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熹

譚熹,字啟東,1896年出生於賓縣枷板站北陳家樓屯的一個較富裕的農民家庭。少年讀私塾。1921年,考入哈爾濱私立東華中學。1926年,考入北平師範大學,1929年畢業。1930年,任吉林省女子師範校教員,同年加入反帝大同盟,並加入中國國民黨。1931年夏,任賓縣中學校長(1939年,中學改為國民高等學校,譚熹仍任校長)。譚熹任賓縣中學校長初期,目睹賓縣教育腐敗現狀,聯合陳煥錦、吳秀等人大鬧教育局,怒斥教育局是"新葫蘆裝舊酒",縣督學呂樹聲實感內疚,被迫辭職,由陳煥錦接替。

譚熹有濃厚的愛國思想。"九.一八"事變的第二天,他在縣長孫象乾召開的各界首腦會議上,發表了積極抗日救國的演說,駁斥一些人消極等待,依靠國聯交涉,反對輕舉妄動的論調。他慷慨陳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依靠國民政府不把握,指望國聯交涉也沒希望,我們不能坐視亡國,只有發動全民,武裝起來,和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9月22日,他和趙濯華、鄧秀琳、劉斌、趙再田、劉哲民馬志清等7人組織東北義勇軍軍事委員會,趙濯華為司令,譚熹6人為委員,組織1 500餘人的抗日武裝。其中,他動員中學學生40一一50人參加抗日隊伍。這支抗日武裝後來編入吉林抗日義勇軍馮占海部。
譚熹的一生以振興教育為己任。1932年初,日本侵略者占領賓縣,政局混亂,學校被迫停課。他夜以繼日地護守學校,使學校的設備、教具、房捨得以完好的保存下來。1933年,為了復學上課,他四處奔走,到偽縣公署要求經費,四方聘請教師,通知催促學生入學,對城裡住的學生,還親自登門動員,經過二番準備,於3月正式復學上課。
他在教學要求,課程設定,課餘活動,生活管理等方面,都很規範嚴禁,學校辦的較有起色。他要求教師盡心竭力,學生刻苦攻讀,常對學生說:"光陰似白駒過隙,一去不返。”激勵學生珍惜時間,學好各科課程,得到真才實學,在社會上做個有用的人。他對家庭貧困的學生免收學費,使不少學生免遭失學之苦。學生的課餘生活,也很活躍,如組織學生講演會,歌詠比賽和演話劇等。為培養學生自治能力,組織學友會,一伙食管委會和辦理圖書借閱,創辦化學工藝社等。學生畢業後,他幫助物色學校,鼓勵學生深造。對不能繼續求學的學生,千方百計地幫助介紹職業,對家居農村,就業無門的尤秉恆,他極力推薦去偽縣公署工作。把失業的學生孫永海留校工作。他對畢業後就業的學生有嚴格要求,不準當偽警察,不準做壞事。
譚熹支持共產黨在中學的反滿抗日活動。縣中學中共工委支部(或黨支部)為了宣傳革命理論,壯大反滿抗日隊伍,擴充了學校圖書室,增填一些進步書刊、歌曲和唱片。圖書室向學生開放,學生進步思想增漲很快,有的學生和青年教師還參加了共產黨和共青團。學校的反滿抗日活動愈加活躍。這些活動得到譚熹的支持。但受到教務主任石雲鵬的反對,一再向校長譚熹提出整頓學校的建議。他說:"學生應以讀書為木,不應參與政治活動,否則將給學校帶來意外的麻煩,那時,大家都要受牽連,甚至坐牢,你是一校之長,更是首當其衝。"他主張停止幾名學生的學籍,解僱幾名進步青年教師。譚熹聽後激動地說:"我們是老同學老同事,我們要做一個真正的師長。你看他們所做的那件事不是對民族有益的?你不要害怕,我是一校之長,出事由我負責。你覺得在這裡不安全,那么,你看哪裡是安全之地呢?"譚的一席義正詞嚴的話說得石雲鵬啞口無言而退。
1937年5月13日,賓縣中學黨支部書記、中學訓育主任呂大千被捕,他非常痛心。共產黨員教師李夢九以治病為理由,辭職轉移,他極力支持,說:"你走吧!少惹是非。"
同年7月,呂大千被害犧牲的訊息傳回賓縣,譚熹不顧個人安危,組織教師募集錢物,並親自對烈士的母親呂老太太進行慰問,對烈士進行哀悼。
在東北淪陷的複雜情況下,他忍辱負重,關心教師,愛護學生,機智地與日本侵略者對抗。1939年,日偽為了進行奴化教育,派日本人熊谷八郎任學校教諭,後改任副校長,譚熹假意對"犯過失"的學生進行責罰,一面低聲說:"還不快跑!"使學生得以解脫,免遭日本人副校長的嚴厲毆打責罰。
譚熹愛國愛人民的思想行為,以及在賓縣各界和學生中的影響,引起日本侵略者的注意,被定為"要視察人",受到監視。1944年3月,吉林省國民黨部領導人被捕,牽連譚熹,亦在賓縣被捕入獄。他被捕的第二天,被押送偽濱江省警務廳,同年8月,在獄中受重刑致死,時年49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