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譚天偉 ,男,1964年2月出生,湖南湘潭人,現任北京化工大學校長 ,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2011年12月,譚天偉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院士。中共黨員,歷任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副校長。
2012年6月,任北京化工大學校長。
譚天偉教授長期致力於工業生物技術領域研究,包括生物基化學品、生物能源和生物材料。
作為項目負責人先後承擔了國家“863”、國家“九五”、“十五”攻關項目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面上項目6項。
以第一獲獎人先後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省部級一等獎4項,二等獎4項。
累計在核心刊物發表論文300多篇,其中SCI收錄150多篇,EI收錄200餘篇。
學術兼職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審組成員,國家生物化工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生物反應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化工學會理事,生物化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化工學報”、“生物工程學報”、“微生物通報”、“化工進展”、“化學反應工程與工藝”、“過程工程學報”、“現代化工”、“生物加工過程”等8個核心刊物的編委。
教育經歷
1981.9~1986.7清華大學獲學士學位。
1986.9~1987.9清華大學獲碩士學位。
1987.9~1992.12清華大學獲博士學位。
1990.2~1992.10德國生物技術研究所和瑞典倫德大學聯合博士研究生。
工作經歷
1993.5~1995.6 北京化工大學博士後。
1995.6~至今北京化工大學,副教授,1996年9月提升為正教授。
1997.3~1997.8及1998.1~1998.4 瑞典Uppsala 大學訪問學者。
2003.12~2007.11 擔任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
2007.11~2012.6任北京化工大學副校長、校黨委常委。
2012.6~至今任北京化工大學校長。
成果榮譽
獲獎成果及榮譽稱號
1、發酵工業菌絲體綜合利用,2002年國家發明二等獎,第一獲獎人。
2、反應分離耦合生產殼低聚糖新技術,2002年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獲獎人。
3、含重金屬離子廢水處理新技術,北京市2001年科學技術發明一等獎,第一獲獎人。
4、殼聚糖生產新工藝及套用,2001年中國石油化工科技進步二等獎。
5、“3+1”生物化工專業教學改革模式研究,北京市2001年教學改革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第一獲獎人。
6、從菌絲體中提取麥角固醇、殼聚糖和氨基葡萄糖,2000年中國高校發明二等獎,第一獲獎人。
7、發酵法生產透明質酸,國家石油化工局1999年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一獲獎人。
8、殼聚糖生產新工藝及套用,2001年中國石油化工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獲獎人。
9、2000年霍英東優秀青年教師獎勵。
10、2000年北京市先進工作者。
11、2001年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教學科研獎勵基金。
12、2001年獲得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13、2002年享受國家特殊津貼。
14、2003年度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15、院士。
個人履歷
