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瓦克[病毒名]

諾瓦克病毒(Norwalk Viruses,NV)是人類杯狀病毒科(Human Calicivirus,HuCV)中諾如病毒(Norovirus,NV)屬的原型代表株。NV是一組形態相似、抗原性略有不同的病毒顆粒。諾瓦克病毒最早是從1968年在美國諾瓦克市暴發的一次急性腹瀉的患者糞便中分離的病原。此後,世界各地陸續自胃腸炎患者糞便中分離出多種形態與之相似但抗原性略異的病毒樣顆粒,均以發現地點命名,如:Hawaii Virus(HV)、Snow Mountain Virus(SMV)、Mexico Virus(MxV)Southampton Virus(SOV)等,先是稱為小圓結構病毒(Small Round Structural Virus,SRSV),後稱為諾瓦克樣病毒(Norwalk-like virus,NLV)直至2002年8月第八屆國際病毒命名委員會批准名稱為諾如病毒(Norovirus,NV)。諾如病毒與在日本發現的札幌樣病毒(Sapporo-like Virus,SLV),正式名稱為札如病毒(Sapovirus,SV),合稱為人類杯狀病毒。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在全世界範圍內均有流行,全年均可發生感染,感染對象主要是成人和學齡兒童,寒冷季節呈現高發。美國每年在所有的非細菌性腹瀉暴發中,60-90%是由諾如病毒引起。荷蘭、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已開發國家也都有類似結果。在中國5歲以下腹瀉兒童中,諾如病毒檢出率為15%左右,血清抗體水平調查表明中國人群中諾如病毒的感染亦十分普遍。1995 年,中國報導了首例諾如病毒感染,之後山西、北京、安徽、福州、武漢、廣州 浙江嘉興 等地區先後發生多起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暴發疫情。

簡介

病原學:1972年,Kapikian等在美國Norwalk(諾瓦克)鎮暴發的一次急性胃腸炎患者的糞便中發現一種直徑約為27nm的病毒樣顆粒,將之命名為諾瓦克病毒(Norwalk Virus,NV)。此後,世界各地陸續自胃腸炎患者糞便中分離出多種形態與之相似但抗原性略異的病毒樣顆粒,均以發現地點命名,如:美國的Hawaii Virus(HV)、Snow Mountain Virus(SMV),英國的Taunton virus、Southampton virus(SV)等,日本的SRSV 1-9等,統稱為諾瓦克樣病毒(Norwalk-like viruses,NLVs),諾瓦克病毒是這組病毒的原型株。1993年通過分析其cDNA克隆的核酸序列,將諾瓦克病毒歸屬於杯狀病毒科(calici virus)。諾瓦克樣病毒成員龐雜,目前已對其100多個分離株進行基因測序。根據RNA聚合酶區或衣殼蛋白區核甘酸和胺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比較,將諾瓦克樣病毒分為兩個基因組:基因組Ⅰ,代表株NV,包括SV等、Desert Shield virus(DSV)等;基因組Ⅱ,代表株SMV,包括HV、Mexio virus(MX)等。諾瓦克樣病毒有許多共同特徵:①直徑26~35nm的小圓結構病毒,無包膜;②分離自急性胃腸炎病人的糞便;③不能在細胞或組織中培養;④基因組為單股正鏈RNA;⑤在Cscl密度梯度中的浮力密度為(1.36~1.41)g/cm3;⑥電鏡下缺乏顯著的形態學特徵。

流行特點

(一)傳染源:諾瓦克樣病毒感染的患者、隱性感染者及健康攜帶者均可為傳染源。

(二)傳播途徑:主要傳播途徑是糞口傳播。原發場所有學校、家庭、旅遊區、醫院、食堂、軍隊等,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如牡蠣、冰、雞蛋、色拉及水等最常引起暴發性胃腸炎流行。生吃貝類食物是導致諾瓦克樣病毒胃腸炎暴發流行的最常見原因。1987~1992年,在日本Kyushu地區暴發的急性諾瓦克樣病毒胃腸炎中,有4次被證實與生食牡蠣密切相關。Schwab等用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的方法證實,諾瓦克病毒可以在貝類生物體內累積,且用消滅大腸桿菌的方法不能淨化。此外人-人接觸傳播、空氣傳播亦是諾瓦克病毒和諾瓦克樣病毒傳播的途徑,後者可由患者周圍的人吸入含病毒的微粒(患者排出的嘔吐物在空氣中蒸發)而傳播。暴發期間經常發生最初病例接觸被污染的媒介物(食物或水)引起,而第二、第三代病例由人對人傳染引起。1996年1月至2000年11月間,報告給美國CDC的諾瓦克樣病毒胃腸炎暴發348起,經食物傳染的占39%,人與人接觸傳染的占12%,經水傳染的占3%,還有18%不能與特定傳染方式相聯繫,還有28%無資料。

