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俊坤

謝俊坤

這些都是關於一個人的故事,有生活中的一些瑣事,有情感上青春期的躁動,也有成長的一段經歷。 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問題,表面上看來,是語文教材選材的問題,但背後隱含的,是對魯迅的認識問題。 6、我們都是有故事的人,經歷所有,不在驚羨,注定淡定一生。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謝俊坤謝俊
謝俊坤,男,安徽省肥東人,學者,網路寫手,至今在各種報刊、網路媒體發表文章數百篇,共100餘萬字,代表作長篇小說《淚水de逝夢》。

人生經歷

處女作處女作
1999年謝俊坤處女作《夜校園下的感悟》在《少年之友報》發表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文字屢屢見諸報端;
2000年當選《中華小記者報》特約記者;
2003年參加“蓋天力杯”全國青少年作文大賽獲得“三等獎”,
2004年4月開始創作長篇小說《淚水de逝夢》(25萬字)。
2003年9月-2005年9月擔任《大別山綠之風》報主編;
2006年《懸思.苦索.頓悟——解讀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一文獲得第一屆讀書徵文大賽二等獎第一名(一等獎空缺);
2006年至今先後在一中學高二年級執教三個月、一大學學生工作處工作半年,後輾轉不同機關工作。

代表作品

《淚水de逝夢》(原名為《昨日遺夢》)一書主要介紹了主人翁高偉求學和生活的一些過程。一開始從高中畢業落筆,隱約介紹主人翁與芳的關係。高偉懷著美好的願望步如大學的

小說封面小說封面
門檻,並下決心為自己的夢想去拼搏。上大學後高偉對文學的熱愛,對大學生活的感悟,以及思想的不斷成熟,形成了文字。後來父母用中國傳統的婚姻方式給高偉定了親,可披肩發(孫媛媛)又愛上了他,很自然的心態寫這些東西。這有點‘三角戀’的萌芽,但也並……
《淚水de逝夢》2004年先後在新浪讀書、起點中文、榕樹下、西祠胡同、天涯等知名網站首發,後被全國數千家讀書網站轉載,市場上盜版書籍無數,驗證了小說的暢銷度。正如看過作者小說的一位作家所言,這本小說在校園文學泛濫的年代,可以說另闢蹊徑、不落窠臼、寓意深遠,注定要成為方向標目前作者正在創作《淚水de逝夢》姊妹篇《燈火闌珊》,不日將於廣大讀者見面。

小說序言

《淚水de逝夢》序言:這是一部描寫青年學生心路歷程的長篇小說,通過學生所處的環境對讀書、升學、生活感言的敘述,反映一些社會現象,進而表現出一些思想和觀念。還藉助大學階段的感情經歷,貫插了一系列的人和一系列的事構建成校園文學。
書中有侃笑,有深味,更主要的是真實,它驅除了人偽裝的一面,將人靈魂的原始赤裸裸地揭示出來。
我之所以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寫,是因為生活本身就是如此。對於活著的人來說,過完了今天,就是明天。我虛構了一個人物——高偉,用這個人的生長境遇來作線索。擺脫場景的虛擬,採用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勾畫出人物的表象。用一連串的事連綴成一個長篇,文字散而不亂。《淚水de逝夢》(原名為《昨日遺夢》)一書主要介紹了主人翁高偉求學和生活的一些過程。一開始從高中畢業落筆,隱約介紹主人翁與芳的關係。高偉懷著美好的願望步如大學的門檻,並下決心為自己的夢想去拼搏。上大學後高偉對文學的熱愛,對大學生活的感悟,以及思想的不斷成熟,形成了文字。後來父母用中國傳統的婚姻方式給高偉定了親,可披肩發(孫媛媛)又愛上了他,很自然的心態寫這些東西。這有點‘三角戀’的萌芽,但也並不是,三角戀還沒有真正開始的時候,被我扼殺了,作為作者的我也充當了一回劊子手的角色。

