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解式教學

講解式教學

講解式教學是在奧蘇貝爾講解認知同化教學理論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奧蘇貝爾較重視有意義的學習,希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體會學習價值,了解學習的意義。 在學習中,只有實現新舊知識的聯繫,才能融會貫通,進而開展有意義的學習。簡而言之,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就是學生對知識的接受,也就是學生的認知結構。認知結構一般由學生在當下學習的事實、概念或理論知識等組成,是體現學生知識結構的一種方式。為了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必須加強學生認知中相關概念的學習,及時開展講解式教學。

具體概念

從某種分類來說,講解式教學屬於講授法的一種方式。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語言系統進行教學的方法。它多用於傳授新知識。這一方法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系統連貫地將文化科學知識傳授給學生,並使他們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知識,同時,有目的地向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講授法包括講述、講解、講讀、講演四種方式。講述是教師向學生敘述事實材料或描述所講對象;講解是教師向學生說明、解釋或論證原理、概念、公示;講讀是邊講邊讀,主要在語文和外語教學中運用,其他學科只是部分運用;講演是教師不僅描述事實,而且深入分析和論證事實,並在這個基礎上作出科學的結論。

運用講授法要求:講授的內容要具有科學性和思想性;講授要有系統性,條理性;講授語言要清晰、準確生動;講授要根據需要恰當地使用板書。

奧蘇貝爾

人物身份

美國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先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學士學位(1939)和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碩士,後又獲布蘭代斯大學醫學博士(1943)和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博士(1950)學位。1950~1974年任伊利諾斯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1975年轉任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院與大學中心教授,1978年退休為名譽教授。後開辦診所,任精神病醫生。曾獲桑代克獎。

主要理論觀點和成就

(1)創建有意義學習理論。亦稱“有意義言語學習理論”,創立於20世紀60年代。認為有意義學習是與機械學習相對的學習類型,包括表征性學習、概念學習、命題學習、解決問題和創造,其實質在於符號(語言文字及其他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任意的和本質的聯繫。制約這一學習的條件:學習材料本身具有邏輯意義;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具有同化新觀念的相應知識;學習者具有有意義的學習心向。

(2)倡導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和有指導的發現學習。批評“一切發現學習永遠都是有意義的,而一切接受學習永遠都是機械的”絕對化的觀點,認為發現學習與接受學習均可是有意義的也可以是機械的。故有指導的發現學習和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是值得推崇的學習方法。

(3)倡導教學中設計“先行組織者”。它是先於學習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學習材料,在抽象性、概括性和包容水平上要高於新的學習材料,但要用學生熟知的語言來表達。為學習任務提供認知固著點,提高學習者認知結構中適當觀念的可利用性。

著作

著有《有意義言語學習心理學》 (1963)、《教育心理學:認知觀》 (1968)、《學校學習:教育心理學導論》(1969)。重要論文《有意義言語學習和保持的歸屬理論》(1962)、《組織者:一般背景與序列化言語學習》(1962)、《認知結構與有意義言語學習的促進作用》(1963)、《發現學習在心理和教育上的局限》 (1964)、《學習理論和課堂實踐》(1967)等。

理論源淵

奧蘇貝爾的認知同化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從事新的有意義的學習時,必須有適於新知識學習的原有的認知結構,學生學習就是一個同化和發展自身認知結構的過程。同化的實質是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它既是新知識習得的心理機制,也是新知識被保持的心理機制。認知同化學習理論的要點包括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同化、三大驅力動機等理論,這些理論對我國現代創新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認知同化學習理論的核心是有意義地接受學習,意義學習有兩個先決條件:(1)學生表現出一種意義學習的心向,即表現出一種在新學的內容與自己已有的知識之間建立聯繫的傾向;(2)學習內容對學生具有潛在意義,即能夠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聯繫起來。

因此,從安排學習內容這個角度來講,要注意兩個方面:(1)要儘可能先傳授學科中具有最大包攝性、概括性和最有說服力的概念和原理,以便學生能對學習內容加以組織和綜合:(2)要注意漸進性,也就是說,要使用安排學習內容順序最有效的方法,構成學習內容的內在邏輯,組織和安排練習活動。

認知同化理論闡明了概念性的知識對於學生學習的重要性,因而證明了講授法存在的必要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