生物工程是21世紀科技領域中的“三大工程”之一,許多人都夢想著在這裡獲得新的發現,去摘取那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年逾不惑之年的譚天偉——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青年教授、博士生導師便是生物化學工程王國里一名辛勤的探索者。譚天偉教授現任我校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是我校生化學科的學術帶頭人,曾赴德國和瑞典留學,回國後到我校工作以來,成績卓著。他的多項研究成果均達到了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其中部分成果已實現產業化。其研製的護膚品“華爾馨”是我校校辦產業的支柱產品之一,遠銷海內外。2001年,他獲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多次應邀在國際學術會議作報告,並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的資助。
站在生物工程學科的前沿
清華的盛名是眾所周知的,這裡雲集了來自全國各地最優秀的學生。1981年譚天偉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化學工程專業。1985年,生物技術開始嶄露頭角,當時譚天偉正在清華大學做學士論文,面對新學科的興起,他意識到這將是一個很有發展前景的學科,軍人家庭賦予他的勇敢和挑戰精神使他第一個在全系做出決定,專業轉向生物工程這門新的科學領域。為了進入生物工程的前沿陣地,他如饑似渴地學習,生怕浪費了一分一秒。當1986年7月本科畢業的時候,譚天偉成為了清華大學“優秀畢業生”。1986年9月,因成績優異,譚天偉被母校清華大學破格錄取為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免修碩士課程。1990年,在就讀博士學位的時候,他被原國家教委(現教育部)派往德國國家生物技術研究院(GBF)學習生物化學工程。到德國後不久,譚天偉就開始獨立地研究導師交給的新項目,即雙水相萃取一種新的生物分離技術。在當時,世界生物化學領域裡生物分離技術並不很先進,所需要的材料成本高,工業化套用又很難。如何降低濃度,減少原材料成本,這在當時的化學工程界一直是一道難解的課題。瑞典得隆大學是雙水相萃取技術的發明地,為了學習最新的雙水相萃取技術,譚天偉來到了瑞典得隆大學繼續進行雙水相萃取的研究與實驗。
在國外他不但學到了生物工程前沿的技術,而且學到了外國科學家對待科學研究嚴肅、認真、嚴謹、細緻的科學精神,他說:“德國導師給我最重要的啟迪就是對待科學一定要認真,該怎么樣就怎么樣!”他出色的研究工作和科學態度,給外國科學家留下深刻的印象,5年後,當譚天偉再次回到瑞典這個美麗的國度時,Phanmacia公司又給予他熱情的資助,在先進的儀器和設備支持下,譚天偉僅用半年時間就完成了國家“九五”攻關項目——維生素D2色譜分離新工藝。該項成果榮獲教育部科技發明二等獎。1993年學成回國後,他順利拿到了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博士學位。
努力奮鬥艱苦創業
1993年6月留學歸國之後,他到北京化工大學做博士後。他剛來到化學工程系生物化工教研室的時候,這裡是一窮二白。然而,當時的北京化工大學正在開始歷史性的改革,學校寬鬆自由的學術環境和領導對人才的重視最終讓他決定留在這裡。
那時學校的許多工作剛處於轉型期,譚天偉所擁有的僅僅是2萬元的博士後研究經費。也沒有研究課題,甚至研究設備也嚴重不足。經費不足,他緊縮開支努力節省,每天想著怎么能籌集資金。為了研究,他經常到王府井化學試劑商店採購實驗必需的藥品和設備,為了省錢,他捨不得乘計程車,每次都是自己抱著一大堆試劑和設備擠公共汽車。一次,他抱著一個衡溫水浴鍋和一個實驗用的天平去擠104電車,車上有人驚奇地問:“這么多東西,你怎么還來擠公車?”他不好意思笑笑說:“省錢。”還有一次,到三台山購買危險化學用品,因為不能坐公共汽車,他硬是自己蹬著三輪車從化工大學出發,走了將近十八公里的路,回來的時候已經是下午三點了。他就是這樣精打細算,終於他的付出得到了回報。他用省下來的路費再買些實驗用的東西。他後來常常對年輕老師說:“萬事開頭難。青年人剛開始工作的時候,一定要踏踏實實,打好基礎,等到機遇來臨的時候,你才能抓住它。”
1994年,他第一次申請到國家化冶所生物化工國家重點實驗項目,拿到了第一筆5萬元的科研經費。他用這筆錢先後做了幾個重點項目。以前,透明質酸發酵水平在國內每升產量只有4-5克,譚天偉經過大量的科學實驗,採用新的發酵技術進行處理,使每升產量最高達7克。他還用一種新的方法研製了一種透明質酸高產菌種,大大提高了發酵速度,這種技術已經在山東和新疆轉讓2家,產品用於“大寶”、“雅麗絲”等名牌化妝品,累計創造經濟價值1200萬元。1998年通過專業鑑定,該技術已達國際先進水平。此科研項目榮獲1999年化工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他本人也成為第一獲獎人。
