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
諾如病毒傳染性強,所有人群均易感。病人發病前至康復後2周,均可在糞便中檢到諾如病毒,但患病期和康復後三天內是傳染性最強的時期。
糞-口途徑是主要傳播方式,也可以通過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氣等傳播。由於病人的嘔吐物和糞便可形成氣溶膠,與病人接觸可傳染。隱性感染者及健康攜帶者均可為傳染源,病人的嘔吐物和糞便在自然界中污染水或間接污染食品,很容易造成暴發。暴發期間空氣和污染物也是不容忽視的傳播媒介。暴發中涉及的食物廣泛,以貝類、沙拉、三明治、蛋糕、冰霜、冰塊、飲水和木莓等直接食用品為主,其中貝類很可能來自污染水域,諾瓦克病毒可以在貝類生物體內累積,而且用消滅大腸桿菌的方法不能淨化,木莓也因污水澆灌而遭污染。
通常通過以下途徑獲得感染:
⑴食用或飲用被諾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
⑵觸摸被諾如病毒污染的物體或表面,然後將手指放入口中;
⑶接觸過諾如病毒感染患者,如照顧患者、與患者分享食物或共用餐具。
諾如病毒在密閉場所中(如托幼機構、幼稚園、學校、養老院、遊船等)傳播速度快,易引起暴發。
臨床表現和診斷
臨床表現
潛伏期多在24~48h,最短12h,最長72h。感染者發病突然,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發熱、腹痛和腹瀉。兒童患者嘔吐普遍,成人患者腹瀉為多,24h內腹瀉4~8次,糞便為稀水便或水樣便,無粘液膿血。大便常規鏡檢WBC<15,未見RBC。原發感染患者的嘔吐症狀明顯多於續發感染者,有些病人僅表現出嘔吐症狀。此外,頭痛、發熱、寒顫和肌肉痛也是常見症狀,嚴重者出現脫水症狀。
診斷
1、臨床診斷病例:主要依據流行季節、地區特點、發病年齡等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以及實驗室常規檢測結果進行診斷。在一次腹瀉流行中符合以下標準者,可初步診斷為諾如病毒感染:(1)潛伏期24~48h;(2)50%以上發生嘔吐;(3)病程12~60h;(4)糞便、血常規檢查無特殊發現;(5)排除常見細菌、寄生蟲及其它病原感染。
2、確診病例:除符合臨床診斷病例條件外,且在糞便標本或嘔吐物中檢測出諾如病毒。
治療
目前尚無特效的抗病毒藥物,採取對症治療或支持療法,不需用抗菌素,預後良好。脫水是諾如病毒胃腸炎的主要死因,故對嚴重病例,尤其是幼兒及體弱者應及時輸液或口服補液,以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鹼平衡失調。
預防控制措施
目前,針對諾如病毒尚無特異的抗病毒藥和疫苗,其預防控制主要採用非藥物性預防措施,包括病例管理、手衛生、環境消毒、食品和水安全管理、健康教育。
1、病例管理
鑒於諾如病毒的高度傳染性,對諾如病毒感染人員進行規範管理是阻斷傳播和減少環境污染的有效控制手段。在托幼機構應通過嚴格的晨午檢和日常巡檢,及時發現患兒、及時有效隔離。
2、手衛生
保持良好的手衛生是預防諾如病毒感染和控制傳播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正確洗手,採用肥皂和流動水至少洗20秒。需要注意的是,消毒紙巾和免沖洗的手消毒液不能代替標準洗手程式,還需注意不要徒手直接接觸即食食品。
3、環境消毒
學校、托幼機構、養老機構等集體單位和醫療機構應建立日常環境清潔消毒制度。化學消毒劑是阻斷諾如病毒通過被污染的環境或物品表面進行傳播的主要方法之一,最常用的是含氯消毒劑。發生聚集性疫情時,應重點對患者嘔吐物、排泄物等污染物污染的環境物體表面、生活用品、食品加工工具、生活飲用水等進行消毒。
4、食品安全管理
加強對食品從業人員的健康管理,急性胃腸炎患者或隱性感染者應暫時調離崗位並隔離;對食堂餐用具、設施設備、生產加工場所環境進行徹底清潔消毒;備餐各個環節應避免交叉污染。
5、水安全管理
暫停使用被污染的水源或二次供水設施,通過適當增加投氯量等方式進行消毒;暫停使用出現污染的桶裝水、直飲水,並立即對桶裝水機、直飲水機進行消毒處理;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後方可啟用相關飲用水。
6、健康教育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路、微信、手機簡訊、宣傳單/宣傳欄等多種方式,開展諾如病毒感染防控知識的宣傳,提高社區民眾防控意識,養成勤洗手、不喝生水、生熟食物分開、避免交叉污染等健康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