最後經歷了所謂的一切,高偉一個人停留在一個無法改變的現實中。
書中有的人有的事不知時的來不知時的去,有的更是曇花一現,也許生活就是這樣的,沒有那個必要有結果,也沒有必要非要能夠完美,因為生活本身是來不及任何虛構的或者說假想的。
我不知道用散亂的文字來寫一些散亂的人和散亂的事,是正確的,還是一種錯誤?我不知道自己怎么會花五個月的時間來寫一部校園文學,我更不知道自己有這么大的耐心。我只知道一支原子筆芯可以寫三萬個字,我只知道我在電腦上一個小時最多只能打2000字,我只知道在寫這些東西的時候,我失去了很多很多。時間也許有點倉促,但倉促的我不會去添油加醋、搬弄是非、故作深沉。我認為寫一部書或者說創作一本小說是不要太多的時間的,時間過長雖然會相對的成熟完美一點,但未免裡面包含了許多老奸巨滑、華而不實、八面玲瓏。
中國的作家中,我欣賞的還是賈平凹。他說生活中有許多的困惑才致使他不停的寫作。我自然沒有‘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本領,在沒有感覺的情況下就寫下了沒頭沒腦的東西。正如書中有的人物,無意中的相遇,又莫名的隨風而去。昨天我聽了刀郎的歌曲,我更發覺了中國大陸流行音樂的新希望。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中,我終將無法也不會去讀《四大名著》,因為它們對我沒有任何的好處和作用,更沒有吸引力,也沒有那個必要去步人後塵,人云亦云。年輕是一種資本,同樣年輕是要付出代價的,我很願意。終於有寫的必要了,現在再錯過機會,到時候就失去了原有的韻味。而現在我能將一些事如流水般在筆下流過,來闡述一種情緒,一種記憶。以此來忘記一些苦惱,去追尋平凡的人生夢,或者可以說從其中撿起細屑的瑣憶、隨想和感動,使內心得以解脫。
這些都是關於一個人的故事,有生活中的一些瑣事,有情感上青春期的躁動,也有成長的一段經歷。有哭,有笑。有恨,有愛。有歡顏,有惆悵。那都是屬於一個人的。
說實話,到現在我終於承認《宰相劉羅鍋》中和珅的可愛和真實。(2004年11月11日)

現實批判

縱觀謝俊坤的文章,大多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更多的是利用學者的眼光,對現實生活的批判。
2006年謝俊坤曾撰文《魯迅欺騙了整箇中國》,在學術界引起新的一輪魯迅批判大思考和大討論。時隔四年,其再次把筆誅的對象指向魯迅,文章《中國語文教育改革成功與否,關鍵在於剔除“魯迅”的決心多大》,謝俊坤在文中說過“魯迅,一個被神話了的逝者。在歷史思維開放的今天,有必要我來剝開魯迅身上那些偽善的外衣。也許我會受到來自各方的批判,也許是因為我的畢業論文是關於佛教內研究方面的,佛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2010年9月28日,江蘇《常州日報》文筆塔B3版頭條發表文章《魯迅作品:“撤”還是“留”》,整段引用學者謝俊坤的言論“自上世紀80年代,魯迅等經典作品大規模入選語文教材,成為中國語文教育的代名詞,學不好魯迅就學不好語文,一度使得整箇中國的三代人深受其害,最終導致整體國人語文水平的下降。不容否認的是,魯迅多年來一直被高度評價甚至某種程度上被神化。人一旦被神化,接踵而至的便是脫離實際,讓人可望不可及。魯迅的文章入選語文教材,通常被強調的是其作品所反映的政治意義,所表現出來更多是批判性。但是歷史的沿革和繼承,需要的不是我們過多的指責歷史,把過去的仇恨代代相傳,但不管從《阿Q正傳》、《藥》,還是到《祝福》,其中更多的是歷史的陰暗面,給人是一種壓抑和仇恨。”
誠然,作者和魯迅沒有深仇大恨,但是其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對被我們奉上神壇的魯迅筆伐,實質是一種學術批評,旨在喚醒大眾對文學的清醒認識,不能一味地追隨權威,要敢於突破,敢於創新。縱觀謝俊坤的文字生涯,其中很多都帶有批判性,正如其所言“我依然相信文字的力量,這些年來一直筆耕不輟,儘管有時力量顯得微弱,但希望這些批判的聲音能夠引起我們的思考和革新,社會的一切進步也是在批判聲中逐步成長”,其文章留給我們更多是人文價值的思考,更多的是在嬉笑怒罵之中關注現實生活中的人。

