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亮 北京市

謝亮 北京市

2001年9月22日,謝亮老人舉著自製的“義務指路”的牌子出現在東直門,開始為行人義務指路。 2001年9月22日,經過簡單的準備,老謝舉著自製的“義務指路點”的牌子出現在東直門,開始為行人義務指路。 老謝說,做好義務指路是他力所能及的事,所以更要練好“指路功”。

(圖)謝亮 北京市謝亮 北京市

簡介

謝亮,男,漢族中共黨員,國中文化程度。1929年10月生,1948年10月參加工作。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東城分局離休幹部,助人為樂模範。居住在東城區東直門街道十字社區東里6號1-403。

2001年9月22日,謝亮老人舉著自製的“義務指路”的牌子出現在東直門,開始為行人義務指路。不管酷暑嚴寒,他天天來此為行人指路,風雨無阻,平均每天為1500人義務指路,至今已有6年。時間一長,大家給了他個“指路大王”的美譽。

謝亮還專門製作了一本以村、莊、口、橋、公園等分門別類的指路手冊。現在他對每個問路人的問題都應答如流。他不僅對東直門的車站和行車路線熟悉,而且對北京市的主要交通路線也基本了如指掌。在他的帶動下,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義務指路的行列中來。

2005年6月,謝亮被北京市授予“首都十大公德人物”稱號。2007年獲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

難忘三次經歷,決心義務指路

說起上街給行人指路這個念頭的發生,還要從幾年前三件令老謝難忘的事情說起:第一件是前幾年他在積水潭找44路車站,向路邊開小鋪的一位男子求助,問了三次,對方還是一聲不響。他就想,指路就那么難嗎?第二件是在2000年6、7月份的一天,天很熱,在新中街南口,一位50多歲的老太太肩上扛著大行李,問他106路車站在哪兒。當他得知老太太是從東直門捷運出來的,心情很複雜,心想要是有人指一下路,她就不用走冤枉路了;第三件是他常進出東直門東南捷運口,看到很多行人向捷運口外的人問路。

2001年9月初,亞洲第一大交通樞紐站在東直門開始動工,許多公車站牌移了位置,不但外地人找不到車站和行走路線,就連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也有很多“摸不著北”。老謝出來遛彎就常能碰到問路的,看到很多問路者的焦急和那些指路人的生硬和冷漠,老謝便熱情地上前指路,有時剛為一位行人指明了路,馬上就會遇到另一個問路的。在老謝心裡蘊含了多年的想法終於有了實現的推動力,老謝暗下決心:上街為民眾指路。

2001年9月22日,經過簡單的準備,老謝舉著自製的“義務指路點”的牌子出現在東直門,開始為行人義務指路。老謝指路的地方固定在東直門立交橋東北角的一面牆邊,牆上掛有一張很大的“北京交通地圖”,一把遮陽傘下擺著一張木質長桌,桌上放著指路的工具:一本“北京地圖冊”和一本很舊的筆記本。

不管烈日炎炎還是寒風刺骨,老謝天天來此為行人指路,從不間斷。就連下雨,老謝也照樣來,撐著傘為大家指路。他通常都是每天7點到,11點半回家,下午2點多又出來,傍晚6點回家。有人統計,平均每天約為1500人義務指路,重大節假日竟達三四千人。這種堅持和毅力是常人無法想像的,而這種力量正是來源於老謝那種樂於助人的高尚美德。

自編《指路手冊》,提高助人質量

老謝一直要求自己為行人指路也要講求質量,不能被別人問倒!老謝說,做好義務指路是他力所能及的事,所以更要練好“指路功”。

指路伊始,地圖冊就是老謝隨身攜帶的練好“指路功”的寶貝,一有時間他就研究、默記。而在他的舊筆記本上,更是記滿了車次和車站名稱,老謝每天片刻不離這箇舊筆記本。白天忙著指路,晚上也不閒著,他把東直門範圍內的23個車次、485個車站名稱全部抄寫在筆記本上,並按次序排列、匯總,這樣在指路時就簡潔明了,一目了然。

