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華祥

譚華祥

譚華祥,重慶市黔江區民宗委主任。主持機關行政工作。

基本信息

重慶市黔江區民宗委主任譚華祥

譚華祥,重慶市黔江區民宗委主任。
主持機關行政工作。

石柱縣委宣傳部新聞科科長譚華祥

簡介

為了最大限度地發現新聞、傳遞新聞,他幾乎犧牲了所有休息時間,放棄節假日、公休假,深入邊遠鄉鎮轉田坎、采寫新聞;全縣32個鄉鎮無處沒有他的足跡,他被領導和同事稱為“石柱的羅成友”——他就是石柱縣委宣傳部新聞科科長譚華祥。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放過一條有價值的新聞就是‘瀆職’,把新聞弄成舊聞就是‘失職’,有價值的

譚華祥(右)在魚池鎮大坪村採訪人飲工程譚華祥(右)在魚池鎮大坪村採訪人飲工程
新聞因採訪不深入、不及時,而不能見報甚至產生負面效應就是‘犯罪’!”這是譚華祥對新聞工作者責任感最形象的詮釋。同時,也是對自己工作的一貫要求。他就是這樣,高標準、嚴要求,以“先”為本,在效能建設上下功夫,努力把工作做到極致。一個“醉”在新聞里的工作狂

有道是:忠孝難兩全。在家事與工作發生衝突時,譚華祥作出的選擇總是:先工作後家事。從2005年到宣傳部專事新聞工作以來,為了挖掘到春節的新氣象,從未在春節期間回老家與父母、親人團聚過。2007年2月6日至2月10日(農曆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四),數十年不遇的冰雪災害籠罩著土家山寨廣袤的原野,已經放假的譚華祥沒有“過年”的概念,與抗冰搶險的電力工人一道,在條件艱苦的黃鶴鄉三河村、洗新鄉五坪村等高寒山區與雪為伴,敏銳地抓住了電力工人和當地乾群與冰雪抗衡的一個又一個精彩瞬間,及時編輯傳到《重慶日報》、《重慶晨報》等報社編輯部。他忘我的工作精神深深打動了編輯老師的心,《重慶日報》破例在頭版連續7天刊發了他的配圖新聞。同時,也因為他的及時報導,抗冰搶險的電力工人、當地民眾與冰雪較勁的熱情格外高漲。後來,石柱抗冰搶險群體被國家發改委表彰為“抗冰搶險先進集體”。在連續5個採訪日中,譚華祥只在家裡吃了一頓飯。
2006年7月5日,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製造了石柱縣罕見的“7.5”洪災。洪災過程中,譚華祥身披塑膠布,在南賓鎮龍井街齊腰深的洪水中足足站了兩個小時,抓拍了公安幹警、基層幹部和民眾安全轉移市民和搶救市民財產的一個又一個精彩畫面。洪災過後,他和同事一道,用一個通宵完成了反映全縣上下齊心協力抗洪搶險的紀實報導《一曲恢弘的讚歌》,在《重慶日報》的及時發表,打響了各大媒體集中宣傳石柱抗洪搶險的第一炮。其稿件被評為當月好新聞。

一部靈敏的新聞雷達

“處處留心皆文章”、“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兩句話對一個新聞工作者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譚華祥在新聞報導中之所以能夠平中求奇、奇中出快,就因為他有一個新聞的頭腦和一雙新聞的慧眼,“處處留心”,時時處於臨戰狀態,就像一部十分靈敏的新聞雷達。
2008年8月的一個星期六的傍晚,譚華祥挎著照相機在縣城龍河岸邊散步,突然聽到洶湧的河水中傳來呼救聲。他尋聲望去,見幾個男子一個箭步衝進咆哮的洪流中,救起了不小心掉進龍河中的中年婦女。他敏感地意識到,這是一個難得的反映時代風尚的鮮活素材。於是他迅速地用照相機和錄音筆記錄了整個過程。隨後,譚華祥又跟隨人流到醫院繼續採訪。當晚,就完成了配圖新聞。次日,《重慶日報》、《重慶晚報》、《重慶晨報》和《武陵都市報》等媒體紛紛發表,其圖像資料後來還被獲救者進行珍藏。
譚華祥不畏艱難、不計得失深入一線採訪的事例不勝枚舉,一篇篇鄉情濃郁的稿件、一張張精美的圖片頻頻在各大報刊露臉是最好的見證。
譚華祥自2010年初擔任縣委宣傳部新聞科科長後,深感肩負的擔子更重了。他常說,以前是默默做好新聞采寫就夠了,現在是如何開拓創新,把石柱全方位“推銷”出去。於是,他不但自己做好新聞采寫工作,更是迅速拓展思維,在相關領導的指導下,大膽策劃,邀請各級主流媒體來石採訪,用資深記者的眼光洞悉石柱、宣傳石柱。先後策劃組織了“五個重慶建設巡禮——主流媒體石柱行”、“走進五彩石柱——‘生態杯’新聞攝影大賽”、“五個石柱建設——縣級媒體鄉鎮行”、“回眸十一五”等綜合報導,先後在海內為主流媒體播發稿件300餘件,收到了很好效果。