媒體映像

2010年9月28日《常州日報》2010年9月28日《常州日報》
一、《常州日報》文章——《魯迅作品:“撤”還是“留”》
由魯迅作品大量“撤出”語文教科書而引發的論爭,已然成為當今中國的一樁“公共事件”,因此而展開並衍生出的一系列話題,其內在意識指向的核心及焦點,實際即是——魯迅作品的價值及當代意義,而其更潛在的決定性要素,則是對魯迅的認識與評價。
在一個極端“泛政治化”的時代,缺席的魯迅曾經被用做“政治道具”,被“神化”——其實這也是對他的一種曲解,是最肆意而刻毒的一種曲解。我要說的是:魯迅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具個性思想與個性精神的一位作家,也是飽受最嚴重的誤讀與曲解的一位作家——此間既有他本人思想與精神的複雜性、深刻性原委,而更主要的原因則在我們自己長期禁錮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認知偏見。
因此,魯迅被人談得最多,也誤解得最深。在我看來,“理解魯迅”依舊是一個問題,也是一項課題——這不僅是對一位現代作家的讀解與把握,更是對一種生命形態、精神存在的感知與認識,是對一種巨大的歷史存在與個性傳統的理解與呼應。
我從不同傳媒摘引四位作者的相關論說,他們的視角有別,依據有異,觀點也有相左,語風各呈特色,匯聚一起倒真有“眾聲喧譁”的對話情境。我無意在他們之中作出優劣評判,但我願意加入這場對話——只要它在理性規制的範圍內,沒有霸權話語的粗暴壓抑。
謝俊坤:魯迅一直被高度評價甚至被神化
 自上世紀80年代,魯迅等經典作品大規模入選語文教材,成為中國語文教育的代名詞,學不好魯迅就學不好語文,一度使得整箇中國的三代人深受其害,最終導致整體國人語文水平的下降。不容否認的是,魯迅多年來一直被高度評價甚至某種程度上被神化。人一旦被神化,接踵而至的便是脫離實際,讓人可望不可及。魯迅的文章入選語文教材,通常被強調的是其作品所反映的政治意義,所表現出來更多是批判性。但是歷史的沿革和繼承,需要的不是我們過多的指責歷史,把過去的仇恨代代相傳,但不管從《阿Q正傳》、《藥》,還是到《祝福》,其中更多的是歷史的陰暗面,給人是一種壓抑和仇恨。
錢理群:魯迅精神更具現代價值
 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問題,表面上看來,是語文教材選材的問題,但背後隱含的,是對魯迅的認識問題。理想與信仰的缺失,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而在當代中國,這樣的信仰危機也是很嚴重的。在這種情況下,魯迅式的“信仰主義”就有其特殊的借鑑意義。也就是說,魯迅的思想和精神,在現代並不是沒有價值,反而是更有價值。魯迅作品在語文教育上的價值,對於青少年來說,除精神和思想之外,還有一層意義,這就是語言上的。魯迅自身處在中國近代語文革命的開端時代,是白話文的先驅之一,他的文章本身就是語文教育的範本。對於我們了解中國語文在近代革命性的變化,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在北京和南京的幾所中學講魯迅,在台灣的大學也講魯迅,效果非常好,特別是很多學生的作業,水平之高,對魯迅作品的理解之深,完全出乎我的意料。這說明,年輕人不是不喜歡魯迅和魯迅作品,我覺得問題的關鍵不在於魯迅作品本身,而在於教育的方法。問題在於選什麼,講什麼,怎么講,第一,我們現在的選材有問題,選了一些並不適合中學語文教育的文章,或者說並不適合中學生的文章。其次,講法也不對,把魯迅作品作為應試教育的一部分,讓學生死記硬背,而不是去體會魯迅作品中的真義,這兩個原因都會讓學生對魯迅作品失去興趣。