為了能夠指出車站的準確位置和距離,老謝每個車站都走了三四個來回,用步子測量了東直門所有的車站,因此老謝回答問路人時能準確到米,並且能夠為行人提供最近、最省錢的線路。老謝還擠時間騎車把東直門轉了好幾遍,把人們常打聽的一些單位和建築物都牢記心中。

“非典”時期,謝亮也沒閒著,在家完成了一本以村、莊、口、橋、公園等分門別類的指路手冊。這本手冊主要是依據北京市公車站牌的站名進行分類,個別的是指路過程中問路人經常問到的,主要分為醫院、大學、名人故居遊覽場所、公園、各省市駐京辦事處、村、莊、路、橋、廟、站、城、小區、胡同、政府、水(江河湖海)等共31類,每一類最多的點有196個、最少的有7個,總有2428個點。在指路手冊中,謝亮以東直門為基點,每一個地名後都注有詳細地址和搭乘那路公車可以到達,比如甘家口醫院,甘家口增光路甲57號,106到東四換101到甘家口商場下。為了方便查找,這些地名謝亮還按照筆畫數進行了排列。

為了給外國朋友指路,老謝還練起了英語。“I am volunteer. I’ll serve Chinese people and foreign friends(我是志願者,我願為中國人和外國朋友服務)。” 王啟睿從林業科學院退休後賦閒在家,為了消遣參加了朝陽區圖書館舉辦的老人英語沙龍活動。在看到謝亮老人義務為行人指路五載,分文不取,還想進一步學習英語為外國朋友服務的報導後,深受感動,想為老謝做點貢獻。於是聯繫到謝亮,自願擔任起了他的私人英語老師。從2004年7月起,堅持每周上2—3次課,從音標開始,進行系統的教授,而且還是上門服務,同樣分文不取。

經過近半年的努力,老謝就能夠和外國人進行簡單的對話了,用英語指路更是不在話下。師徒倆教學相長,用王啟睿老人的話說“我們老哥倆,我教他英語,他教我如何為人民服務,這一課,更是博大精深啊!”2005年9月,老謝更是用上了雙語指路牌,作為一位上了歲數的老人,這是付出了多少辛苦和努力換來的啊!

無私送關愛,坦然對譏諷

在練好“指路功”的同時,老謝將關愛無私地給予了那些需要他幫助的人,為路人提供了最誠摯的幫助。2002年1月上旬,有位40多歲的婦女滿頭大汗地扛著三個沉甸甸的行李向指路點走來。問她去何處,反倒哭了起來:“我在酒仙橋租房住,給人打工,老闆辭了我,我沒錢交房租。房東讓我退房,我現在要找老鄉,要是找不著老鄉就沒法活了。”老謝安慰她一陣後,就幫她扛個最重的行李走了400多米。到車站後,老謝看她帶著這么多行李,又是個外地人,不熟悉路,便一直把她送到目的地,還幫她付了2元車費。到目的地後,她感謝地說:“大爺,您真是個好人,你們北京人真好!”

2001年國慶節期間,鄭州的一對年輕夫婦帶著八九歲的孩子來北京旅遊,向老謝問過路後又問要多少錢,當得知是義務指路不收費時,她問:“是真的嗎?”老謝說:“是真的。”年輕的父親聽後激動地說:“北京是首都,首都就是首都,首都了不起!”說完拉著孩子說:“快,向爺爺鞠躬。”孩子馬上向老謝深深鞠了一躬,說:“謝謝爺爺。”老謝感動得熱淚盈眶,他高興啊,這是對他多么高的獎賞啊!

2001年11月2日,老謝應北京電視台“大寶真情互動”欄目之約,到電視台演播廳做節目。節目做完後, 他將l.2萬元獎金全部捐給了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女孩劉志。劉志接到錢時,感動地表示爭取早日治好病,幫著謝爺爺一起指路。

“您這真不收費?”一個操著東北口音的中年人懷疑地問,“真不收,您要去哪兒?”老謝笑著問道。每天都會有好多人問是不是真的不收費,老謝都會給他們指著這牌子說,我是志願者。有人曾經統計過,一分鐘內至少有5個人來到老謝跟前問路,每個人都是皺著眉頭走來,拿著老謝寫下的指路條滿面笑容地道謝著走開。

