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孝珍

譚孝珍

譚孝珍是貴陽一名百歲拾荒老太,流浪貴陽幾十年無家無戶口。

老人簡介

2010年11月17日11時57分,一位老人背著沉重的廢紙殼逆行走在貴陽市文昌南路,她負重的身影深深吸引過往行人的目光。也許是她的精神,一下子驅使筆者跑過去用相
譚孝珍老人背著沉重的廢紙殼走在貴陽市萬東大橋下小巷裡。譚孝珍老人背著沉重的廢紙殼走在貴陽市萬東大橋下小巷裡。
機定格了哪個瞬間。“老人家,高壽了,還背這么重”!老人沒有及時回話,在轉向指月街的路口處,停下來休憩時對筆者和圍觀人們說:100歲了。
這么大的年齡,還能背這么重,圍觀的人們總是讚不絕口。在老人休憩的時間,路人去搬弄哪捆廢紙殼試試斤兩,有人說四十斤,有人說五十斤,一位收廢舊物資的男子路過此處,用他的木桿稱去稱,六十斤都沒拿下來。老人說這廢紙殼要背到富水南路萬東大橋下去賣,於是她又背著沉重的寶貝過大街穿小巷跚跚走去。
老人由於身負重物,她走一段路又停下來休憩一會。她十分熟悉這些街道小巷,住在這些街道小巷的許多居民同樣十分熟悉老人的身影。一位中年婦女見老人這般負重,對旁人讚譽道:我問過她,她說100歲了,真了不起!隨後,在交談中老人告訴筆者。她叫譚孝珍(音),不識字,解放前就從四川來到貴陽,在貴陽幾十年里,孤獨一人,居無定所,住過橋孔、街邊屋檐、小巷窩棚。老人說她一百歲,我想看看她的身份證,老人說她從來沒有身份證、也沒有戶口本,不過很渴望有一個讓人認可的身份。
從記者在文昌南路見到老人的那一刻起,到富水南路廢物回收點,老人休憩了七次,每次不超過一分鐘,這段路總耗時四十多分鐘。在廢紙回收點,人們看到老人來了,年輕人們都很熟悉而熱情地幫助老人抬下廢紙殼放在台稱上,回收點老闆娘一看,“喲,75斤”並按最高品質給老人付款。在場的人們為老人的力量喝彩。老人拿著錢平靜地說,這些廢紙大部分是用錢買來的,除去成本也沒幾個。此時快中午一點鐘了,老人還沒有吃午飯。
“老人家,該回家休息了吧?我去你的家看看行嗎”?老人說:我沒有家。廢紙回收點旁觀者勸導說,“別怕,你這么大年紀了,人家去看看,也許能解決個低保什麼的”!眾所周知的原因,我不敢向老人承諾能給他解決什麼困難,給他帶來什麼好處,我只是想能去看看老人的家境,證實一下是否孤獨一人,將我親眼看見的真實情景告訴讀者。老人終於打銷了顧慮讓我去她住宿的地方。七彎八拐,記者隨行老人來到新華路旁的翠微巷的一個支巷老人的住處,差不多又耗去一個小時。
譚孝珍老人拿著賣廢紙殼的錢對人們說:去掉存本沒幾個錢。譚孝珍老人拿著賣廢紙殼的錢對人們說:去掉存本沒幾個錢。

“這就是我的家”!老人對記者說。這個家是一個渾暗的小巷道轉彎處的一個隔間,約四五個平米,去掉一張簡易床位之後空間及其有限,老人的屋裡幾乎沒有什麼家具和用具,如果說這是老人的家,倒不如說是老人的棲身之地。就是這個棲身之地老人說得交房租300元,管一個季度。因此,如果沒有錢,老人有可能隨時另闢遮風避雨的地方。也許是幾十年老人居無定所的原因;也許是幾十年老人飄移生活的無奈;也許是幾十年老人寄宿都市縫隙的習慣,老人的心情十分平靜,並沒有流露出心中的苦澀和不安。
在近兩小時的採訪中,老人沒有希望記者能幫助她解決什麼困難,看得出她在以自己的生活方式默默地沿襲著自己的
譚孝珍約四五個平米的家,得交房租300元,管一個季度。譚孝珍約四五個平米的家,得交房租300元,管一個季度。
生活。老人告訴記者,她惟一的希望是:每次出門後能撿到別人不要的一小塊廢紙殼,因為大一點的是需要用錢買的。
在離開老人住處之後,記者沒有得到這位老人的有依據而可信的基本情況,她向人們所說的一切應該是一面之詞,包括哪一口100歲的肯定數字,因為老人年紀大,她不能精確回想她的童年;因為流動性大,沒有人深度了解她的過去。不過有一點,從老人的住所,我們看到了老人的生活簡單;從老人的身影,我們看到了老人一直在勞動;從老人的面紋,我們看到了老人的年歲確實不小;從老人的精神語氣,我們看到了老人平靜應對生活的心態。常言道,歲月不饒人,隨著老人年歲的增高,這位生活在城市縫隙的老人應該引起人們的關注。
圖為譚孝珍老人背著沉重的廢紙殼走在貴陽市文會巷。圖為譚孝珍老人背著沉重的廢紙殼走在貴陽市文會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