易感人群

諾瓦克病毒多侵襲成年人和較大年齡兒童,具有症狀較輕、自限性、易引起暴發和無明顯季節性等特點。

三、流行情況隨著諾瓦克樣病毒檢測手段的不斷改進,對諾瓦克樣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學調查亦越來越深入。

在美國等已開發國家,諾瓦克病毒不但是造成急性胃腸炎暴發的首要病原,而且是兒童和成人散發病例的常見病因,在美國諾瓦克病毒胃腸炎已占到42%。1990年1月至1991年5月,海灣戰爭中美國“沙漠風暴”行動中駐中東的883支部隊中61%的人出現過至少1次急性胃腸炎流行。使用諾瓦克抗原對不同症狀的人進行抽樣檢測,發現抗體陽性率分別為:無症狀者3.0%,有症狀者9.5%,其中單純嘔吐者23.5%,既嘔吐又腹瀉者12.0%,單純腹瀉者6.5%。在日本,冬季兒童病毒性胃腸炎的病原體主要是諾瓦克樣病毒和輪狀病毒,近年來,流行病學調查也顯示諾瓦克樣病毒感染率已超過輪狀病毒。我國未見有諾瓦克病毒急性胃腸炎暴發流行的報導,但1996年和1997年分別在北京和太原開展的人群血清標本中的諾瓦克樣病毒特異性IgG抗體檢測表明,北京市諾瓦克樣病毒抗體總檢出率為88.8%以上。太原市總檢出率在78.6%以上。1998~2002在福州地區用RT-PCR方法對288份腹瀉患者糞便標本諾瓦克樣病毒病原檢測顯示,諾瓦克樣病毒基因組Ⅰ的陽性率為11.1%,主要是7歲以上兒童及成人;諾瓦克樣病毒基因組Ⅱ的陽性率為28.8%,要是6月齡至3歲嬰幼兒。

臨床表現

潛伏期24~48h,可短至18h,長至72h。起病突然,主要症狀為發熱、噁心、嘔吐、腹部痙攣性疼痛及腹瀉。大便為稀水便或水樣便,無粘液膿血,2h內4~8次,持續12~60h,一般48h。兒童一般嘔吐多見,而年長者腹瀉症狀更嚴重。可伴有頭痛、肌痛、咽痛等症狀。病情多呈自限,不需用抗菌素,預後較好。對兒童及病情較重者,需住院補液、對症治療。Nakamura等報導,在日本暴發的1次644例成人諾瓦克樣病毒胃腸炎中,有15人出現眼睛不適,應予注意。

實驗室檢測

(一)抗原檢測

1、電鏡(EM):諾瓦克病毒被發現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電鏡一直是檢測的主要手段,具有直接、可靠的優點。但由於諾瓦克病毒組病毒在電鏡下缺乏顯著的形態學特徵,且敏感性低、價格昂貴、技術條件要求高,因此不適於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

2、酶鏈免疫法(ELISA):此法特異性強,靈敏度高,診斷迅速,且較經濟,是目前可廣泛套用的檢測方法。由於諾瓦克親病毒培養還未成功,原來用作試劑的病毒抗原數量受到限制。現在,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已經可以人工重組NV的衣殼蛋白,ELISA的發展不再受糞便標本中病毒數量的影響了。

3、雜交技術和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除了能更準確、靈敏地檢測標本中的諾瓦克病毒,尤其是低濃度的諾瓦克病毒感染外,最大的優點在於可以進一步對病毒進行血清型和基因型的研究,不會受到獲得分型單克隆抗體的限制,對流行病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二)血清學檢測

1、免疫電鏡法(IEM):同樣可檢測出恢復期患者血清中的病毒,但靈敏度仍較低,限制了它的使用。

2、放免(RIA)和生物素-親和素法:RIA法檢測抗原與IEM法相比,在靈敏度上沒有明顯差異,但用RIA法檢測出急性期和恢復期之間抗體升高4倍以上,對流行病學調查更有意義。RIA法實驗時間需6d,同時還需要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美國疾病與控制中心(CDC)建立的生物素-親和素免疫法,簡化了實驗方法,且靈敏度與RIA相當,成為檢測諾瓦克病毒抗原和抗體的標準方法。

預防

加強水源、食物的管理,切斷糞-口途徑等防治腸道傳染病的綜合措施是預防諾瓦克樣病毒胃腸炎暴發或流行的重要措施。諾瓦克病毒的疫苗研製已取得重大進展。用重組桿狀病毒表達的諾瓦克樣病毒的病毒樣顆粒作為疫苗,免疫小鼠和志願者,均產生可檢測的血清抗體。套用轉基因植物(菸葉、西紅柿或土豆)表達諾瓦克樣病毒樣顆粒,志願者食用後,亦能檢測到針對諾瓦克病毒的IgG和sIgA,提示這種轉基因植物可作為口服疫苗的候選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