除了這些半信半疑的人外,還有一些不理解甚至冷嘲熱諷的人。有四五個人是在東直門長途汽車站附近“扒活”的,可是這些人扒的並不是什麼正經活。他們仗著自己能說幾句英語,在遇到找不到路的外國人就主動上前,為他們引路,然後收錢。可能是外國人給的小費比較豐厚,這幾個人就以此為職業,長期盯在東直門長途汽車站附近。

自從老謝學了英語,能為外國朋友指路了,而且有時候還能夠親自帶他們到達目的地。這無形中就斷了那伙人的“財路”,於是他們便找到老謝,讓他不要給外國人指路,外國人問路就說不知道。可是老謝堅決不同意,他說,誰來問路我都要指!這就激怒了那伙人,於是他們隔三岔五地來擾亂義務指路點,還指手劃腳侮辱老謝神經病,應該送到精神病院,還說老謝是“漢奸”……面對這些,老謝總是泰然處之,朝著自己認定的目標走下去。他說,不理解是少數人,是暫時的,為民眾做好事是不會錯的。我相信自己的行動能帶動更多的人助人為樂,為扭轉社會風氣做貢獻。

義舉感動市民,指路後繼有人

謝義務指路的義舉感動了許多人,他被公認為當代“活雷鋒”,在社區的黨員、中小學生以及社區居民中間掀起了一場向他學習的熱潮,義務指路的隊伍一天天壯大起來。

自從他開始指路後,先後有10餘位老人參加到他的隊伍中來,像老謝一樣義務指路。他們輪流換“班”,也使老謝省了不少心。老謝常說:這幾位老夥伴各有各的風格,指路非常用心,他們都是好人。藝美中學高一(三)班的學生們也在周末來到義務指路點,幫著老謝指路,老謝看著這群稚氣未脫的孩子們,心中充滿了感慨,祖國新的一代有希望!一名大學生將自己編寫的一本包括了北京所有的公共汽車行駛路線,並按照車次遞增順序排列的“新路線冊”贈送給了老謝他們,還經常堅持到義務指路點幫忙,讓老謝非常感激。東城區文明乘車監督員在空閒的時候,也分期分批地來到指路點,幫助老謝指路。

現在,又有三四位小伙子來到了指路點,這些年輕人是地道的“公交發燒友”。他們來自不同的行業,卻都打小兒就對北京地理感興趣,喜歡做大公共出門兜風,覺得特方便,而且視野好、通風好,後來發展到下學、下班後就愛鑽研這方面的東西,也特關注公交方面的新聞,哪兒開條新線都要去坐坐,甚至連大興、延慶新開的小線都得去嘗試嘗試。做居委會工作的宋朴對公交線路了如指掌,而做發行工作的陳曉雷和快遞公司的謝昕、在超市工作的蘇超則對大公共的車型、發動機及其配置門兒清。他們中有人知道106路很可能是全世界最後一路鉸接式雙人售票電車,也有人知道新近上路的快速公交1號線的車上配有兩款不同的空調器,而且能叫上品牌名字來。不管問到多犄角旮旯的地方,小伙子們差不多都能迅速給出一個換乘方案,不清楚時幾個人一商量或查一下自編的速查手冊,也能馬上給出答案,而且胸有成竹:“我們都標榜原地換乘,儘量給人提供最便捷的、最好找的路線。”

由於時間的問題,小伙子們決定每周六、日到東直門給老謝幫忙。“將來隊伍壯大,天天有人來的話,就能接大爺的班了,我們準備把這事一直做下去。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想再設幾個點兒,比如西直門、西客站等大型交通樞紐都很需要這方面的熱心人。”他們說。

如今,謝亮老人的聲音很沙啞,但指路之前卻不是這樣。老謝說:“指路說來簡單,但也需要積累,需要時間、體力,更需要熱心。”他只要一站到指路台上就下不來,東直門交通樞紐有50多條線路,每天有10萬人流量,“這么大的北京,真是需要指路人啊!”謝老最大的心愿就是再有30到40個指路點,再有更多的志願者。(來源:首都文明辦)

參考資料:

http://www.wenming.cn/zt/2008-10/01/content_14543681.htm
http://www.xieshi.org/forum_view.asp?forum_id=12&view_id=361&page=26
http://www.bjdj.gov.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746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