過去我國維生素D產品一直靠進口,近幾年國內維生素D生產得率只有25—27%。為解決這一問題,國家在九五期間,設立了2個國家九五重點攻關項目“發酵法生產維生素D2”及“光轉化麥角固醇合成維生素D2”。對高新技術的敏感讓譚天偉立刻意識到,這將是一個新的契機,無論對他的科學追求,還是學科發展,都是一個難得的機遇。經過激烈的招標,譚天偉代表北京化工大學獲得了這兩個攻關項目。在學校的支持下,譚天偉潛心研究,還得到瑞典Pharmacia公司熱情的資助。在先進的儀器和設備支持下,經過5年的攻關,譚天偉解決了維生素D2的產業化的關鍵技術:原料麥角固醇的高密度發酵攪拌槳,新型光反應器及製備層析分離技術。通過新型攪拌槳及基因工程方法,使麥角固醇發酵水平提高30%以上;採用高效的分離技術,使維生素D2的得率達到40%,高於目前國內生產水平27%及日本生產水平36%。該技術已在山東東營和大連產業化,產品已出口,並獲得1000萬元以上的經濟效益。該項目還獲得國家2000年度高新技術示範工程。
在科學的道路上永不停步
在科學的道路上永不停步,是每個真正的科學家共有的特點。九五重點項目成功後,譚天偉立即投人到“利用廢菌絲體生產殼聚糖和氨基葡萄糖的實驗開發”中,很快,此成果又通過了國家科技部的技術鑑定,被認為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接著,他開發的“利用微生物發酵生產透明質酸”、“生物法生產殼聚糖及聚天門冬氨酸等生產技術先後實現產業化,並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獲得1999年國家石油化工局科技進步一等獎,並建立了國內外第一套生物法生產殼聚糖的工業化生產線。
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發酵工業發展很快,許多發酵產品在國際上已占有一定地位。菌絲體是發酵工業的重要副產物,也是重要的生物資源之一。我國每年發酵工業消耗的糧食已達4000萬噸,但是每年檸檬酸、青黴素、抗生素、味素在發酵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廢菌絲體多達500萬—700萬噸。而且,麥角固醇既是一種重要的醫藥化工原料,又是維生素D2生產的主要原料,但國內外麥角固醇都是採用酵母發酵法生產,成本較高,而我國維生素D2生產水平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緣於麥角固醇的生產成本過高。那么能否不用發酵法而採用一種新的工藝路線生產,從而降低成本呢?譚天偉教授又開始探索新的徐徑科學的道路上許多重大的科學發現都在偶然中產生,就像倫琴看病時發現X射線,牛頓在蘋果砸中後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一樣,譚天偉也在很偶然的情況下發現,在華北製藥廠等企業的廢菌絲體中,青黴素等廢菌絲體內竟含有高達1%的麥角固醇。這是一個重大的發現!譚天偉興奮了!憑著對科學的直覺,他感到這些廢菌絲體體內潛藏著無窮的能量。菌絲體除部分作為飼料添加劑(酵母、青黴素菌絲體、谷氨酸菌絲體等)補充氮源外,其他一些菌絲體,如檸檬酸菌絲體等大都被廢棄。這一方面造成了環境污染,另一方面由於廢菌絲體中有大量高價值的蛋白、核酸、油脂及多糖等沒有利用,也是一種資源的浪費。經過反覆的論證,譚天偉終於可以確定,完全可以從這些菌絲體內提取出所需要的麥角固醇。就這樣,一項新的發明創造開始了。譚天偉教授領導他的科研小組開始了夜以繼日的探索。經過反覆的試驗,這個團結、智慧的集體終於以青黴素、檸檬酸等發酵的廢菌絲體為原料,發明了一種新的酶複合化學法破碎細胞方法,在不破壞細胞內的有效成分的前提下,綜合高效利用了廢菌絲體,將菌絲體有效成分“吃乾榨盡”,並建立了工業化生產線。如利用該技術生產的麥角固醇純度達到SIGMA試劑級(>90%),成本只有1700元/千克,不到國外同類商品售價的40%。
同時,在廢菌絲中提取出殼聚糖也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殼聚糖是一種在食品、醫藥、化妝品及水處理劑中廣泛套用的多糖,比如可以用於處理含重金屬離子和染料的工業廢水,此外,殼聚糖在纖維材料、食品工業也有重要用途。當時,殼聚糖全部是以蝦殼和蟹殼為原料生產,這樣不僅原料分散,生產成本也高,很難形成規模,而且原料種類和產地的不同都會影響殼聚糖質量,給用戶帶來很多不便。而譚天偉的這項新技術生產的殼聚糖,不僅充分利用了原料,廢物排放量也大大減少,生產成本也大大降低,其成本只有蟹殼或蝦殼提取法的50%。該技術還拓寬了殼聚糖的套用領域,一是發明了殼聚糖金屬離子分子印跡樹脂及製備方法,開發了新型氣體噴吹滴加成球裝置,製備了粒度均勻的新型殼聚糖分子印跡樹脂,可提高對金屬離子的吸附容量兩倍以上,而且選擇性大大提高;二是發明了殼聚糖處理含重金屬離子工業廢水的膨脹床新裝置,解決了傳統固定床易堵塞的問題。研究生物發酵廢菌絲體吸附處理工業廢水中的重金屬離子,即可以回收或除去工業廢水中的重金屬離子,同時又可以充分利用發酵的廢菌絲體,變廢為寶,減少污染。建成了國內外第一套1萬噸利用廢菌絲體製備的殼聚糖處理含有重金屬離子的工業廢水裝置,皮革廠廢水中含鉻離子濃度由1500PPM降低到1.5PPM,為我國皮革行業含鉻廢水及其他含重金屬離子工業廢水的處理開闢了一條新路。該成果獲教育部2000年技術發明二等獎,該部分研究工作於1999年7月在日本日光召開的國際生物分離大會上應邀作有關菌絲體殼聚糖套用於含重金屬離子的大會報告。同時,該技術開發了反應與膜分離相耦合、生產高聚合度殼低聚糖新工藝,這一工藝可顯著提高聚合度殼低聚糖的含量,使其達到30%。
