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所謂市場問題》
正文
列寧19世紀90年代論述俄國國內市場形成,以及闡述K.馬克思關於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理論的著作。寫於1893年秋,1937年載於《布爾什維克》雜誌第21期。寫作背景 列寧寫作本書是為了批判民粹派的謬論,並在俄國社會民主黨人中糾正г.Β.克拉辛(1871~1947)的《市場問題》一文所提出的錯誤觀點。19世紀90年代,是俄國馬克思主義者同自由民粹派論戰最激烈的時期。民粹派斷言,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有廣大的國內市場,而農民的破產卻在破壞著這個市場,因此資本主義不能成為俄國社會的經濟基礎,從而他們否認馬克思的理論能運用於俄國。在反對民粹派的鬥爭中,克拉辛在解釋馬克思的再生產學說和市場原理方面偏離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採取了教條主義的態度。
主要內容 全書分為八節,其中第一節提出市場問題和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關係。第二、三節在糾正克拉辛錯誤觀點的同時,闡明了馬克思關於社會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的學說。第四節至第七節,批評了克拉辛在資本主義形成問題上的錯誤觀點,同時探討了資本主義在俄國從何產生以及如何產生的問題,描繪了從自然經濟向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轉變過程及其與市場的關係。第八節批判了民粹派經濟學家Н.Ф.丹尼爾遜關於俄國國內市場縮小的謬論。
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 列寧指出,克拉辛對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作了片面的解釋。克拉辛認為,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可以不依賴於生產個人消費品部門的增長,從而忽略了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最終依賴於消費品生產的原理。列寧根據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所揭示的不變資本比可變資本增長更快的規律,並把技術進步的因素納入到他自己制定的再生產公式中。他把第一部類即生產資料的生產細分為兩部分:①製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②製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列寧還用統計圖表,制定和說明了一個連續四年擴大再生產過程中社會總產品各部分增長的模型。列寧的結論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資料的生產比消費資料的生產增長得更快。其中製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增長速度最快,製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次之,增長最慢的是消費資料的生產。列寧的分析揭示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必然會使大機器生產代替手工生產,生產日益社會化,從而資本主義發展本身為自己開拓出廣闊的國內市場。針對克拉辛的錯誤觀點,列寧還闡明了生產資料的生產和消費品生產的互相制約、生產歸根結柢要受消費制約的原理。
市場理論 列寧認為,市場和社會分工是分不開的,因為社會分工是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生產的前提。他指出,哪裡有社會分工和商品生產,哪裡就有市場,而且市場的容量與社會勞動專業化的程度有不可分割的聯繫。列寧根據馬克思關於分工與市場關係的觀點,指出了小經濟的破產和衰落以及較大的經濟擴大和發展,這兩個過程都促進了國內市場的擴大。
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克拉辛認為,當直接生產者轉變成商品生產者時,資本主義的發展就會終止。他的這種看法抹煞了從小商品經濟分化出資本主義因素的事實。列寧在批評克拉辛的錯誤觀點時,闡明了關於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生產的概念,指出了它們之間的聯繫和區別,論證了從自然經濟到商品經濟,以及由商品經濟轉變為資本主義經濟的原理。列寧指出:在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有兩個重要的關鍵:①直接生產者的自然經濟轉化為商品經濟;②商品經濟轉化為資本主義經濟。列寧認為,第一種轉化的條件是由於出現了社會分工;第二種轉化是由於個別生產者各自單獨為市場生產商品時,由於價值規律和競爭的關係,引起資本主義分化,致使少數人上升為富農或工廠主,而多數人則遭到破產而變成僱傭工人。列寧結合俄國社會經濟的實際情況和材料,闡明了俄國的資本主義形成的過程,從而把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產生的學說更加具體化了。
參考書目
魯友章、李宗正主編:《經濟學說史》下冊,第21章,人民出版社,北京,1983。