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公柄

譚公柄

譚公柄(約1520年~?),壯族,遷江北三(今廣西來賓七洞鄉社頭村公所轄區)人,明代義軍首領。

基本信息

譚公柄(約1520年~?),壯族,遷江北三(今廣西來賓七洞鄉社頭村公所轄區)人,明代義軍首領。自幼習武,尤善騎馬。好作弓箭。所造箭頭敷毒,中箭即斃。譚公柄幼年時,深受古田壯人義軍反抗官府英勇事跡影響。壯年時被民眾推舉為酋長,毅然組織北三一帶壯人,建立數千人起義隊伍,號稱“剗馬軍”,豎起義旗。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譚公柄領導剗馬軍配合馬平、五都等地起義軍反抗官府的“圍剿”,出兵搔敵後方,切斷其補給,致使官府“圍剿”失敗。復率所部先後攻入來賓、武宣、平南、藤縣、貴縣、南寧及廣東的清遠、三水等縣、州城。所到之處,搗毀官庫,沒收糧、銀濟貧,擒殺暴吏聲威大震。隆慶年間(1567~1572),譚公柄配合府江楊公滿等人領導的瑤族人民起義,派出剗馬軍攻打來賓千戶黃元舉,殺掉土吏、劣紳、官兵70多人。隆慶六年(1572) ,官府調集6萬土漢官兵鎮壓了楊公滿義軍後,逼降譚公柄。譚公柄一面派人和官軍談判周鏇,一面積聚力量。他號召北三、北五一帶壯人踴躍參戰,組成3000人的起義隊伍,出仙鳳山、龜鱉塘,與河塘韋宗武起義隊伍傍山結寨,憑險據守,多次擊敗官軍“圍剿”,持續6年之久。萬曆五年(1577),官府調集遷(江)來(賓)和柳(州)慶(遠)哨的官兵,對[戔刂]馬軍進行更大規模“圍剿”。官軍脅迫、利誘兼施,致使義軍部分接受招撫。譚公柄被迫率部退守古鐵等山岩。最後,官軍憑藉人多炮烈攻破山岩。譚公柄下落不明,剗馬軍自此消失。明人莊國禎書《右江北三平寇記》刻於桂林龍隱岩,張翀書《平北三大功記》刻於柳州螞[蟲另]岩。兩塊碑記另一面載錄了剗馬軍的蹤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