葛紅兵:這是一個文化神去魅的過程
 當下,各種教材開始撤換魯迅作品。這是一個文化神去魅的過程。以前大家說話,前面都要引用神的言語,用語錄,現在不需要了;以前人說話,沒人聽,要神說話才算數,現在,人說話,或者說人話也可以有人聽聽了;再說,神也有老去的時候,孔子之老用了千年,魯迅之老用百年,慢慢老。很多人以為我是反魯的,其實不然。我是尊魯的。但把魯迅作為文化神來尊,的確是我反對的。中國小教材,逐漸撤換部分魯迅作品,我是贊同的:現代文學只有30年,而當代文學已經60年,質、量兩個方面已經超越現代文學,應該逐步增加當代文學的比重。我不贊成過分強調中國小語文的文學性,我強調應該多選擇套用文。中國小語文應該學語言能力,而不是文學。用文學性題目來考學生的語文能力,這是一個錯誤的方向,對多數學生是不公平的。逐步減少現代文學作品的同時,我提議要進一步減少古代文學和文言文的內容,直至最後把文言文全部剔除出必學內容,放在選學內容中。古文是死文字,沒有全民皆學的必要。
羅慶學:魯迅及其作品是全社會靈魂的鏡子
 魯迅文章真正值得我們看重的,應該是那種無處不在、深厚沉雄的憂患意識,是那種直面現實百折不屈的精神氣概,是那種敢於批判直身赴死的義勇果敢。他的文章既是中華民族精神病灶的手術刀,又是中華民族精神營養的鈣片。魯迅本人,魯迅的文本(作品形態),魯迅的文學(作品內容)從三個不同的層面構築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樑。魯迅及其作品當代最大有價值是在全社會面前樹立起一塊靈魂的鏡子,它呈獻著我們所有人的精神面孔和心靈的脈動。阿Q的精神勝利法還在,祥林嫂的反覆嘮叨還在,華小栓的癆病還在,孔乙己的迂腐和窮酸還在,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埋怨還在;圍觀的“鴨脖子”還在;紅眼睛阿義還在;而劉和珍的毅然決然沒有;打破“鐵籠子”的人沒有;夏瑜式的英雄主義沒有……我們不理解魯迅精神的現實性和當代性;我們發現不了魯迅的當代價值;我們對當代社會精神病灶的漠然無知,我們做不了當代學生的指路明燈,所以我們只有人云亦云地否定魯迅,見風使舵地刪除魯迅,淺薄無知地逃避魯迅。(本文2010年9月28日刊載《常州日報》B3版)
二、《中國電視》雜誌論文——《電視選秀節目能夠走多遠》
《中國電視》雜誌2006年(11)期發表了署名為南京電視台郭大輪,題為《電視選秀節目能夠走多遠》的論文。該論文參考引用了謝俊坤文章《中國"超女類"節目是大眾低俗化的表現》部分內容,論文參考文獻中表明。

經典語錄

1、青春的激情內心無法承受,便會顯擺在臉上,青春痘便誕生,所以也不必為它苦惱。
2、改革,其實就是一個人或一部分人得逞自己的目的犧牲大多數人的利益,誠然目的也有好壞之分,但現在社會上的很多改革就是“面子工程”和“政績工程”而已。
3、你欺騙我,真的沒有關係,我一點都不生氣,但是你千萬不要自欺欺人就好。
4、很多事情我們管不到,管不了,也管不好,所以請管好自己。
5、我把青春給了時間五年,五年時間又給了我什麼?
6、我們都是有故事的人,經歷所有,不在驚羨,注定淡定一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