已建立了利用發酵工業廢菌絲體綜合利用技術生產殼聚糖、麥角固醇的生產基地,其中麥角固醇已占領國內市場份額的30%,產品用於維生素D2和藥物的生產,出口日本等國。殼聚糖印跡樹脂製備裝置、膨脹床層析柱及配套裝置也已實現了工業化,殼聚糖水處理劑產品已用於多家皮革廠、電鍍廠的工業廢水處理。此外,還建立了殼低聚糖生產基地,生產出的產品已套用於日化、食品和農業等領域。2000年“從廢菌絲體中提取殼聚糖、麥角固醇和氨基葡萄糖”獲教育部發明二等獎;2001年“含有重金屬離子廢水處理新技術及裝置”獲北京市科技獎發明類一等獎;殼聚糖、殼低聚糖的製備方法獲得中國發明專利。在2002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譚天偉負責的“發酵工業廢菌絲體的綜合利用”項目獲得了該年度科學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同行專家稱,該項目作為國家“九五”攻關課題,在國內外第一次實現了青黴素、檸檬酸發酵等廢菌絲體的綜合利用,從廢菌絲體中同時提取殼聚糖、麥角固醇及氨基葡萄糖。
2004年4月8日,譚天偉教授領銜的北京化工大學課題組採用脂肪酶催化法合成棕櫚酸異辛酯項目,能耗低,環境污染小,不存在因酸鹼催化劑產生污水問題,轉化率達到95%以上,具有生產成本低等優點。已建立了300噸/年脂肪酶催化合成棕櫚酸異辛酯的工業化裝置。通過了北京市科委組織的技術鑑定。專家認定該技術為國內外首創,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春華秋實,碩果纍纍
經過多年的潛心鑽研和探索,譚天偉在生物工程領域取得豐碩的成果。作為項目負責人,他先後承擔了國家“九五”、“十五”攻關項目及子項目6項,國家計委高技術示範工程項目2項,“863”項目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部委級項目10項,橫向課題14項。以第一獲獎人先後獲得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譚天偉教授成為生物工程領域知名的專家,他擔任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審組成員,教育部生物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化工學會理事,中國化工學會生物化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化工學會化學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微生物通報》和《化學反應工程和工藝》、《化工進展》、《過程工程學報》的編委。2004年3月譚天偉作為北京化工大學教授應邀參加中國化工學會生物化工專業委員會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生物催化與生物分離技術交流會,與國內外知名專家與學者匯聚一堂,討論生物催化與生物分離技術的種種問題,還作了以《脂肪酶催化合成化學品》為題的科技報告。
在2004年4月27日閉幕的中國化學會第24屆學術年會上,主辦單位中國化學會協同德國巴斯夫公司一道,頒發了“2003年度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和“2003-2004年度中國化學會——巴斯夫青年知識創新獎”。譚天偉教授榮幸地作為北京化工大學惟一的獲獎者與北京大學振峰教授、中科院化學研究所江雷研究員、清華、大學化學系石高全教授等4位專家獲“2003——004年度中國化學會——巴斯夫青年知識創新獎”。“青年化學獎”和“青年知識創新獎”是中國化學會設立的10獎項中的兩個非分支學科獎。前者是在第四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的倡議下,於1983年起設立,這在我國自然科學學術團體中是一個創舉,這一獎項面對35歲以下的青年化學工作者,每年評選獎勵10名。“青年知識創新獎”由中國化學會與巴斯夫公司2001年共同創立,2004年首次頒獎。這是一個為獎勵45歲以下、在國內獨立完成有突出創新成果的中國青年化學工作者而設立的獎項,資金額的20%獎勵個人,80%作為獲獎人的科研項目經費,要求完成相應的研究及項目論文。譚天偉教授榮幸地作為北京化工大學惟一的獲獎者,這是莫大的榮譽。
朝霞輝映著才華橫溢的譚天偉,由於他優異的業績,譚天偉被評為“北京市青年學科帶頭人”,國家教育部“霍英東優秀青年教師獎”和“北京市先進工作者”。2001年10月,他入選“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第四批特聘教授。2011年12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院士。
