可解。且反覆檢勘,頗多疑竇。如經歷官名不特《唐百官志》所無,即宋代亦未曾置,至元時始有此職。而集中《夢祝直詩》,乃有“忽夢潯州祝經歷”句,其可疑者一也。又《吳真人奉旨求賢詩》,不似唐人語。考元時有道士吳全節,被遇成宗、仁宗、英宗,封崇文宏道真人,見於《元史》。而延佑中嘗命真人王壽衍求訪道行之士,與此所云奉旨求賢者情事相近,似當為吳全節作。其可疑者二也。又集中《贈胡守詩》,鋪敘時事極詳,其大略云:“因思閩廣間,壤地有深阻。凶豪據深洞,老幼負戈弩。幸逢天子聖,元帥復神武。詔書一日下,海內盡歌舞。橫筭罷舟車,求賢復科舉。”而《金盤山詩》又有貞元紀年。案貞元為德宗年號,距唐末百餘歲,時代大不相及。而證諸《唐書》,亦無閩、廣作亂之事。惟《元史》載,成宗元貞元年,昭、賀、膝、邕、澧、全、衡、吉、贛、南安等處,蠻寇竊發。二年,上思州叛賊黃勝許攻剽水口思光寨,其後屢見於《本紀》,似與閩、廣凶豪之語相合。而仁宗皇慶二年始行科舉,與“求賢復科舉”語亦相近。蓋元代未嘗有此制,仁宗始法古舉行,故謂之復。若唐則科舉一代不絕,不可謂之復矣。貞元年號恐當是元貞之訛。特元貞盡二年,而此作七年為不相符耳。其可疑者三也。又《送趙容詩》云:“武林楊柳舊依依,甲第樓台有是非。莫道天涯龍已化,但看雲際鶴還飛。”其意似指南宋之亡。若唐末、五代時,則錢氏據有臨安,勢方全盛,安得有此語。其可疑者四也。豈用之遺集散佚殘缺,其子孫剽他人所作,摻雜其間,以足卷帙,故牴牾如是歟。
----出《四庫總目提要》
相關詞條
-
譚姓
周初大封諸侯時,譚國為姒姓諸侯國,被封於譚國(今山東省章丘市西)。到了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諸侯,於周莊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併了譚國。譚國國君譚子逃...
起源 分布 堂號 郡望 家譜 -
譚[中國姓氏]
周初大封諸侯時,譚國為子姓諸侯國,子姓被封於譚國(今山東省章丘市西)。譚國國勢一直不盛,不久就淪為齊國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諸侯,於周莊王四年...
起源 分布 堂號 郡望 家譜 -
譚氏
周初大封諸侯時,譚國為姒姓諸侯國,被封於譚國(今山東省章丘市西)。到了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諸侯,於周莊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併了譚國。譚國國君譚子逃...
起源 分布 堂號 郡望 家譜 -
譚延闓
譚延闓(1880—1930),字組庵, 號無畏、切齋,湖南茶陵人。與陳三立、譚嗣同並稱“湖湘三公子”;與陳三立、徐仁鑄、陶菊存並稱“維新四公子”。生於浙...
人物生平 書法成就 人物作品 人物軼事 組庵湘菜 -
四部叢刊
便是較為少見的《梅村家藏稿》,比一般通行本名貴和可靠得多。 四部叢刊...芬樓藏宋刊本監本纂圖重言重意互注點校尚書十三卷 漢孔安國傳 唐陸德明音義 烏程劉氏嘉業堂藏宋刊本毛詩二十卷 漢毛亨傳 漢鄭玄箋 唐陸德明音義常熟...
簡介 初編 續編 三編 -
宛委別藏
《宛委別藏》系嘉慶帝在故宮養心殿的藏書總稱。嘉慶皇帝對這套書非常珍愛,命名為《宛委別藏》(據古書記載,“宛委別藏”是大禹珍藏典籍的地方),還在每部書的首...
《宛委別藏》簡介 宛委別藏 經部 -
譚用之
譚用之,字藏用,唐末五代時人。善為詩,而官不達。詩一卷。
簡介 作品目錄 主要詩歌 詩歌鑑賞 -
《宛委別藏》
《宛委別藏》系嘉慶帝在故宮養心殿的藏書總稱。《四庫全書》修纂結束後,著名學者阮元在南方供職時,發現大量《四庫全書》未收的精本善本書籍。他除了收集到部分原...
宛委別藏 經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
飲杜詩集
內容概要《飲杜詩集》,二卷,張問彤撰。 《飲杜文集》,一卷,張問彤撰。 ”作者簡介張問彤(1768—1832),字受之,號飲杜,與張問安、問陶為從兄弟。
內容概要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