一個四連冠“十佳特約通訊員”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一把汗水一樹碩果。近幾年來,石柱縣有不少“深藏閨閣”的非凡事跡從譚華祥的鏡頭和鍵盤上“走”向山外。《一尺男兒的萬丈事業》的發表,讓我縣特等殘疾人譚啟樹走進中央電視台12頻道演播大廳,一時成為全國的新聞人物;《荒山種活“搖錢樹”》在《重慶日報》頭版頭條露臉,讓石柱森林工程成為全市學習的榜樣;《辣妹子不怕“辣”》成功入選市委宣傳部組織編著的《衝破思維的藩籬——30年富起來的故事》,把“石柱紅”再次推向新的高度……
2005年至今,譚華祥累計在《人民日報》、《中國民族報》、《中國綠色時報》、《中國人口報》、《重慶日報》、《重慶政協報》、《重慶晚報》、《重慶晨報》、《今日重慶》、《武陵都市報》、《巴渝都市報》、《晚霞報》、《三峽文藝》、《科學諮詢》、《文明時尚》等國家級、市級報刊用稿5000多件,有58件作品獲獎。其中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在《重慶日報》分別用稿104件、112件、128件、408件,綜合用稿量名列全市區縣通訊員首位,連續四年被評為全市“十佳特約通訊員”,2009年被華龍網表彰為首屆“十佳通訊員”。
“作為一名對外宣傳工作者,除了有‘不經一番徹骨寒,哪得梅花撲鼻香’的吃苦精神外,還得有‘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敏銳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寫出更多更好的東西來,才能把我們石柱宣傳出去。”譚華祥不僅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他就是這樣一個勇於吃苦、樂於奉獻、勤於耕耘、善於創新的基層新聞工作者。


襄樊正大有限公司總經理譚華祥


譚華祥是正大集團湖北區助理副總裁、襄樊正大有限公司總經理。他說,正大走進鄂西北千家萬戶,除了靠技術、靠品牌,更靠用心。
勤奮好學跳出“農門”
1964年,譚華祥出生在鄂州一個農民家庭。農民早出晚歸辛勤勞作,卻依然有很多人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場景,留給少年的譚華祥難以磨滅的印象。
1980年,16歲的譚華祥參加全國統考,成績遠高於國家一類重點錄取線。旁人勸他填報一個能跳出“農門”的好學校,但一心想用知識改變農村落後面貌的譚華祥,毫不猶豫地填報了華中農業大學畜牧獸醫專業。
1985年,譚華祥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相繼換了幾份工作後,1997年,他進入襄樊正大。
剛開始做基層銷售員,因業績突出,譚華祥相繼被提拔為銷售部經理、副總經理,2007年出任襄樊正大總經理,今年8月升任正大集團湖北區助理副總裁。
對比試驗贏得客戶信任
2007年,譚華祥出任總經理之際,正值公司產銷出現下滑。如何扭轉局面,是擺在他面前的難題。“只有客戶滿意,才能認可我們。”熟諳市場之道的譚華祥,上任後就跑遍了襄樊正大所有廠和重點客戶,併到農村調研,制定出企業的近期目標和長期規劃。
為改進技術和工藝,正大從美國引進了先進的成套加工設備,提高生產工藝和產品品質。
襄陽區的養豬大戶金德榮以往採用其他品牌的飼料,在正大銷售人員的建議下,他同意了對比試驗,即用2種不同品牌的飼料分開餵養小豬。
結果證明,食用正大飼料的豬每天能多長0.52斤,一頭30斤的小豬長到出欄時的200斤,成本比用其他飼料少136元。
憑藉優良品質,正大逐步打開了襄樊市場。目前,正大有近千家專賣店遍布鄂西北鄉村,業務覆蓋了數萬家養殖戶。
用心讓客戶感動
2008年,正大聯合華中農業大學、長江大學等高校,成立了專家顧問團隊,並設立“駐場技術服務中心”,派技術人員為客戶上門跟蹤服務。
2008年冬天,適逢冰雪災害,保康一個客戶養的病了,他向正大公司求助。因冰雪封路,客車停運,該公司技術人員只得包車前往,後來車輛無法前進,幾名技術人員步行幾十里趕到客戶家中,並順利幫其解決問題。客戶很感激,幾天后,他便給正大公司送來了錦旗。
在正大公司辦公室的牆壁上,掛著四五十幅錦旗。譚華祥自豪地說,這些都是客戶送來的。
展望未來,譚華祥說,正大將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為客戶提供優質產品,並積極進入農牧綠色食品領域,力爭5年後,銷售額達到20億元,是現在的5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