當之無愧的“青年學術帶頭人”
在科技界同行的眼裡,他是一名優秀的科學工作者。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汪家鼎說:譚天偉同志在生物加工過程上具有一定的基礎,而且有在國外工作的經歷,在國內首先開展金屬親和層析、膨脹床及分子印跡的研究,具有較大創新。他為人正直,敬業精神強,具有很強的創新意識,在北京化工大學工作的10年內,使北京化工大學生物化工專業有很大起色。是一位很有前途的學科帶頭人。
中科院院士、天津大學余國琮對他的評價是:譚天偉教授不但具有很高的學術水平,而且為人正直,具有很好的科研組織能力,善於團結周圍的同志。譚天偉教授擔任許多社會學術兼職,我認為他完全具備帶領本學科在其前沿趕超或保持國際先進水平的基本素質和條件。北京化工大學教授、博士導師李成岳對他的評價是:譚天偉教授是我校青年學科帶頭人,具有很高的學術水平和科研組織能力。譚天偉教授不但綜合素質好,而且為人正直,善於團結其他l司志。我認為他是一名非常有前途和有很好發展潛力的青年學者。
正如科技界的評價那樣,譚天偉不但以他堅實的理論基礎、很高的學術水平和豐碩的研究成果成為北京化工大學生物化工最年輕的學科帶頭人,而且以他正直的為人、較強的科研組織能力贏得青年教師的佩服和信任。
作為學科帶頭人,譚天偉教授積極籌劃生化學科建設,努力組建學術隊伍,為2003年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他還組織了生物化工專業的教學改革,負責制定了新的生物化工課程體系及教改方案“生物化工‘3+1,制模式教改及實踐”。該方案獲得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譚天偉兼任著學校青年教授聯誼會主席。為了把更多青年教授的科研新成果推向社會,他多次組織青年教授到全國各地與企業見面洽談。譚天偉曾經以青年教授聯誼會的名義,帶領由清華大學與天津大學聯合組成的“青年博士考察團”,在山東省東營市舉行了科技成果發布與洽談會,共發布60個項目,與各界企業達成合作意向57個,正式簽訂6個契約,科研經費到款達100多萬元,使許多青年教授的科研成果找到了“婆家”。次年7月他又協助北京化工大學有關部門,聯合組織了“青年教授赴煙臺考察團”活動,共發布30多個科技成果,又一次促進了青年教授與企業的合作。
2001年暑假期間,北京化工大學博士團一行12人來到江蘇省崑山市,考察了崑山市的食品工業、廢水處理、輪胎橡膠行業的高科技企業,並與當地就一些合作項目進行了洽談,共簽署了意向性協定共11項。博士團在出發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如事先聯繫了解對方的具體需求,在自己研究專業的基礎上查閱資料,認真撰寫講稿、製作多媒體課件等。博士團根據企業的需要,分別講授了幾個專題和全市2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的經理和技術人員進行了洽談。譚天偉教授也現場作了項目演示,使此次活動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
當時,帶隊的譚天偉教授興奮地對前來採訪的《中國教育報》記者說,我們的參觀考察,一方面給當地企業的發展方向和具體的技術問題提出了建議,另一方面又鍛鍊了我們的科研隊伍,開闊了博士們的視野。為基層的企業服務,科研與實踐相結合,一直是北京化工大學的優良傳統,此類考察活動有利於學校一貫堅持的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
經譚天偉的熱心聯繫,學校有關部門認真組織,這項活動每年都在堅持,不僅形成了學校的特色活動,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002年北京化工大學青年教授、博士暑期社會實活動去了岳陽市,2004年去了平頂山市,都取得了良好的效率。
譚天偉每天的工作日程排得滿滿的,科研、教學還有許多兼職性工作,但他從不耽誤給學生上課。有時出差實在忙不開,他就利用業餘時間給學生補課。按規定,每人每學期教學工作量是230個標準課時,而他卻完成了800個標準課時。在教學上,他要求學生一絲不苟,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在實驗室里,他永遠對學生嚴格要求,毫不寬容。“在科學的殿堂里,決不允許庸庸碌碌,唯勤奮才能取得入門證。”他自己是這樣做的,也這樣教育學生。
如今,譚天偉又開始忙碌“十五”攻關項目了,按他的話說,在科學的道路上,永無止境,如果你停止了探索,那就意味著你已經落伍了。這就是譚天偉,一個在生化工程王國里不斷探索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