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科大學教授
男,1965年7月生。中國藥科大學生化藥學博士(1994~1997年),美國University of Nebraska Medical Center醫學細胞與分子生物學博士後(2003~2007),教授。先後曾擔任中國藥科大學生物製藥教研室副教授、副主任、主任,現擔任江蘇省生化與分子生物學會理事,江蘇省生物技術協會理事、副秘書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審評專家,國家核心刊物《中國藥科大學學報》、《藥物生物技術》和《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審稿專家。2000年入選江蘇省“333”新世紀學術帶頭人第三層次培養人選。
科研方面,先後承擔國家及江蘇省“八五”科技攻關酶工程領域項目2項,主持國家新藥研究基金項目1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主持國家教育部霍英東教師獎勵基金項目1項(光明日報2002年3月6日表彰),主持國家“重大新藥創製”科技重大專項“十一五”計畫課題1項,主持江蘇省科技廳項目1項,主持南京市留學人員科技活動擇優資助項目1項,主持中國藥科大學人才引進項目1項,主持校企合作開發項目多項。在國外SCI及國核心心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獲得國家及省級鑑定成果3項(主持1項,參加2項),試生產批文1項,中國發明專利3項(均獲授權)。榮獲第七屆江蘇省青年科技獎(新華日報2002年1月31號表彰)、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江蘇省輕工業廳科技進步特等獎、美國University of Nebraska Medical Center 傑出表現津貼獎(FY2005~06)等獎項。
教學方面,主要講授本科生“生物技術”及“生物工程”課程、碩士生“生物工程”課程、博士生“生物藥物研究與技術進展” 課程等。其中為本科生講授的“生物工程”課程榮獲江蘇省高校I類優秀課程獎,指導碩士研究生完成的科技作品曾榮獲全國第七屆大學生“挑戰杯”競賽一等獎。
教材方面,主編《分子生物學實驗指導》(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副主編《生物製藥技術》(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共同編寫《生物技術製藥概論》(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
研究方向
1. 生物新藥的基因工程和蛋白質工程研究
2. 藥物相關基因的表達與調控研究
近期論文
1. Tan S, Cheng PW. Mucin biosynthesis: identification of the cis~regulatory elements of human C2GnT-M gene. Am J Respir Cell Mol Biol 2007;36(6):737~45.
2. Tan S, Wu W, Li X, Cui L, Li B, Ruan Q. Enhanced secretion of adhesive recognition sequence containing hirudin III mutein in E. coli. Mol Biotechnol 2007;36(1):1~8.
3. Tan S, Wu W, Liu J, Kong Y, Pu Y, Yuan R. Efficient expression and secretion of recombinant hirudin III in E. coli using the L~asparaginase II signal sequence. Protein Expr Purif 2002;25(3):430~6.
4. Hashimoto M, Tan S, Mori N, Cheng H, Cheng PW. Mucin biosynthesis: molecular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mouse mucus~type core 2 beta1,6 N~acetylglucosaminyltransferase. Glycobiology 2007;17(9):994~1006.
5. Radhakrishnan P, Beum PV, Tan S, Cheng PW. Butyrate induces sLex synthesis by stimulation of selective glycosyltransferase gene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7;359(3):457~62.
6. Pande AH, Moe D, Nemec KN, Qin S, Tan S, Tatulian SA. Modulation of human 5~lipoxygenase activity by membrane lipids. Biochemistry 2004;43(46):14653~66.
7. Nemec KN, Pande AH, Qin S, Bieber Urbauer RJ, Tan S, Moe D, et al.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effects of tryptophans inserted into the membrane~binding and substrate~binding sites of human group IIA phospholipase A2. Biochemistry 2006;45(41):12448~60.
8. 張晶晶,李泰明,譚樹華. 乳酸菌食品級nisin控制的基因表達系統NICE. 中國生物工程雜誌 2006,26(3):68~72
9. 郭豐,譚樹華,吳梧桐. 抗體夾心酶免疫吸附法測定重組E.coli水蛭素HV3研究.藥物生物技術 2006,13(2):87~90
10. 崔莉,譚樹華,章良,吳梧桐. 重組水蛭素Ⅲ的分離純化與鑑定. 中國藥科大學學報2005,36(1):78~81
11. 張向輝,譚樹華,李泰明. 腸激酶特點及其基因工程的研究進展.藥物生物技術 2005,12(5):347~350
12. 譚樹華, 高捷, 海迪勒, 尚新燕, 高向東, 吳梧桐. 酵母菌藥用乳糖酶製備新方法.中國藥科大學學報 2004,35(1):86~89
13. 崔莉,譚樹華,吳梧桐. 重組水蛭素Ⅲ的工程菌的培養及高密度發酵. 藥物生物技術 2004,11(1):22~24
14. 王淼, 譚樹華, 吳梧桐. 抑肽酶基因的克隆和表達.藥物生物技術 2004,11(2):71~75
15. 譚樹華, 李香玉, 崔莉, 陳法才, 吳梧桐. 重組水蛭素Ⅲ分子改建及其構效關係的初步研究. 中國生物工程雜誌 2003,23(8):69~73
16. 譚樹華, 高捷, 海迪勒, 尚新燕, 高向東, 吳梧桐. 酵母菌乳糖酶中試製備工藝研究.藥物生物技術 2003,10(5):292~295
17. 譚樹華, 李泰明, 李謙, 王旻, 高向東, 李繼珩. 現代生物工程課程教學實踐及其建設.藥學教育 2003,19(1):20~21
18. 李香玉, 譚樹華, 吳梧桐, 袁冬萍. 水蛭素Ⅲ突變體HV3(RGD)的構建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初步研究. 中國天然藥物 2003,1(3):169~172
19. 劉煜,譚樹華. 重組水蛭素Ⅲ的抗凝與抗血栓作用研究. 中國藥科大學學報2002,33(3):250~252
20. 高捷,譚樹華,吳梧桐.抑肽酶基因的克隆和表達.藥物生物技術2002,9(2):66~70
21. 李兵,譚樹華,吳梧桐.水蛭素基因工程菌的培養.藥物生物技術2002,9(2):79~82
22. 劉煌,宋煌,顏天華,譚樹華,楊東煌. 核糖核酸酶解產物抗鴨B型肝炎病毒作用的研究. 藥物生物技術2001,8 (6):330~334
23. 譚樹華,Hadeel A malek A Majid,高向東,吳梧桐.脆壁克魯維酵母乳糖酶提取物性質研究. 藥物生物技術2000,7(3):153~156
發明專利
1. 譚樹華,吳梧桐. 新型分泌表達載體及其在重組水蛭素表達技術中的套用. 中國發明專利 申請(專利)號:01113526.3 (2003.11.19授權)
2. 吳梧桐,譚樹華,崔莉,李運曼. 重組水蛭素的新用途. 中國發明專利 申請(專利)號:03132224.7 (2006.2.22授權)
3. 譚樹華,吳梧桐,高捷,海迪樂. 酵母菌細胞破壁新方法. 中國發明專利 申請(專利)號:01113527.1 (2004.3.17授權)
學術論著
1. 譚樹華主編, 張玉斌副主編. 《分子生物學實驗指導》.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北京.2003.8(第1版).
2. 王旻主編, 譚樹華副主編. 《生物製藥技術》. 化學工業出版社.北京.2003.1(第1版).
3. 姚文兵主編, 譚樹華編委. 《生物技術製藥概論》.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北京.2003.1(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