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蘊

識蘊

識蘊是一種佛學常見辭彙,是一種佛教術語。

梵語vijn~a^na-skandha,巴利語vin~n~a^n!a-khandha。識蘊 很多識蘊聚合在一起,稱為識蘊。依唯識宗說:識可分為八種,稱為心王。前面六種:眼、耳、鼻、舌、身、意是屬於了別的作用,故稱為識。識是依根緣外塵了別外境。(1)、了別與分別的不同:了別的意思是:我們的心第一念知覺所對的境,沒有加任何的語言去稱呼它,稱為了別;分別是在了別以後,我們的心對於外境進一步加於名言的了解。比如你坐在這裡聽我說法,聽到我的聲音,知道我的聲音是男人的聲音嗎,知道。但是當時你有沒有加語言去分別?沒有,對嗎?所以我每講一句話,你都知道是廣超師的聲音,是男人的聲音,但是你不必去想它,只是知道而已,這種知道的作用稱為了別。但是當我提起我的聲音是男人的聲音時,你就去想:男人的聲音是低沉的,與女聲不同;過後就很確定那是男聲,這就是分別。我們的心對外境有兩層的作用,第一層的作用是了別;第二層的作用稱為分別。我們知覺的第一念時時刻刻都處在了別所對的境,與此同時,我們的心時時刻刻又去分別外境;我們先了別,而後分別。了別是現在的心識在知覺,它知覺現在的境;而分別確是在我們了別以後,很多連續的心念去了解剛才已發生過了的境。比如我把手舉起來;你們看到這樣的動作,當時眼睛是了別這隻手的顏色,然後內心分別這是手。(2)、六識了別的作用:眼識依眼根了別色境:它了別色境並不是了別色境的內容。比如有一堆顏色,我沒說那是什麼?你看到是一堆顏色,那叫做了別。如果你知道那顏色所表現的景物、意境等是什麼時,那叫做分別。在舉一個例子,你看這個白板,上面寫這黑字,當你的眼睛在看時,眼識在那邊作用,眼識是知道黑白罷了;那黑白裡面表達的是什麼?眼識是不知道的。過後,我們的第六意識一念念去分別它,把它聯繫起來,才發現裡面的內容,這就是分別。所以了別是在第一念,但是它並非是單獨的一個,我們只要看一下,眼識已經不知道多少百千萬念飛奔而過。如果我們只保持看而不想的時候,那就是處在了別當中;這個了別一剎那、一剎那就過去。所以眼識也就一剎那、一剎那的生滅。比如我用五顏六色的燈光在銀幕上,一下紅、一下白;你的眼識就一下子知道紅、一下子知道白,在那兒一念一念的作用。紅白顏色是眼睛所知道的,但是紅白顏色里的圖畫形象是什麼?它就不知道了,必須利用我們的第六意識的心去思考、分別。耳識依耳根了別聲境,所以耳識也是知道聲音罷了,它不知道聲音里有什麼內容?比如我們聽到貓叫聲,就分別是貓的聲音而不是狗的,那叫聲表達什麼意思,我們沒有去分別;在了別貓的叫聲的同時,我們又在分別那個聲音是貓的叫聲。因為了別很快,它一剎那、一剎那飛奔而過,很難感受到。我們所知道的都是處在分別的時候。如果我們沒有修禪定,心念的覺悟不夠快,不懂多少個念後才知道,那個時候就是分別;當第一個念就知道,那是了別。意識(第六識)依意根了別法境,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們講到六根,六塵,你們知道什麼是法塵嗎?法塵就是我們一念一念的心境,既是心所生出來的法。能夠知道法塵的才是我們的心--識。請大家坐好,閉上眼睛,隨我默念:‘阿--彌--陀--佛。……’現在你們注意:阿、彌、陀、佛的這些念--法塵;能夠知道這些念(法塵)阿彌陀佛的心--意識。你們知道嗎?一般的人往往把法塵當成能知的心。同樣的,眼睛看到顏色,當時知道顏色的那個作用,就是你的心;耳朵聽到聲音,知道聲音的也是你的心,所知道的是聲音。所以這六個識是一念、一念的在作用,好像剛才我們念阿彌陀佛時,每一念、每一念都有一個意識知道那個聲音,當我們念‘阿’的時候,那個意識知道‘阿’;當我們念‘彌’的時候,那個意識知道‘彌’;……所以每一念有不同的法塵與意識在生滅,我們的眼識,耳識也是這樣的作用,此即是識。我們除了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外,根據大稱唯識宗的講法,我們還有第七識,這個意根就是第七識。此外我們還有第八識,稱為阿賴耶識。我們凡夫對此識不知不覺,它能夠收藏所有造業的種子,同時那些種子依靠這個識的因緣而能夠形成果報。第七識又稱為末那識,翻譯成中文稱為意,這個識一直執著阿賴耶識是‘我’,所以它是執著「我’的一種心理作用。我們的第六意識是依靠第七識而生起的,所以被稱為意根。好像我們的眼識依靠眼根而生起,所以稱為眼根;第六識依靠意根而生起,所以稱為意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